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良燕
(閩南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福建泉州 362700)
引言: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轉變,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理應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重任。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有利于激發其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增強其社會責任心,樹立其良好的民族使命感。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應以大學生為教育主體,學校與教師為教育引導客體,讓引導客體滿足學習主體的學習需求,發揮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忽視學生的個性特征。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每個人的思想素質與體質水平存在著客觀差異。在實際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學者忽略了大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統一教學標準,缺少對學生的尊重,缺失對學生個性的包容。
第二,缺失學生的教學主體特征。大學生是思政教育的主體,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過程中,將學生作為知識接受的容器,嚴重違背了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
第三,剝奪學生的學習自由性。部分高校的紀律具有死板與教條的性質,苛求學生擁有統一標準化的思想、一致性的行為,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由發展。
第四,漠視學生的情感。部分高校關注教育的應試性質,為大學生考試出謀劃策,漠視著大學生對知識的情感需求。應試教育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削弱了大學思政教育的學科價值。
第一,高校思政教學內容具有滯后性。在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革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傾向發生了本質改變,而當前部分思政教育內容無法與大學生的知識需求相適應,將思政教育置于空中樓閣,缺失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根基,導致高校思政教育寸步難行。
第二,高校思政教學方式具有單向性。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采取壓迫性教育方式,樹立教師高高在上的課堂地位,責令大學生必須遵守教師的學習要求。單向知識傳輸方式束縛著大學生的學習思維,限制其思想觀念的良好形成,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第三,高校思政教學理念缺少創新性。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問題集中在人文關懷的缺失。實效性與人文關懷,二者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相互促進關系,均是以學生思想教育為基礎,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然而,在當前的思政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與實效性鮮少體現,致使大學生無法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
第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樹立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理念。高校專業課程的教育方式以傳授理論知識為基礎,以應試教學為主導;而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導與矯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關注其思想感情與感性思維的成長,應與專業課程的教學方式相區別。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大學生更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所呈現的思想與理念,有助于思政教育實效性,有益于彰顯思政教育人文關懷教學理念。高校思政教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弱化教育者的崇高地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傾聽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解決思想疑問,積極關注學生的思想成長,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第二,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來推動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理念良好發展。思政教師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引導者,對大學生思政學習具有基礎性指導作用,成為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學習榜樣。因此,應提升思政教師的人文素質,實現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是彰顯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直接表現。提升思政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價值觀,有助于發揮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應制定完善的思政教師培訓體系,對思政教師開展人文關懷理念的知識培訓,改善其教育方式;讓思政教師學習十七大精神,并且以此為主題,擬定一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案,要求具有人文關懷的教學思想,來全面貫徹思想政治的實效性教育功能[1]。
第三,優化思政教育的校園人文環境。高校應創建良好的校園風貌,積極推進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教學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有學者曾說:大學校園的人文環境,時時刻刻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校園是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綜合性場所,涵蓋著青年群體在步入社會之前自主學習與生活的全面過程,對其日后學業發展與生活規劃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琳瑯滿目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獲得更為廣闊的知識內容,提升其思想品質,促進大學生真正成為具有崇高文化素質的優秀青年。
例如,高校可在校園建設智能圖書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政知識信息資源,創建良好的智能學習環境,有助于提升其綜合文化素質;在校園為學生搭建偉人雕塑、文化古跡的假山模型等,來增添校園的文化氣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增強大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理解能力;展開多元化形式的文化節,來創建具有人文關懷的學習環境;文化節形式的確定采取投票方式,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體系,切實推進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發展;將學生的優秀作品,陳列于高校圖書館一層正廳,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舞其繼續努力專研,另一方面有助于體現高校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
2.2.1 重視實踐教學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為:讓大學生擁有先進的思想武器,成為具有崇高思想的青年。高校思政教育,選材應貼近學生生活,規避思政教學的“假、大、空”現象。結合理論與實踐展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體方案有兩點。
第一,定期采集大學生思政學習問題。大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遇見的疑問與困難,極易引起其消極的學習態度;生活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問題,致使大學生產生困惑心理。學習與生活中遇見的問題,均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如若教師無法知情這些問題,難以展開因材施教的思政教學,就無法體現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學生問題收集活動,由思政教育在線上與線下為學生答疑解惑,矯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成為高素質的文化青年。
第二,讓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主體為大學生,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理解思政知識內容。讓大學生輪流作為教育者,由思政教師帶領其進行課程規劃、課程資源篩選、微課資源制作,讓學生自主參與思政教學的知識講解過程。輪流教學有利于思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思政學習知識的掌握能力,有效攻克思政知識難點內容,提升學生自主思政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思政學習興趣。課后讓學生上傳課題的研究過程,分享給其他學生,促進全體學生共同成長,彰顯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理念,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2]。
2.2.2 構建人文關懷與實效性結合的思政教育體系
高校定期開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存在形式散亂、內容空洞、方法滯后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程度地限制了思政教育功能的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構建良好的教學體系,容納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彰顯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功能。
第一,構建思政教育活動評價機制。設定思政主題,繼而圍繞主題開展教育活動;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查找主題相關的材料;思政教師為之提供輔助與指導,并且監督學生主題活動的進展狀況;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后,啟動評價流程,綜合評定學生的思政活動價值;展開綜合性評比總結,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重視,提高學生在高校思政課堂的思維參與度,彰顯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教學理念,發揮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教學功能。
第二,搭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聯系技術權威的互聯網企業,為高校搭建校內學習系統;讓互聯網企業為校內學習系統選擇功能性完好、運行穩定的服務器,實現為高校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思政學習網絡環境;在校內學習系統中,以思政教育為主模塊,體現思政教育在高校的絕對地位;在思政教育模塊中,設置交流平臺,促進師生溝通學習問題;創建思政討論的線上平臺,有利于高校師生思政研究打破時空一致性的束縛,為學生學習提供便捷。校內網交流平臺,每個學生、教師擁有自己的賬號與ID,輔助思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比如,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對某方面思政內容有特別的追求等;促進思政教師掌握學生的生活形態,比如,學生放假回家遭遇了思想問題,同學間某些事情處理不好等[3]。
校內網交流平臺,實現了高校思政教師的人文關懷,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為學生線上提供思想救助與疏導,促進高校大學生獲得個性化的思政教育。以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思政教育,一方面轉化了思政教育的課堂形象,提升思政教育的學科價值,彰顯思政教育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發揮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體現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走進大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中,來切實發揮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與實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發揮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勢在必行,來培養一批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的文化青年。高效通過定期采集大學生思政學習難點、轉變學生的課堂地位、構建思政教育活動評價機制、創建思政教育網絡交流平臺,實現為大學生提供結合人文關懷與實效性的思政教育,以此來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因此,應不斷完善與開發思政教育體系,升華大學生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