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嬌
眾所周知閱讀能力,對學生來說是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而閱讀能力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只有真正掌握可行性的閱讀方法,閱讀才能成為學生的指引航燈,才會成為照亮他們通向知識海洋的航標。可是閱讀的方法很多,如何引導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和閱讀材料,選用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尤其重要。
一、讀圖與讀文結合
(一)圖文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中指出:“閱讀要借助文中的插圖閱讀”。而這一方法正適用于繪本閱讀的指導,繪本插圖就是一個故事情節的體現,是與文章互存、互補的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在閱讀指導中要充分利用插圖,讓識字不多的孩子在讀圖過程中,讀懂故事,由圖文信息轉換成文字表達,這樣就對繪本閱讀的指導事半功倍了。如在繪本《沒頭腦和不高興》閱讀指導中先出示封面圖讓學生觀察,“你看到了什么?”從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激發閱讀興趣,然后再出示文中的插圖,從圖到文引導學生閱讀。接著再激發閱讀興趣,從而進一步閱讀故事。
(二)巧問與猜讀結合
由于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專注讀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看圖讀文的過程中,教師進行精巧的提問是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動力。
如老師問:《花婆婆》中“爺爺告訴愛麗絲人的一生要做哪幾件事?”(1)去遠方旅行;(2)到海邊城市居住;(3)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當學生回答之后,老師就問:“愛麗絲到哪里旅行呢,做了哪些事?”……這樣學生的閱讀欲望就被帶動了起來。
二、精讀與泛讀結合
(一)瀏覽性泛讀(粗讀)
“瀏覽性泛讀法”也叫粗讀或略讀,就是對淺顯易懂的讀物可“隨便翻翻”,通過看封面、內容提要、目錄、前言后記等,以了解其主要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也就是諸葛亮提倡的“觀其大略,擇要吸收”讀書的經驗。
(二)品味性精讀(細讀)
精讀就是要求學生對一些文質兼美的經典文章要像讀語文課本中的課文一樣一字不漏地仔細閱讀,做到“熟讀精思,深刻領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熟讀才能做到對文章深入理解。但是熟讀,不是簡單重復,而是需要靜心精讀,深入思考。熟讀精思是為了“深刻領會”文章內容和形式,欣賞妙詞佳句,體會立意構思等諸多要素的。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
如指導學生閱讀《愛的教育》中的一篇故事《我的二年級的老師》時要求學生用老師教的精讀三步法閱讀:
(1)一讀知大意。讓學生初讀感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2)二讀品細節。學生精讀,畫出讓你感悟最深的句子,找出好詞佳句,品一品精妙之處;并寫一寫你的感受,在旁邊做上批注。
(3)三讀深感悟。同學們再自由朗讀小故事,說說故事帶給你們的感受是什么?讓你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
在課外閱讀中經常把精讀與泛讀兩種交叉運用,互為補充,充分發揮兩種閱讀方法的優勢。對于小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自然會不斷“反芻”、消化,從而獲得更深的理解與認識。
三、摘錄與賞析結合
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既要動腦,更要動手。讓他們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最直接的訓練就是做摘錄。
(一)摘錄法
這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法,就是讀者帶著需要去讀書,一邊讀一邊把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記下來。平時為了讓學生記得更牢,養成摘抄的習慣,讓他們自備“采蜜本”,把每次閱讀中的收獲記到本子上,包括好詞佳句、優美語段等,并且可以在采蜜本上畫些插圖,自己裝飾摘抄內容,讓它顯得圖文并茂。教師根據每次摘抄的工整認真程度用紅筆畫上星星、評上等級……最后在期中、期末進行評比,評出“最美的摘抄本”,設立一些獎品如:一支筆,一枚書簽,或是一本“閱讀存折”等。小小的獎勵,對于容易滿足的小學生來說幸福感已爆棚了,而這種精神上的獎勵會讓孩子們的熱情持續不退。
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善于讀,達到多讀,更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進行美文欣賞,方能提高課外閱讀效率,達到更高的目標。
(二)賞析法
就是在摘抄之后,對所摘的內容作一定的評價,這樣就能由簡單的摘記進入更高的境界,即不僅“摘”,而且“思”。比如可以用演講、日記、讀后感等形式對文章的內容、形式發表自己的見解,把這些讀后的思考批注在旁邊或者專門寫在采蜜本上,這樣就會提高我們思維的品質,促成我們評判的意識,從而有了創新的萌芽。甚至也可以質疑,以備之后進一步有目的閱讀,獲取更深刻的理解。
1.從用詞的角度賞析(如:動詞能準確地抓住事物的動態;形容詞能傳神地描繪出所要描寫物體的狀態;副詞則強調了所要描寫事物的特點;疊詞則增添語言的音韻美;特別引導學生關注感情色彩發生變化的詞語。)對這些關鍵性詞語的品析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對句子的語言品味與賞析。
如老師指導《三打白骨精》中“它正要上前,見唐僧身邊有豬八戒和沙僧保護,就搖身變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齋飯,徑直走到唐僧面前,說是特地來請他們用齋的。”動作描寫,其中“搖身變作”“徑直”,寫出了白骨精詭計多端,善于變化。
2.從修辭角度賞析,一般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等,品味其作用。如:
(1)比喻句作用:(答題格式:運用了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對象)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2)排比句作用:(答題格式:運用了排比手法強調了……(對象)……語勢有一氣呵成之感,增強感染力。)
(3)擬人句作用:(答題格式:運用了擬人手法突出了……(對象)……形象特點,使語言生動傳神。)
作家肖復興說:“能夠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于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總之,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語文課內教學走向課外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只要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他們掌握適合的閱讀方法,做到問、摘、讀、誦、賞結合運用,在眾多方法中學會整合優化,提煉歸納,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能自覺、主動地從書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那么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能不斷提高。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