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靜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我國的教育事業必須要將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的目標和任務;同時要將立德樹人滲透到高校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并在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上多下功夫。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緊密的結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并鼓勵大學生堅定理性信念,努力學習,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為社會主義現代強國貢獻力量。
在新形勢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的需求逐漸增大,但是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也更高,理想信念作為大學生工作以及生活的指引,高校應該加強重視,但是目前有很多高校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學不夠重視,對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缺少清晰的認識,因此導致大學生在學習或者以后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此外,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信息包圍了大學生,雖然從年齡上看,大學生心理已經接近成熟,對很多的事物已經能夠做出清晰的判斷和認識,但是整體而言,大學生缺少豐富的社會經驗以及社會閱歷,思想認識還不全面,理想信念還不夠堅定,在眾多的信息以及思想的影響中,部分大學生就會產生浮躁心理,對自身沒有科學的定位,包括專業素質、技術技能等方面認識不系統,也缺少一定的務實精神和求知精神;甚至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清晰的規劃,進而極大的影響了大學生的發展和進步。
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下,大學生應該將自身的理想和目標與國家的發展目標相結合,從全面、系統以及長遠的角度為自己的發展做出清晰的規劃和定位,但是目前很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難以與國家的大局相結合,規劃不長遠,甚至部分學生缺少理想信念,對未來,對前途一片渺茫,同時高校在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指導性也不強,導致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沒有足夠的認識。
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個性化的教育、特色化的教育等方式,挖掘了學生的個性和特征,但是目前很多的大學生為獨生子女,生活在舒適、安逸以及相對比較穩定的環境中,加上父母的嬌慣和溺愛,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理想信念存在情緒化的情況,很多大學生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思考中,沒有深入的剖析或者制定科學的發展體系,因此就會使得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雖然部分學生擁有著較高的政治參與熱情,并對社會生活有獨到的見解,但是在實際的學習或者生活中容易情緒化,缺少分寸,紀律性也比較差,這就會在很大的程度上設置錯誤的理想信念,有些學生的理想信念也會受到情緒的左右而動搖。此外,部分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學時,僅僅停留在對學生理論的講解層面,教學的方式單一化,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甚至部分學生對理想信念地學習存在錯誤的認知,認為提升理論成績或者技術技能就能找到好的工作,理想信念的學習無關緊要,這種錯誤的認知嚴重的影響了高校對理想信念教學效率的提升。
“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方式已經在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并且因其便捷性和靈活性的特征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喜愛。隨著新媒體、自媒體等社會平臺的興起,在為大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的同時,也使得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網絡,因此有效借助互聯網完成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十分必要。比如:教師可以將理想信念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圖片、視頻或者音頻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觀看和學習,這樣能夠將課堂變得多樣化和豐富化,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為了進一步發揚十九大會議的精神,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十九大會議的視頻直播,將習總書記的講話內容制作成PPT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觀看,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并在不斷的學習和進取中實現個人理想,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此外,部分高校還為學生創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專門網站,并對網站的內容及時進行補充和更新,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
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是高校理想信念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糾正錯誤認知,消除情緒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對自身有全面和清晰的定位與規劃,并朝著目標努力奮斗。因此,高校在理想信念的教學中應該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導向,為學生介紹并分析國際國內的形勢,引導大學生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征,積極融入到祖國的建設中,消除在生活以及學習中的盲目性,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不懈奮斗。此外,高校還應該為學生構建理想信念教學的良好氛圍,在校園文化的構建中滲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比如:高校可以設置理想墻,讓學生將自己的理想寫在墻上,不斷的勉勵自己朝著理想而努力;或者高校還可以借助學生會、社團以及校園廣播等途徑,為學生宣傳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糾正大學生對理想信念錯誤的認知。這樣才能讓高校理想信念教學的效率最大化,教學的效果才會更加深化性和持久性。
針對目前很多大學生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等情況,高校在理想信念教學中還應該帶領學生深入到社會實踐中,親身感知理想信念的價值和內涵。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在社會實踐中高校還應該融合對大學生“四個自信”方面的教育,將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比如:高校可以讓大學生走進基層,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為偏遠地區的兒童授課,幫助福利院兒童以及敬老院的老人等,這樣學生就能夠深刻的認識并感受到基層的發展和變化,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此外,高校還可以在假期或者紀念日帶領大學生到紅色旅游景區、革命根據地等,緬懷先烈,牢記歷史和責任,在新時代下發揚革命精神,讓學生的理想信念更堅定,高校的理想信念教學效果最大化。
在新時期下,高校理想信念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其能夠讓大學生堅定奮斗目標,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為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不懈努力。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教學的重視程度,明確目前在理想信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尋找最佳的方式進行解決,讓理性信念教學發揮最大的效果。其次,高校還應該靈活的應用互聯網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以及豐富化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高校還應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同時還需要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并深刻的感悟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