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晴隆縣雞場鎮學官民族中學,貴州晴隆 561406)
新課改標準的提出,使初中教育不在滿足于對教材內容的傳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素養逐漸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在全新教育環境中,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利用更具時代意義的教學方式來完成教學革新,改善傳統教學模式遺留的問題,更高質量的完成新課程改革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樹立創新的意識,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為初中地理課堂增添更多活力,同時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良好發展。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往往會將精力投入到提升課本知識傳遞效率方面,忽視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表達自我看法,其存在的問題也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問題的堆積不但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還會降低學生學習欲望,影響課堂教學成效。另外,由于初中地理知識存在抽象性和空間性的特征,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將過于枯燥的理論知識進行轉化,以便于學生的理解。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缺少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學生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地理知識的記憶。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缺少邏輯思維的調動,過于呆板的學生方式會使學生逐漸淪為學習工具,失去地理課堂學東西的興趣和動力。
在全面落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教學基礎設施和師資條件得到不斷的優化與完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水平也得到顯著的提升。但由于新課程改革措施實施時間較短,大部分教師還不能夠從傳統教學模式中完全脫離,造成新課程改革進程的緩慢。同時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素質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教師為更高效率的完成新課程改革任務,而忽視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致使地理課堂教學內容不具針對性,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阻礙學生的個體化發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所采用的這種教學模式,其最終結果會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思維創造性的逐漸被削弱,學生個性得不到良好的展示,其學習行為就會變得呆板和機械,使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無法達到新課程改革的預期效果。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興趣感召下的學習更具成效,并能夠從中獲得精神滿足感。地理知識所包含的內容廣闊,涵蓋多學科內容,單純依賴初中學生的見聞,很難掌握知識精髓和完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在新課程改革下,為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并利用有效教育手段完成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初中學生性格特征和學習需要的情況下,借助多媒體設備、網絡技術等有段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帶去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從而更加主動和積極地探索其中奧秘。例如在學習《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課時,教師就可在課程中為學生展示各種景觀和地貌的圖片,并添加相關帶有神秘色彩的音樂,加上教師深情的講解:“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有一顆美麗的星球,它承載著世間萬物圍繞太陽進行不間斷的轉動,它在宇宙空間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具有什么樣的外貌特征?人類是怎樣改造地球的呢?”接下來,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索。在充分激發學生好奇心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各個星體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主要知識內容。為進一步保持學生高度的學習注意力,教師還可在教學中增加相應的真實案例或社會熱點新聞,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具感染力和生動性。
由于初中階段學生還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相較于抽象思維其想象思維還是居于主要的位置,其對問題的思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對于過于抽象和枯燥的地理理論性知識,學生更愿意學習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實例或故事。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這一特征,結合案例內容提出相應的教學問題,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并在問題思考、探究、解答中完成對自身分析能力和綜合性思維的鍛煉。例如在學習與氣候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人們的哪種行為能夠造成對環境的污染。然后教師可提出有關氣候的問題,利用任務驅動法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識難點與要點。教師可提問學生:“為什么我國南方與北方四季溫度會相差較大?”“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就不一樣么?”然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對問題的解答。在學生對氣候知識形成初步認識后,教師可為學生講解真實的案例故事,例如草船借箭、莫斯科保衛戰等,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并結合事例掌握知識應用方式,完成對知識的實際應用。
初中地理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與生活中許多自然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為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識內涵,并更牢固的掌握地理知識要點。教師可在教學中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掌握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方法,從而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完成理論知識到實踐的轉化。以學習《地球運動》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太陽照射角度變化知識時,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回憶,在腦海中回顧一年四季照射到班級中陽光面積的變化,使學生能夠理解太陽角度會伴隨季節的更替而發生位移。在學生初步掌握知識概念后,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班級到室外進行實踐練習,組織學生自由組成實驗探索小組。并為小組學生發放可測量太陽角度的量角器,讓學生測量太陽在不同時間的高度,并通過對高度的計算來得出太陽的高度角。利用這種親身體驗的實踐方式來加深學生學習記憶,并在操作中掌握知識的應用方式,以促進初中學生地理知識應用能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創新,需要教師主動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不斷整合與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創新教學方式的最大化作用,不斷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成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更加優質的環境中完成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并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到更多元化的地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