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仁,陳博睿
(山西省河東中醫少兒推拿學校,山西 運城044000)
中藥足浴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辨證論治為原則,依據小兒的體質狀況,選擇適宜藥物,煎水浴足的治療方法。中藥足浴療法利用水的溫熱作用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刺激人體足部反射區與足部穴位,通過皮膚滲透、吸收和經絡傳導,輸布到人體臟腑組織,達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目的。
古人云“人之有腳,猶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養樹護根,養人護足”。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并運用足浴防病治病。中國古代記載了很多名人靠足浴養生保健的故事。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每晚都用足浴強身健體,并說:“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清代名臣曾國藩更是視“讀書”“早起”和“足浴保健”為人生三大得意之舉。近代京城名醫施今墨每晚必用花椒水泡腳養生。可見足浴在古人養生保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藥物不良反應的增多和藥源性疾病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自然保健法。作為綠色養生保健方法之一的足浴,因其操作簡單、方便舒適、效果顯著,逐步成為家庭防病保健的主流。
2.1 中醫 古人云“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暖和”。可見,足浴一年四季皆可進行,特別是在冬天和冬末春初時節,由于地面溫度低,腳掌離心臟遠,血流緩慢,雙腳容易受寒。腳下受寒能通過經絡系統反射至全身,寒為陰邪,陰勝則陽病,陽氣受損,則衛外不固,人體抵抗力減弱,容易受外邪侵襲發生感冒、咳嗽、腹瀉等。堅持每天足浴,可增強人體陽氣,陽氣充足則能夠通上達下,氣血調暢,可達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外治法祖師吳尚先先生這樣描述足浴:“臨臥濯足,三陰皆起于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并強調此法“治病于無形者也”。
足部與全身臟腑組織器官通過經脈緊密相連,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起止于足部。不論是溫熱的水、藥物還是手法,都可以刺激足部穴位,通過經絡系統,調理臟腑功能,達到強身、保健、治病的目的,為足浴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理論依據[1]。
2.2 西醫 現代醫學認為,腳距離心臟最遠,容易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并且腳在人體最下方,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血液向上的正常回流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有時還會影響其他器官功能。這就是很多人冬天雙腳冰涼的原因之一。這時,如果想促進血液回流,在人體中完成“第二次起動”的器官,則非腳莫屬。所以,腳有“人的第二心臟”之美譽。
人的雙腳是人整體的一個縮影(即全息胚):腳趾為頭部,前腳掌為胸部,腳心為腹部,腳跟骨盆。人體內各器官在足部都有相應的反射區,足浴時可刺激全足反射區,調節臟腑器官功能,達到養生保健作用。熱水足浴,可增加血液回流速度,使血液循環暢通,改善相關臟器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改善亞健康狀態,促進疾病痊愈。通過刺激腳上的神經末梢,可以消除疲勞狀態。這種良性刺激還可反射到大腦皮層,促使血管擴張,調節自主神經系統,使大腦抑制過程增強,產生鎮靜作用,提高睡眠質量,促進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的正常分泌[2]。
溫水可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充足增加了藥物的吸收,藥物有效成分通過足部汗腺、皮脂腺、毛孔等途徑滲透進入人體,經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在全身器官、組織發揮作用[3],無須經過消化系統,有效減少了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利用率。足浴時中藥經過透皮吸收,避免了口服藥物對肝臟、腎臟等器官的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肝為罷極之本,主筋,主藏血。小兒生長發育主要表現為身高、智力、體質的發育。這些都與肝、脾、腎密切相關。
3.1 促進小兒身高發育 中醫認為,人體是以精、氣、血為物質基礎。少兒身高發育離不開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正常的臟腑生理活動。
《黃帝內經集注》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景岳全書》提到:“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可見,人之生命本源于精血,精血少,小兒會出現肌膚不潤澤、耳鳴、目無精光、不能久立、腰膝酸軟,甚則出現五遲、五軟,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
《黃帝內經》將陽氣高度概括為“若天與日”“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即人有了充沛的陽氣,才能夠精神飽滿、充滿活力、身手敏捷、身體強壯。明·吳崑指出:“氣、血,人身之二儀也,氣為主而血為配,故曰氣化即物生,氣變即物易,氣盛即物壯,氣弱即物衰,氣正即物和,氣亂即物病,氣絕即物死。”如果氣不足,推動和激發力量減弱,會導致人體生長發育遲緩、生殖功能衰退,或者出現早衰,同時也會減弱人體臟腑經絡功能。此即《黃帝內經》所說“精氣奪則虛”“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精、氣、血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精、血的滋養和氣的推動共同維持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人從出生開始,腎精逐漸充盛,則有了齒更發長、筋骨勁強等生理現象。腎中精氣充足,則骨髓充滿,骨骼因得髓之滋養而堅固有力,運動輕捷。小兒身高發育首先需要骨骼健康發育,骨骼的精華在骨髓,養腎就能養骨骼。肝主筋,筋必須依賴肝血滋養才能維持主司運動的功能,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氣于筋,使筋膜得到濡養,從而維持正常的伸展和運動。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充足則腎精充足,腎精充足則骨髓充足,骨骼強健,氣血旺盛則肌肉豐滿,四肢強勁。所以,精、氣、血充足,臟腑功能正常,小兒才能健康成長。中藥足浴通過藥物的滲透、手法刺激足部調理臟腑功能,可健脾補腎、養肝和胃,促進少兒身高生長發育。
3.2 促進小兒智力發育 腎藏精,精生髓,髓聚為腦,腦髓充足則智力聰慧;腎藏精,心藏神,精化氣生神,腎精充足則神清而思維敏捷。中藥足浴養生保健調理能夠強脾胃,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補腎氣,充腎精,腎氣旺盛,則髓海充盈,化精生神,精神互用,促進小兒智力發育,使少兒智慧聰明,身心健康,達到益智、養心、健腦的目的。中藥足浴對小兒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的腎精不足而出現的健忘、思維緩慢,視、聽和言語應答遲鈍等發育障礙者有一定治療作用。
3.3 增強小兒體質 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又因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體質特點。體質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及時調理可以調整體質偏頗。少兒因胎稟臟氣失和、喂養調護失宜、睡眠環境不良等引起脾寒、心熱、脾虛傷食或心腎兩虛,陽浮于上,皆可導致夜眠不安,足浴時加入養心、清熱、安神等中藥,配合按摩申脈、照海、涌泉、隱白、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可促進氣血運行、頤養五臟六腑,使陰陽恢復平衡,起到改善睡眠,促進小兒生長發育的作用[4]。《黃帝內經》提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根據“上病下治”的中醫理論,足浴時加適宜藥物,配合按摩涌泉、太溪、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可調整上下陰陽,改善小兒肺、腎虛證候。對于少兒肺氣不足、腎元虛損引起的易感、過敏性鼻炎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5]。足部存在分布與人體各臟腑器官相應的反射點,如胃經的解溪、沖陽、內庭,脾經的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等。溫水刺激這些反射點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脾胃功能,起到預防和調理小兒腹脹、食欲不振、便秘等病證的作用[6]。
中藥足浴利用內病外治的原理,在足浴時,結合小兒的生理特點,選用適合小兒體質的中藥,配合足部穴位按摩,不僅能增強足浴的效果,還能增強小兒的抵抗力。
經過20余年的科研和臨床實踐,河東少兒推拿流派研制出康貝防感、益智、增高、止瀉、增食、瘦身等中藥草本足浴系列產品。在此,以康貝增食中藥草本足浴系列為例,簡要介紹其功效及使用方法。
康貝增食中藥草本足浴系列藥物組成包括山楂、雞內金、神曲、人參、白術、陳皮、木香等,有健脾開胃、行氣消食之功效,用于各型厭食的輔助調理。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見食欲不振,甚至厭食。足浴方以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山楂、雞內金、神曲消食導滯,健脾開胃;陳皮溫能養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木香行脾胃之氣,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陳皮,兼做引經之藥,引諸藥入脾胃經,共奏益氣健脾、開胃增食之功。
使用時,將裝有足浴藥物的藥袋放入煎鍋中,加水1 500 mL,煎煮15 min,將藥液倒入浴盆中,使水溫為40~42℃,液面至踝關節,浸泡雙足15~20 min,每日睡前1次。
需要注意的是,皮膚有傷口者禁用。嚴格掌握水溫,不可過熱或過涼。足浴時配合足部穴位推拿按摩,可提高足浴效果。足浴完成后自然晾干雙腳最佳。
5.1 使用方法 將38~40℃煎煮過的中藥水倒入自動恒溫足浴盆。將腳放入盆中,然后讓水溫逐漸升高至42℃并保持水溫。年齡<1歲的小兒,水溫可適當降低至40~41℃,浴足時間20 min。中藥浴足時藥液要淹過踝部,并給予足部適當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腳或搓腳等。年齡較小的少兒由家長幫助搓動,尤其注意按揉涌泉,按揉力度不宜過大。
5.2 注意事項 小兒最好有自己的足浴盆,以防與家庭其他成員交叉感染或被染上足癬等。中藥足浴不要用銅、鐵、鋁等金屬盆。餐前、餐后1 h不宜進行足浴。中藥足浴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容易造成胃腸及內臟血液減少。餐前中藥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對消化不利。餐后機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故餐后立即進行足浴,使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造成胃腸血容量減少,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餐后1 h進行足浴。足浴時若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瘙癢,應暫停足浴,必要時進行專科診療。足浴時,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可能引起頭部急性缺血,出現面色蒼白等癥狀,此時應讓小兒平臥或抬高下肢。中藥足浴所用藥物劑量一般較口服藥量大,故不宜入口。中藥足浴完畢后,以自然晾干為佳,或用毛巾揩之,不要用水清洗。有先天性心臟病、血友病、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等,不宜進行足浴。
河東少兒推拿流派中藥足浴是依據小兒的體質狀況,選擇適宜的中藥草本足浴系列產品,煎水浴足,利用藥物的治療作用和小兒足部按摩手法,刺激足部反射區與足部穴位,達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河東少兒推拿流派中藥足浴不僅可以增強小兒體質,促進身高發育,提高智力水平,同時在治未病方面優勢明顯,且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