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江謀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南陽 473061)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各方面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在這成功的背后不僅是十三億多中國人民付出的汗水,更是中國人民所凝結的強大精神的支撐。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力量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新時代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成為高校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研究課題。相對于高校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符合現代社會現實,同時也更貼近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中國精神可以更加容易地引起學生共鳴。新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我國迎來了新的希望和曙光,高校思政中國精神課作為課堂育人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質的主要途徑,要切實發揮“中國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如果沒有強大的人民精神力量、先進的文化引領,國家和民族就沒有辦法在世界立足。中國精神就可以體現出我國整體形象和人民的靈魂。在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過現代人民需要正確的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想要發展社會經濟,實現中國夢,首先需要弘揚中國精神。我國之所以可以傳承幾千年,主要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中國人民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我國各個民族精神力量。每一個時代都具有自己時代的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發展,不能只依靠物質力量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力量支撐,大學生作為21世紀的主人,不僅承擔著建設國家的重任,同時還要推動社會文化發展以及文明的進步。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不同發展階段對人才需求也是不同。所以說,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和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也是不同。“立德樹人”是思政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同時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它決定了我國是以教書育人為教學思想、“立德樹人”為教育理念,這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具體表現。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合,可以彰顯出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核心價值觀,代表著中國的前進方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部門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視,同時把中國精神融入學生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當中的主要任務。從全球教育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基礎保證。二十一世紀人才不僅僅需要具有高智商、高學歷還需要有堅定的政治思想,同時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發展經濟同時也是在發展文化和人民精神,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學生的思想政治精神看得比學歷還要重要。現如今,國內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思政教育,想要做好思政工作首先需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理念,堅定“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把中國精神融入到思想教學當中。
開設思想政治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多具有彰顯中國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其次就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大學生每天可以通過很多渠道來獲取社會信息,很明顯這些信息對學生的內心、價值觀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中國精神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思政課不僅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還是學生的心理咨詢師,以幫助學生打開內心的世界尋找光明。
既能懂得道理又可以按照規則做事,是現代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也是大學生中國精神培養的主要目標,中國精神培養不僅僅應該注重學生的內心更需要注重學生的行為。在大學生中弘揚中國精神除了要提高大學生的中國精神理論素養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要認同中國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需要自覺實踐中國精神。大學生是中國精神傳播的主體力量,中國精神對大學生成長影響比較大,中國精神的傳承還會影響到每個階段的社會風氣。因此要把中國精神融入思政課程教學當中,在融入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社會現實作為教學基礎,把理論層面的知識通過實踐形成轉變成現實層面的追求。
把中國精神融入思想理論課程教學,需要充分的利用大學生的社會活動。高校社團活動是大學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大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受到中國精神的熏陶,其效果遠遠地的要高于課堂上單一的理論教學。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專業特點進行中國精神培養。高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點就是成立中國精神學習小組,想要把中國精神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當中單單只靠課堂教學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鼓勵大學生自覺地學習中國精神,領會到中國精神的內涵和意義。在思政教師的指導下,可以把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組成中國精力理論學習小組,小組之間可以不定期的進行交流,從而提高小組成員的理論知識學習,提高他們的精神覺悟。第二點就是現代大學生受國外影響比較大,很多學生喜歡過國外的圣誕節,但是對于國內的傳統節日卻并不是很感興趣。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我國的各種傳統節日:中秋節、端午等傳統節日,還有各種重大歷史事件和紀念日,把中國精神內涵融入到這些中國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當中。第三點就是利用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勢,結合高校的報告會、文化節、歌曲大賽等,很多大學生都比較喜歡參加的傳統文化活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代的炎黃子弟都是從這個豐富的寶貴精神當中去吸取和傳承中國精神,這也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傳統的文化學習不僅僅要在課堂上,更應該在學校中的每一個角落中體現出來。隨著我國文明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更加注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在學校的建設中,很多高校都開始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和校園環境的結合,希望學生可以在校園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氣息。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互聯網技術把傳統文化通過這些媒介傳播給學生,使學生要有民族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第四點就是充分地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手機、電腦、微博、QQ、微信、網絡已經走進了高校校園當中,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也改變了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大學階段的學生對整個社會和新興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獲取最新的校園信息和社會信息,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和其他同學老師交流。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和世界交流的媒介,也成為他們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校園網既可以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便利,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生活。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指導,還可以在校園網上播放歷史文化、歷史事件等。
想要培養大學生的中國精神首先需要得到大學生的認同、接受和實踐。根據多年的實踐可以看出中國精神可以推動大學生的成長,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僅僅靠理論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讓大學生體驗到中國精神的有用性。大學生的求知欲比較強,學校可以組織知識問答活動、調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帶著問題和研究精神去探索和發現。比如說“中國精神是如何形成和發展”、“如何實踐中國精神”等。同時當地的政府部門和相關的公益部門可以聯合高校學生一起開展比較有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在活動當中不僅可以傳遞社會關愛還可培養大學生的中國精神。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不能只靠著物質方面的支持,還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中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現代大學生的中國精神還可以完善高校思政理論課程體系。因此,高校教師需要以大學生的社團文化活動為載體,培養中國大學生中國精神,同時還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外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