張小燕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數學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聯系生活講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領悟數學魅力。那么如何讓“生活化”激活數學課堂,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一、善于發現學生身邊的數學資源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礎
挖掘教材中生活資源。教材是經過編纂者反復斟酌的結果,具有系統性、趣味性和比較適宜的思維難度,教師在靈活使用教材的同時還要尊重教材,要以教材為大綱,挖掘教材中已有的生活資源和情景,用教材提供的問題情景展開教學。
關注校園中的數學資源。如果能把校園中的數學問題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同學們就會感到非常親切、真實,會重新認識數學,充分認識到數學空間的廣泛性和生活實用性,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教室里就有很多數學資源,如計算方面:本班的人數有多少?本年級有幾個班?算出本年級的總人數有多少?男生、女生各多少?空間位置方面:確定前后左右同學所在位置,設計幾道題,如右起第六個、左起第二個,倒數第三排,順數第二排的同學是誰,通過校園中的數學資源設置生活化情景。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究生活中的數學。既可以鞏固所學數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想法和實踐來到課堂時,他們已經有了解決數學問題的體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積極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探討,學生能在探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這樣的課堂才是充實和活躍的。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和學習興趣
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就是把數學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自主探究加強感知激發思維,使學生處在一個具有生活化環境的學習氛圍中,那么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呢?
1.運用談話創設情境
我在教學二年級“表內除法”時,先通過談話引導:我們班男生26人,女生23人,學校計劃下周組織大家去公園游玩,如果每5名同學乘坐1輛觀光車,最少需要幾輛車?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后,我抓住時機又問:你還想知道什么呢?通過討論學生又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教學中通過談話創設出學生非常熟悉并且感興趣的生活場景,整堂課教師教得生動、學生學得主動,學習興趣盎然。
2.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觀察物體”時,為了便于理解,讓學生在課前先做好四個棱長3厘米的小正方體,上課時同桌兩人合作拼擺,觀察組裝的圖形,并將組裝好的圖形畫下來。通過動手,親手體驗感知物體的特征,逐步發展空間觀念,學生在拼、看、畫的活動中,細心觀察,比較分析,體驗物體的特征。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不僅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示,而且在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了自我表現的機會,體驗了成功和自信。
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使抽象概念容易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具體化,從而達到直觀具體的效果。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時,教材要求學生通過看一幅圖片,列六道算式,有些同學感到難度大。為此我設計了多媒體課件,以聲音和動畫的形式呈現了完整的情節,將電影院里觀眾人數的變化過程清楚明了地展現出來,使課堂氣氛明顯活躍,輕松愉快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4.創設生活情境
教師要善于以學生日常生活經歷為素材,創設一種可親、可近、可學、可用的生活情境,在潛移默化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自主探究,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學兩步加減的應用題時,小組長扮演司機,其他同學扮演乘客,汽車行進過程中有乘客上車、下車,引導學生根據乘客人數的變化提出問題,列出算式,使學生在輕松活動中完成了兩步加減的應用題學習。
5.創設游戲情境
現實生活中有各種不同游戲,教師要善于把游戲和數學教學融合起來,突出“玩中學、學中玩”的特點。例如:在學習“9加幾和十幾減9的加減法”時,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設計數字接龍、闖迷宮的游戲,將枯燥的數學計算寓于學生喜歡的游戲活動之中。此外,像猜紙牌算加減法、數字接力、開動車等,都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回歸生活實踐,體驗數學價值是生活化教學的歸宿
數學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過程,就是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方法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要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做到活用,使課堂知識貼近生活,指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后可以讓學生思考回家怎樣將一個西瓜平均分給一家人吃……,這樣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感知和體驗,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信息處理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教師在數學生活化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學生生活實踐出發,使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努力做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