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瑾,孟令艷,李 瀟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患者,女,41歲,于2017年9月4日來診。主訴:鼻塞、呼吸不暢10個月,加重2 d。病史:患者10個月前因下雪天受寒誘發鼻塞、呼吸不暢,伴噴嚏、流涕、咽喉不適,咯吐白痰,遇寒加重,于2016年11月到某醫院就診,以哮喘入院,患者自訴經抗生素治療無效后出院,曾查過敏原,發現對塵螨過敏,并注射脫敏針治療,治療后緩解不明顯,2 d前因受寒咽喉不適、鼻塞加重,遂來我科就診。刻下癥:呼吸不暢,咽喉不適,咯吐白痰鼻塞,流涕,面色淡白,納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弦。診斷:哮病(寒痰阻肺)。治則: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取穴: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神道、靈臺、身柱。操作方法:局部常規消毒,上述穴位針刺15 mm,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在針刺的同時將6段長約30 mm的艾條一端點燃,均勻置于艾灸箱中,將艾灸箱放于患者背部,艾灸30~50 min,灸至皮膚潮紅、汗出、出現紅白相間的花斑,且熱感向體腔深處透達。治療4次后,諸癥均得到有效緩解,囑患者避免受涼感冒。
按語: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包括氣道的炎性細胞和結構細胞(如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特征為可逆性氣道阻塞,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其發病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化學性刺激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哮喘相當于中醫“哮病”“喘證”。中醫認為,哮病的發病多因宿痰內伏于肺,復加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刺激、體虛勞倦等導致痰壅氣道,肺氣上逆。《景岳全書·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本案患者素有“伏痰”,外加感受寒邪,導致痰隨氣生,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呼吸不暢,而成哮喘。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以針刺背俞穴為主,重在調理臟腑。肺俞宣肅肺氣,化痰通竅;心俞、厥陰俞寬胸解郁,調暢情志,使上通下達,臟腑和合;督俞止咳平喘;神道、靈臺均為督脈之穴,可振奮全身陽氣,驅散風寒之邪;身柱屬于督脈,接近肺臟,可通陽氣,理肺氣,具有止咳平喘、溫化痰濕、防病強身的功效。《萬氏秘傳片玉心書》云:“哮喘……有卒感風寒而得者……若欲斷根……外用灸法。”古人云“灸能治百病”,艾灸給予機體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扶陽固脫。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可阻斷炎癥介質釋放,減輕氣道炎癥反應,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1];艾灸可降低體內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并降低血清內皮肽和免疫球蛋白E水平,從而達到控制哮喘的目的[2]。針刺與艾灸配合治療哮喘,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