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娟,郝重耀,張天生,屈玉明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醫藥大學第三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00;3.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030012)
面癱是以口、眼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證,臨床以周圍性面癱多見,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礙為主的一類疾病[1]。針灸治療本病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在取得與西醫治療相同療效的前提下花費更少[2],因而受到患者的信賴和推崇,是目前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首選方法[3]。在前期的研究中,文洪教授所創項部橫向取穴在腦血管及相關疾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療效[4],在此筆者將這種取穴方法應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均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山西中醫藥大學第三中醫院就診,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2~65歲,病程8~57 d。
1.2 診斷標準 按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5]和《針灸治療學》[6]進行診斷:起病突然,以口眼斜為主要特點;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眼裂變大,眼瞼不能閉合,額紋消失;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患側口角低并向健側牽引;或有患側舌前2/3味覺障礙或消失,聽覺障礙,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部感覺障礙或出現皰疹、淚液減少等。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神志清楚者;年齡15~65歲,男女不限;發病7 d以上,2個月以內;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合并有心腦血管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2.1 常規取穴治療 參考《針灸治療學》的取穴和針刺方法[6]。主穴為百會和患側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牽正、太陽及雙側合谷、足三里,抬眉困難配攢竹,鼻唇溝變淺配迎香,人中溝歪斜配水溝,頦唇溝歪斜配承漿,流淚配太沖。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
2.2 項部叢刺治療 項部叢刺參照文洪教授[4]所創項部橫向取穴和針刺方法,即自風府至完骨的連線分5等份,每1個等分處為1個穴位,風池、完骨為雙穴,風府為單穴,左右兩側共11個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行針3次。
2.3 療程 30例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均輔以項部叢刺治療,5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連續治療4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按照House-Brack mann量表[7]評定病情狀況,按嚴重程度分為Ⅰ~Ⅵ級,評級越低則功能越好;②按照面部殘疾指數(FDI)量表[8]評定病變局部的功能障礙,按照0~5進行評分,分數越高功能狀態越好。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實用耳鼻咽喉科學》面神經功能恢復評定標準[9]。痊愈:面部所有區域正常,H-B分級Ⅰ級;顯效:輕微功能減弱,面部靜止時對稱,上額運動中等,輕用力可完全閉合眼,口輕度不對稱,H-B分級Ⅱ級;好轉:明顯功能減弱,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用力可完全閉合眼,口明顯不對稱,H-B分級Ⅲ級;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H-B分級Ⅳ~Ⅵ級。
3.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4 結果
(1)FDI量表評分 治療前FDI量表評分為(25.80±9.08)分,治療后為(44.67±8.4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整體療效 30例患者痊愈15例,顯效7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
本研究結果顯示,常規針刺配合項部橫向取穴叢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愈顯率為73.3%,總有效率達93.3%。筆者前期整理文獻資料發現,頸項部腧穴在周圍性面癱的治療中應用甚少,約占4.98%,遠低于頭面部的74.72%,因此對項部腧穴治療本病的療效進行觀察。本病發病的經絡基礎是相關陽經的功能障礙,頭面部與頸項部相連,氣血直接相通,手、足陽經的循行均經過頸項部,因此作為陽經循行的通路,頸項部腧穴對通調周身氣血具有重要的橋梁作用,其作為一個調節的樞紐具有不可小覷的治療意義。文洪教授[4]獨創的項部橫向取穴法應用于該部位腧穴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文洪是山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第5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擅長運用毫針和特殊手法針刺項部穴位治療腦血管及脊柱相關疾病,并完成了項部橫刺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系列科研項目,且臨床療效確切。這些穴位的選擇不僅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還涉及督脈、膀胱經、膽經3條經脈,可進一步加強“四海”和“氣街”的密切聯系,有助于通暢頭部經絡,促進頭面氣血循環,利于病情的恢復。該橫向取穴在前期多應用于中風、眩暈等的治療,在此筆者將其應用于面癱的治療,促進頭面氣血循環。本研究中對項部橫穴的應用擴大了叢刺的應用。叢刺在治療時可擴大刺激面積,增加刺激強度,能更好地激發經氣、疏通氣血,加速針感的傳導,進而促進療效的發揮,使患者更快恢復。
本研究中叢刺法和項部橫向取穴的綜合應用是對常規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進一步拓展。但本研究患者主要為靜止期和恢復期,因此對其急性期和后遺癥期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樣本量少、研究中心單一,有待進一步改進,以期為今后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