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云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451191)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規模的的不斷擴大,不斷壯大的高職院校畢業學生也將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及發展以來,中國與國際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對具有高水平技術的跨國型應用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這就對大學生的英語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普遍存在學習情緒不高,厭學、棄學現象愈加嚴重,學習動機和積極性不高、英語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較差等消極的英語學習心理問題(趙慶云2011),也反映出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積極學習心理品質方面存在嚴重不足。
當前國內學者大多將研究焦點放在某一特定學科的學習心理狀況或某幾種特定學習心理問題的研究上(鄒慶玲2009),忽視了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特征的發掘和培養,這種消極的研究取向導致學生負性心理特征被過度關注,以致高職教師和學生更多的關注消極的學習心理,降低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眾多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心理品質對學生學業成功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研究在歸納和整理以往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高職學生積極的英語學習心理培養策略,以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功。
上個世紀末,美國APA主席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學說,該理論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的關注,并蓬勃發展,研究領域也已從心理學轉向教育。積極心理學以人類自身的積極的心理品質為研究重點,提倡用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來看待人類的許多心理現象(也包括許多心理問題),以一種賞識性的眼光看待人的潛能、動機和能力,更加關注個體內在的能使個體發展更優秀的東西,幫助他們發掘這些潛在的積極力量,并利用這些積極的內在力量來激勵人們不斷探索自己的潛力,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周嵌和石國興2006)。如果引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來探究高職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心理培養,努力挖掘學習者們內在積極力量和發展潛力,培養積極向上的英語學習積極心理品質,對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功乃至克服困難、挫折和健康成長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積極心理學要求重視人自身的積極力量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積極力量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第一,積極的主觀體驗,包含主觀幸福感,歡愉,滿足等;第二,積極的人格品質,包括才能,興趣和價值觀;第三,積極的社會關系。此外,積極心理學主張我們應該從問題本身中獲取積極的經驗和意義。積極心理學認為,雖然心理問題的產生本身無法給人類帶來力量或卓越,但是這些問題卻能為人類呈現展示其優秀品質和潛力的機會。因此,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即要求人們對事物做出積極的歸因。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應該重視心理學的建設功能,即心理學應該是發掘人類自身內在的具有抵御問題的強大力量,并積極地培養個體身上這種積極的品質。所以,在積極的心理學指導下,學校教育不僅要研究學生學習心理所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逃課、厭學、學習焦慮等問題,還要深入研究個體內在的各種積極力量,例如求知需求大,學習接受能力強等積極學習心理特征,并盡力的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英語學習心理品質。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高職學校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著學習動機不足
高職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能認識到英語學習在擴充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素質和自身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程度的興趣和熱情,但是又認為自己最主要的是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英語對于他們未來生活工作關系不大,所以英語學習的動機不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單純為了拿學分順利畢業而學習英語,容易出現厭學和畏難情緒。這也是導致一些高職學生英語課堂逃課嚴重的重要原因。
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較低,在英語學習上多采用反復誦讀和操練等的機械化枯燥的學習策略,使得學生英語學習效率較低,逐漸喪失英語學習的信心,而英語學習的這些失敗體驗也會加重英語學習的焦慮感和厭倦感。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學習基礎和能力薄弱,高考分數較低才到高職院校就讀。英語作為一門較難的科目,在中學時代很多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就很弱。由于以前英語學習失敗的體驗,導師多數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沒有自信,甚至認為自己能力不行學不會英語,進而導致不愿集中精力投入到英語學習中,惡性循環,導致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愈加低下,甚至放棄學習。
當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消極的預防和治療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對學生積極的心理健康發展重視程度不足,同時更加忽略了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的培養,面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消極心理問題嚴重的現實,學校層面缺乏重視和應對措施。因此要解決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負面心理嚴重的問題,就必須樹立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培養英語學習的積極心理。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高職學生積極的英語學習心理培養的重要性,要讓高職院校師生深刻了解積極的英語學習心理的重要性和意義。在實踐上形成以專職學習心理輔導教師為主導,以輔導員和英語專業教師為抓手的教師隊伍,在日常教育和課堂教育中滲透英語學習的積極心理的培養。
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心理教育要承擔發揮人的潛能和積極因素,培養人的積極思維,使大學生擁有積極品質和擁有依靠自身積極力量戰勝消極因素從而主動促進心理健康發展能力的使命。因此,在積極心理學看來,學生具有依靠自身積極因素來克服心理的消極傾向或問題疾病的能力,主張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心理發展,在面臨學生學習心理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時,激發學生潛能和優勢品格,使學生依靠自身積極因素促進自身英語學習的積極心理的形成和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后交流的方式以及時了解高職學生學習心理狀況,深刻挖掘高職學生內在的積極的英語學習心理品質,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發掘自身積極的英語學習心理品質,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學生鞏固和發展積極的英語學習心理品質,并且有的放矢的針對性問題采取措施改善學生英語學習心理問題,提升積極學習心理素質。培養和發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心理素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4.2.1 強化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英語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強化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滲透以及讓學生自己感悟英語學習在學生以后學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產出導向法,在講課前根據所講授內容創設一個在學生實際生活或工作中很可能出現的英語運用情景,讓學生嘗試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感知自身英語水平的不足,從而產生學習的渴望和需求,增強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積極性。例如在講授英文邀請函寫作時,假設公司要邀請國外客戶來參加貿易展會,讓學生負責寫一封邀請函。這樣的情景是在現實工作中很可能會出現的,即增強了學生英語學習的渴望和積極性,又讓學生認識到了英語學習對其成長的重要性,有利于其長期英語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確立。
4.2.2 加強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訓練,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能感
研究表明,高效學習策略的運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因此高職英語教師要注重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掌握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進而提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而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又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英語學習情緒,形成積極學習的心理品質。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高職英語教師要不斷的向學生滲透英語學習的相關策略(例如詞匯學習策略、閱讀和寫作策略等),并重視學習策略的強化訓練,使學習策略不斷內化,提高學生學習策略的運用。
4.2.3 積極歸因,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倡導要把問題看作是獲得積極的經驗和積極的意義途徑,要求人們對事物做出積極的歸因。積極歸因是指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去看待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把不愉快的經歷或困難視為成長的必經之路,把所經歷的痛苦、磨礪作為自我提升的基石,要引導學生學會把過往的成敗視為自身是否努力的結果,形成努力向上的品格,進而增強抗挫折能力。例如當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出現了消極否定情緒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時的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引導學生將考試失利的原因歸結到自身努力程度不夠、學習方法出現偏差等方向上來,而不是自我否定,將失利的原因歸于自己能力不足等,幫助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使學生產生更加積極向上的態度和方式面對未來的積極情緒體驗,對自己充滿信心,勇于挑戰,讓學生在體悟滿足感與成就感的同時,培養自身的正向學習觀念,從而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理論是當前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其積極視角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素質提供了新方向和理論指導,改變了教育者和學生對個體學習問題的消極看法和態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學生學習成才目標的實現。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要重視挖掘和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更多跨國型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