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榮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光榮院,山西 晉城048100)
膝關節腔積液是一種常見的局部臨床癥狀,多數伴有滑膜炎。創傷、骨質增生、細菌感染、關節退變、風濕性疾病等均可引起膝關節腔積液。本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乏力、關節積液,并有明顯膝關節屈伸活動障礙,被動屈伸疼痛加重,積液明顯者浮髕試驗陽性,X線檢查呈不同程度的滑膜炎性表現。在治療方法上,西醫主要采用外科手術、關節腔內注射、物理療法,中醫藥主要用中藥內服、中藥膏外敷、針灸等。中醫藥在治療膝關節腔積液方面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獨特優勢[1]。筆者采用水針(穴位注射)、火針配合中藥內服治療該病65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陽城縣光榮院門診收治的膝關節腔積液患者65例,均伴有滑膜炎,其中男30例,女35例;年齡27~75歲,平均57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
1.2 納入標準 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提出的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年齡>25歲;治療前均行超聲或核磁檢查,證實存在膝關節腔積液。
1.3 排除標準 合并膝關節、髕骨骨折者;合并內外側韌帶斷裂者;陳舊或習慣性膝關節扭傷者;合并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病及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不配合治療者。
2.1 穴位注射 患者取仰臥位,屈膝90°,足平放于治療床上,患側膝關節常規無菌消毒。若膝關節有積液,在水針(穴位注射)治療前抽出關節內積液(穿刺點在髕骨中段兩側關節間隙),然后采用10 mL注射器(圣光醫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品,帶針;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151069號)取潑尼松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824,5 mL∶0.125 g)5 mL、維生素B1注射液2 mL(山東方明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057,2 mL∶100 mg)、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2295,規格5 mL∶0.1 g),混合均勻,注入梁丘、內外膝眼、血海各1 mL,委中4 mL。注射時回抽檢查是否有回血,若有,應出針按壓后再次進針。每位患者只注射1次。
2.2 中藥治療 內服中藥補陽還五湯加減。組成:黃芪30 g,川芎9 g,赤芍9 g,丹參12 g,桃仁12 g,紅花6 g,地龍12 g,防己12 g,澤瀉12 g,薏苡仁30 g,葶藶子30 g,芥子12 g。取3劑。每劑藥文火煎15 min,共煎3次,早晚空腹服,每次100 mL,7 d為1個療程。
2.3 療程 1個療程后觀察膝關節腔是否有積液。如有積液,改用火針,并繼續內服中藥。火針步驟:在關節腫脹部位(髕骨外上緣)常規消毒,以火針在關節高突部位點刺3~4針,點到一定深度,囊液即從針孔溢出,然后予以拔罐,2~3 d治療1次,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未見囊液及腫脹消除,可重復治療1次,同時繼續內服中藥。對頑固性積液者,一般予以火針、拔罐1~2個療程均可治愈,每個療程后休息5~7 d;中藥內服一般共需15劑。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關節腫脹完全消失,無疼痛、酸脹等不適感,關節功能完全恢復,隨訪6個月無復發;顯效:關節腫脹明顯減輕,無疼痛,但偶有酸脹等不適感,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好轉:關節腫脹有所減輕,無明顯疼痛,常有酸脹等不適感,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完全如故或加重,關節功能無任何改善,甚至惡化。
3.2 結果 65例患者中,治愈58例,占89.2%;顯效7例,占10.8%;好轉、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0%。其中21例水針(穴位注射)治療1次配合中藥內服7 d后治愈,44例加火針配合中藥內服后治愈。
膝關節作為人體負重力最大、最易遭受外傷和勞損的關節,由于其復雜的關節結構,膝關節炎的發病率較高。現代醫學治療本病的缺陷是關節腔積液容易反復滲出。中醫藥在治療關節炎方面則早有記載。關節炎屬中醫“風濕病”“痹證”“歷節”等范疇。《黃帝內經》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金匱要略》記載:“扣脈沉而弱……故曰歷節。”并指出正氣虛弱是本病發病的根本原因。古訓告知,身體虛弱、外邪入侵,導致陽氣虛弱,血不流暢,氣血不能正常運轉而致病,而補陽還五湯方證壯陽補氣、活血祛瘀。本病是因虛致瘀,故重用黃芪扶陽補虛,以30~60 g漸加至120 g(據病情而定),活血祛瘀藥宜輕,達到氣行血行、瘀祛而不傷正的作用。藥理研究發現,黃芪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管壁通透的作用[3];當歸、赤芍、桃仁、地龍等活血祛瘀藥有加速血流,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炎癥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松解粘連的作用[4]。薏苡仁、葶藶子、芥子等藥有祛濕利水之效,薏苡仁的劑量須為30~60 g,可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具有消炎、鎮痛、增強免疫力的作用[5];葶藶子、芥子重在改變滑膜血管通透性,消腫化飲,促進積液重吸收,對消除關節腔積液效果甚佳。諸藥配伍,可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終至陽氣足,水自利,病自愈。
水針(穴位注射)療法對穴位具有雙重刺激[6],其結合中醫穴位理論和西醫藥物治療的優勢,提高了治療效率。采用火針、拔罐治療頑固膝關節腔積液能溫經通絡,祛濕逐寒,消腫散結,活血利水,排液作用比抽液更加徹底。火針療法有較持久的刺激作用,可加速炎性組織的清除吸收。拔罐通過負壓抽吸作用徹底排液,進一步改善局部微循環。火針與拔罐配合,可降低復發率。筆者早期臨床治療以火針點刺放液后拔罐排除剩余積液,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無效則停止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99.10%。本研究在使用火針之前,先采用穴位注射1次加中藥內服7 d,如積液仍然存在,再配合火針,并繼續中藥內服,總有效率為100.00%。由此可見,水針(穴位注射)、火針及中藥內服治療本病值得重視并推廣,但療程的設置需要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