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祿
所謂“規則”,顧名思義,就是規定出來且供人們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總體來說,可分為書面形式的成文條例和社會流傳的不成文規定兩大方面。從社會廣義角度來說,現代規則主要包括法律規范、黨章黨規、行業規范、單位制度和公序良俗等基本范疇。無論強化法治還是道德教育,其實質就是培養社會公民的“規則”意識。俗話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這一信條式經典命題,意在強調“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呢?
一、善于從“教材教學”中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語文教材就是個例子。”凡是編入語文教材中的“例子”,都是一些歷經淘洗與選擇的經典或精髓,是開展語文教育教學的優質資源。道德與法治教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不僅如此,基礎教材還是從事課程實踐活動的主要依據。就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近年來在全國推廣使用的統編新教材,尤其重視對小學生規則意識的教育與培養。以《心中有規則》為例,本課就是引導兒童充分認識到規則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校紀班規”在集體學習與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引導孩子們養成規則意識和良好行為;即使在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中,也要遵循一定規則,方可順暢地進行下去。筆者在教學中還引入了一些不規則行為及其后果的反面事例,讓規則意識逐步深入人心。
二、善于從“生活鏈接”中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無論道德與法治教育還是規則意識的培養,都與社會生活行為緊密聯系、息息相關。它們一旦遠離或擺脫生活元素的涵養和滋潤,要么是無本無源,要么就會陷入鏡花水月的枯竭之地。與之相應的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把兒童規則意識的培養與生活元素有機地融合起來,既可激發學生情趣,豐富課程內容,拓展學習視野,又能在增加教學深厚度的同時,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行為導向,讓規則教育更加具體化。比如,近兩年發生的幾起“高鐵霸座”和“乘客搶奪方向盤”事件,都是由于個別人缺乏規則意識導致的。筆者通過視頻播放,并以此引導小學生了解信息、挖掘根源、進行危害分析、深入反思等,讓他們切實認知到——社會需要規則,人人需要規則。
三、善于從“自主體驗”中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其意重在強調教育教學須要講求“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它與“實踐出真知”哲理有異曲同工之妙。關于規則意識的教育與培養同樣適應這一道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善于通過“自主體驗”途徑和方式,引導小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在體驗中感悟、在情感中內化,才能把規則意識切實而又自覺地滲入他們的精神血液和實際行動。比如,在教學《心中有規則》結束后,筆者組織小學生開展了“火場逃生”情景模擬體驗:在模擬現場中,一只瓶子就是一幢“房子”,瓶中6只小彩球就是居住在房中的“人”。房子突然發生嚴重火災,只留給人們短短5秒鐘的逃生時間。讓小學生以多人小組為單元,在商議“逃生規則”的同時開展模擬實踐。經過體驗、反思和提煉,讓大家在自主體驗中深化了規則認知。
四、善于從“自我構建”中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許多規則須在實際中發生——“自我構建、自我踐行”,才能逐步而又深入地成為人們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行為。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這種現象對于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特別和十分重要。比如,由國家設計并研制的《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行為規范》等,這是“規則在我身邊”的日常生活現象。然而,由于它們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指令性和引導性特征,需要經過學生主體的“自我構建”,才能更具可操作性,才會變得更加地切實可行。有鑒于此,筆者集中一段時間,以上述兩則為藍本,引導學生根據校本和班本實際情況,通過個別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和反復研討等形式,開展主體構建和自我完善等活動。這種自我構建對于培養規則意識并深化規則行為大有促進和裨益之效用。
五、善于從“綜合實踐”中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與上述自主體驗和自我構建有所不同的是,本文所說的“綜合實踐”,更加強調對小學生規則意識培養活動中的基本特征——“五性”,即綜合實踐的自主性、活動安排的靈活性、活動開展的常態性、活動內容的全面性和活動目標的養成性等。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師的激勵與喚醒、鼓舞與主導下,讓小學生在情趣作用和自我安排下,或以個體獨立探究形式,或以多人活動小組形式,或以集體組織行動形式,就某一方面的議題與問題、案例與現象等,積極開展與之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此而為,讓小學生通過一系列綜合實踐,在觸摸與認知、認同與踐行過程中,用規則指導實際生活,讓規則內化為具體行為,并且不斷地規范自我和修正自我,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積極轉變。
總之,“沒有規則,不成方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并利用以課程活動為支撐,高度重視并認真應對“規則意識”的教育與培養,為培養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基鋪路。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