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敏芳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0100)
引言:新課程改革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當前需求。在這樣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新課改的要求,教學生活化受到了重點的關注與應用。在教學生活化的支持下,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抽象的數學知識點,實現了應用實踐能力的增強。
第一,完成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其難以活躍課堂氣氛,無法為學生提供發揮創造能力的環境與平臺。而通過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的融合,增加學生實踐、探索機會,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并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造力。
第二,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實踐意識及能力。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極為緊密的聯系,通過引入生活化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形成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促使其數學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還使得學生形成了“生活處處有數學”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
第三,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數學生活教學而言,其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提升,更好的調動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1]。同時,生活化教學推動生活時間與數學教學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體會到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為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相關教師普遍會提前布設預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入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進行《角的初步認識》的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提前布置生活化的學習任務,包括尋找家中帶“角”的物體,并將該物體的名稱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在預習活動中更好的掌握“角的判定方法”等相關知識點,并能夠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提升了課前預習的效果,也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基礎。
在實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階段,相關教師要重點完成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數學抽象知識,調動其探究與學習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相關教師要盡可能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完成情境創設。例如,在進行《觀察物體(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同學們都在生活中見過小豬玩偶,那么你們有觀察過它的正面、側面、反面嗎?”的問題情境,并引入小豬玩偶的實物,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與觀察。通過這樣能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利用教學情境,能夠更好、更順利的引入后續教學,提升學生的關注度,保證后續教學的質量[2]。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教學情境的作用,相關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入手,完成教學情境的營造。例如,在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同學們,你們在上學日一般在幾點起床啊?”的問題情境,結合學生的回答,進一步提出“那你們知道如何讀、寫時間嗎?”,引出后續的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也更好的完成了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改下,教師為了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普遍會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啟發性問題。在落實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需要設置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形成利用學習數學知識完成生活問題的解決,培養其數學應用實踐能力。例如,在進行《克與千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完成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后,提出“同學們,你們能夠說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屬于一千克以內嗎?”的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與回答。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結合生活展開數學知識探究與學習的自覺性,更好的推動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為了保證小學數學,特別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效果,相關教師要聯合家長的力量,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完善,保證學生能夠真正了解生活數學,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此時,要求著相關教師定期與出學生家長展開充分的溝通,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性,組織多種教學活動的展開,促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后。例如,在進行《統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聯合學生家長,在課后時間讓學生在各自喜歡的茶水、飲料中加入不同材料,包括水果、牛奶等等,并結合家人的口感評價形成統計表。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點的認識,最終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將生活化教學引入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落實課程預習內容的生活化、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問題、形成并落實聯合機制,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深度,推動了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結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