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呂玉娥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針灸醫院,山西 太原030024)
頸椎病散見于中醫“眩暈”“痿證”“項強”“痹證”等病證的論述中,認為頸部癥狀的病機為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頭部癥狀多與氣血不能濡養腦竅相關。治療原則頸部以疏經通絡為主,頭部以滋養腦竅髓海為要。筆者治療時以針刺百會、大椎為主穴,通過溫通達到治療效果,現將1例典型病案分享如下。
患者,女,33歲,主因“間斷頸部困痛伴頭暈3個月”于9月13日就診。患者長期坐位伏案工作,3個月前勞累后出現頸部困痛伴頭暈,癥狀每于轉頭時加重,先后輾轉于多家醫院,排除頸部血管、頭顱病變、位置性眩暈等致病因素,頸椎MRI提示:頸椎退行性變,頸3/4、4/5椎間盤輕度突出??滔掳Y:頸部困痛伴頭暈,精神欠佳,飲食尚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診斷:頸椎病。辨證立法:患者長期低頭工作,頸部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故見頸部困痛,不能榮養腦竅,故見頭暈,治以疏經通絡,榮養腦竅。針刺處方:大椎、百會、頸夾脊穴。操作:大椎直刺行捻轉補法,以穴周出現紅暈為度;頸夾脊穴直刺行提插法,以穴周出現紅暈為度;百會斜刺行捻轉補法,以得氣為度,留針30 min。第1次針刺后患者頸部困痛癥狀已有較大改善,頭暈癥狀較前減輕,囑患者避免低頭伏案工作。9月15日第3次治療后,患者頸部困痛已有明顯改善,頭暈癥狀大為好轉,尊“效不更方”之旨,繼續當前處方治療。9月17日第5次治療后,頸部已無明顯不適,頭暈癥狀明顯改善,囑患者院外避免長期低頭工作,適當頸椎操鍛煉。
按語:中醫骨傷科學將頸椎病歸入“筋傷”范疇,關于筋病的治療,《靈樞·經筋》云:“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膘茚樇礊榛疳?借外火助內陽以溫通經絡,通過腧穴將火熱導入人體,激發經氣,鼓舞氣血運行,壯盛臟腑陽氣,使氣血通暢,通則不痛。此法旨在通過借火助陽,達到疏通經絡之目的,而針刺大椎在治療頸椎病時也是通過溫陽達到治療的作用。
大椎位于背部極上,背為陽,本穴為陽中之陽,調益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會,為陽氣充足之所,刺之可激發陽氣,《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王冰注曰:“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于神氣,外為柔軟,以固于筋?!迸R床出現神或筋的病變時,提示從調理陽氣的角度治療。陽氣在內溫煦五臟而養神,在外則溫養全身筋脈之氣。陽氣溫養人之神,才能有正常的意識及思維活動;陽氣溫養人之筋,才能使之張弛自如,肢體運動靈活[1]??梢婈枤庥叙B筋、養神的效果,對于屬于“筋傷”范疇的頸椎病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中醫認為頸椎病與督脈、手足太陽經相關,大椎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故針刺大椎可調節三經,進而改善癥狀。百會同樣為督脈經穴,別名“三陽五會”,意為百脈交會之處,主要功效為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升陽舉陷、通督定癇。在頸椎病的治療中,主要取升陽、通督的作用,臨床上通常將升陽舉陷用于治療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中氣下陷等癥。而此處的升陽在于升舉陽氣,針刺大椎激發陽氣,陽氣性本升散,百會的升陽作用可進一步強化這一過程,起到類似中藥七情配伍中“相使”的作用。臨床中,針刺大椎、頸夾脊后,行適當手法,穴位處會逐漸出現紅暈,為得氣現象,此時紅暈呈彌散性走行,當加刺百會后,紅暈會有明顯上升趨勢,素體強盛、神氣敏感、氣血滑利者,紅暈甚至可呈現為三角形尖端上升。且大椎、百會二穴同屬督脈,二者配合可以更好地達到通督的作用。頸椎病有時也會伴發頭部癥狀,腦為髓海,元神之府,陽氣者,精則養神,大椎對于該癥狀的治療原理主要在于陽氣對神的溫養,在于精微物質與能量的上達于腦。百會尚有醒腦安神的作用,加之陽氣精則養神的作用,改善頭部癥狀的作用更為明顯。
有學者查詢文獻,總結針刺以百會、大椎為主穴治療的疾病有33種。按照所屬系統,對疾病進行歸類總結,發現百會、大椎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應用最為廣泛,約占75.57%,少量應用于運動系統、五官系統、精神障礙系統等疾病[2]。二穴搭配治療頸椎病的文獻尚少,中醫講求“治病求本”,各型頸椎病均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椎間關節退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的神經根、血管、交感神經及脊髓,由此而產生一系列癥狀,調養頸椎才能對各型頸椎病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應用中以大椎、百會結合局部取穴治療各型頸椎病,能起到很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