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榮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中醫院,山西 臨汾041000)
顏面再發性皮炎為在顏面部發生的一種輕度紅斑鱗屑性炎癥性皮膚病,多發于春秋季節,中青年女性多見,本病相當于中醫“風濕瘍”[1]。筆者臨床用皮炎湯加味治療顏面再發性皮炎患者52例,多有良效,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臨汾市堯都區中醫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顏面再發性皮炎患者52例,男5例,女47例;年齡23~47歲;有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軟膏史、形成激素依賴性皮炎者25例,日曬后加重者21例,潔面后自覺面部潮紅刺痛者31例,皮膚干燥脫屑者20例。
1.2 診斷標準 皮損表現為輕度浮腫,局限性紅斑及小丘疹,上覆白色細小糠狀鱗屑;初起于眼瞼周圍,逐漸擴展至面頰、耳前,有時累及整個顏面部,甚至發于頸部及頸前三角區;自覺程度不同的瘙癢,皮膚異常敏感,有灼熱或干燥緊繃感;發病突然,消退可再發,反復遷延發作后,面部可形成毛細血管擴張及色素沉著。
52例患者均采用皮炎湯加味治療。組成:生地黃3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金銀花10 g,連翹10 g,生石膏30 g(先煎),知母10 g,淡竹葉10 g,甘草片6 g,五味子5 g,薄荷3 g(后下)[2]。熱毒熾盛于血分,顏面潮紅明顯,遇熱加重,色赤而癢,觸之灼熱者,加水牛角6 g,大青葉15 g,紫草10 g,黃芩片10 g,桑白皮10 g,清營涼血消斑;面部紅斑輕度浮腫、癢甚者,加荊芥10 g,防風10 g,牛蒡子10 g,浮萍10 g,祛風止癢;面部腫脹明顯者,加澤瀉10 g,茯苓10 g,協同淡竹葉利水消腫,又可顧護脾胃;膚生小丘疹,周邊紅暈者,加蟬蛻6 g,牛蒡子10 g,紫草10 g,疏散風熱,透疹止癢;面色潮紅,油性皮膚者,加茵陳15 g,黃芩片10 g,薏苡仁15 g,清熱解毒利濕,濕祛則熱孤;面部皮膚干燥緊繃,上有細碎糠狀脫屑者,加天花粉10 g,玄參10 g,麥冬10 g,滋陰潤燥;面色潮紅,時有烘熱,手足心熱者,加青蒿10 g,地骨皮10 g,清虛熱;患病日久,面部有毛細血管擴張及色素沉著,皮膚粗糙伴瘙癢者,加凌霄花10 g,槐花15 g,丹參15 g,涼血活血。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300 mL,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7 d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皮損和瘙癢消失;顯效:皮損消退,瘙癢消失,皮膚恢復正常,但停藥后有再發趨勢;無效:皮損和瘙癢無改變[3]。總有效=痊愈+顯效。3.2 結果 本組52例中,痊愈36例,顯效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4%,所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顏面再發性皮炎是皮膚科門診近年來的常見病,屬于變態反應性疾病。本病病因與化妝品、溫熱、光線刺激、粉塵、花粉等過敏或刺激有關,其中化妝品皮炎或季節性接觸性皮炎、化妝品過敏的發病原因較多,此外,維生素B族、維生素C缺乏和貧血,消化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精神緊張及疲勞,卵巢功能障礙,習慣性便秘亦可能也是本病的發病因素[1]。部分患者常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軟膏減輕癥狀,但停藥后易反復發作,出現面部皮膚變薄,潮紅灼熱,皮膚干燥或緊繃,遇熱癥狀加重,日久皮膚出現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斑及局部皮膚粗糙肥厚,影響面容,對患者心理造成影響。本病為中醫的“風濕瘍”,發病多因稟賦不耐,陽明氣分熱及血分,血熱蘊毒,復受外在之毒,內外相合,毒熱蘊于肌膚而發病。趙炳南老先生指出“外受不潔之風,與體內濕熱之氣相搏,則生風濕瘍”。趙老對中醫風邪治病學說,增加“不潔之風”概念,意識到風中隱藏的對人體有害的不潔之物是引起過敏性皮膚病的致敏物。
皮炎湯是著名的中醫皮外科專家朱仁康老先生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創制的經典方劑,根據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的溫病學說,由犀角地黃湯、白虎湯、銀翹湯、清營湯、竹葉石膏湯綜合分析加減創制成方[4]。方中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清營涼血。生地黃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水盛則火消,《本草新編》曰“生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熱血妄行,或吐血,或下血,宜用之為主”。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地黃水提取液對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抑制作用。配赤芍、牡丹皮以涼血、活血、散瘀,清透皮膚之熱,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石膏配知母清解肌熱,瀉氣分實火而不傷陰,石膏有消炎、抗過敏作用,知母可清陰分虛熱。金銀花、連翹為輕清之品,可清熱解毒,透熱轉氣而解,二者皆為風藥,升而上之,可消頭面之瘡。淡竹葉清風熱,清心火,除煩,利水消腫。甘草,《本草要略》中謂其“生用性寒,能瀉胃炎,解熱毒,諸癰疽瘡瘍,紅腫而未潰者宜用”。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斂汗,其所含Go misin-A對被動過敏性皮膚反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能抑制皮膚過敏反應中由組胺、白三烯D4和Ca Cl2誘發的氣管肌收縮,其抗過敏機制與抑制組胺釋放、對抗化學調節介質和抑制鈣移動有關[5]。薄荷散風熱,清頭目,透疹解郁,《藥品化義》謂:“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表明,皮炎湯的主要成分具有改善微循環、抗變態反應、減弱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組織細胞恢復、抗炎和解熱等多種藥理作用,不僅可以消除機體存在的炎癥,還可以促進皮膚屏障盡快恢復原有功能,給異常乳頭層下的毛細血管網恢復提供有利條件[6]。皮炎湯全方具有清營涼血、泄熱化毒、袪風止癢的作用。全面分析可知,皮炎湯的治法是氣營兩清,在一方中同時涵蓋了“在衛汗之,到氣清之,透熱轉氣,涼血散血”四大治法,這也正是朱仁康老先生創立此方的高明之處,組方簡潔,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