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妮,張瑞萍,王鵬瑞,趙立新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趙立新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山西省名醫,先后師從針灸名醫郭耀康、國醫大師呂景山。從醫30年,臨床經驗豐富,治學嚴謹。筆者有幸跟從學習,受益匪淺。現將趙立新主任臨床針藥結合治療產后言語謇澀醫案介紹如下。
患者,女,32歲,2018年3月15日就診。患者8個月前順產1個女嬰,于當地養生會館拔罐減肥,誤感風寒,惡心,嘔吐大量白色泡沫物。當地醫院急診予護胃、抑酸治療,癥狀較前緩解。隨后出現緊張、勞累時言語不利,發音不清,聲音嘶啞,于當地醫院檢查腦MRI、喉鏡,無明顯異常,當地門診中藥治療,訴服藥后出現納差、口苦、牙齦腫痛等癥狀,余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刻下癥:言語不足2 min即出現發音不清,言語不利,聲音嘶啞,同時伴面色蒼白,乏力,急躁易怒,產后8個月體重下降15 kg左右,平素飲食多以水果、蔬菜、奶制品為主,主食、肉類攝取少,小便可,大便時干時稀,一日一行,舌淡、苔薄、胖大,左脈弦細,右脈沉細。診斷:言語謇澀;證型:肝郁脾虛,氣血虧虛;治以健脾疏肝,益氣養血。針刺取穴:百會、風池(雙)、膻中、中脘、曲池(雙)、合谷(雙)、廉泉、氣海、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沖(雙)為第1組;風池(雙)、廉泉、至陽、肺腧(雙)、脾俞(雙)、胃俞(雙)、腎俞(雙)、太溪(雙)為第2組。兩組腧穴交替進行,每日1組,每次留針30 min,風池、曲池、合谷、太沖行瀉法,余穴均用補法。3月25日二診:患者面色華,乏力癥狀稍緩解,情緒較前好轉,言語不利癥狀有所緩解,舌淡苔白脈細。治療方案同前。4月6日三診:患者面色華,乏力,言語不利癥狀明顯緩解,但少氣懶言,勞累時癥狀加重,納可,眠多,舌淡苔薄,脈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欲予艾灸治療,患者訴無法忍受艾條氣味。結合舌脈,一派氣血兩虛之象,予當歸補血湯加減:黃芪30 g,當歸10 g,囑患者每2日服1劑,期間暫停針灸治療5 d。4月21日四診:面色紅潤,精神狀態佳,言語不利癥狀完全消失,舌淡苔薄,脈細。囑患者可繼續服用此方1個月,每周服用3劑即可,均衡飲食,暢情志,隨訪3個月未復發。
按語:言語謇澀、不利癥狀多出現于中風后期患者,古代醫家對本病的敘述繁雜,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風、火、痰、瘀之邪導致心、肝、脾、腎功能失調,心氣通于舌,心神失養,則出現舌強語謇[1]。趙立新主任認為本病雖有言語謇澀、不利等癥狀,但腦核磁未見器質性病變,神志無異常,所以應區別于中風后言語不利的治療。
本案患者為產后,唐·孫思邈《千金方》載:“婦人產訖,五臟虛羸。”所以治療首先應根植于患者產后“多虛、多瘀”的生理病理特點,加之患者產后短時間內快速減重15 kg,平素飲食種類單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攝入較少,氣血無生化之源,加重了產后氣血虧虛。同時產后婦人生理的改變,極易導致抑郁、肝郁氣滯[2],同時結合舌苔、脈象、癥狀,辨證為氣血虧虛兼肝郁脾虛。而患者又有明顯的外感風寒的病史,寒邪入里客胃,胃氣上逆,則嘔吐,且嘔吐物為白色泡沫物,皆表明寒邪客胃;患者病程較長,寒邪入里,損傷脾陽,脾胃運化功能失司,加之攝入不足,故導致氣血虧虛。
《女科經綸》云:“百病皆生于氣,而于婦女尤為甚。”表明婦人平素極易氣滯,而婦人產后雌激素水平持續降低的生理變化、家庭與社會壓力無疑加重此癥狀。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脾虛生化無源,肝氣失于調達,均致氣血虧虛。而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肝經循喉嚨,肝主筋,筋主運動,血不養筋,故可出現舌強語塞,言語不利。同時補益氣血的中藥多滋膩,而脾胃功能失常,運化失司,運用滋膩之品必困脾,虛不受補。故早期宜選用外治法治療內患。
趙立新主任認為脾胃功能失常,外治法治內疾,可避免服藥之弊端,正如清·吳師機在《理瀹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3]闡明了內治與外治原理的一致性,只要明陰陽,度虛實,辨臟腑,亦可達異曲同工之妙。故治療初期可運用針灸等外治法健脾益氣,調理脾胃。待脾胃運化恢復后再以補益藥品加強療效。故第1組腧穴以祛風解表、健脾理氣為主,第2組以補益肝脾腎、扶正為主,兩組腧穴相配,扶正祛邪。組方主要為自創“益氣補中針法”與“理脾達木針法”加減。兩種針法主要源于王樂亭老先生[4]所創的“老十針”,其穴位組成是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內關(雙)、足三里(雙)。趙立新在此基礎上加用百會、三陰交,諸穴合用具有益氣升陽、健脾和胃之功效,謂之益氣補中法。現代研究發現,“老十針”結合調神穴可改善患者睡眠和焦慮狀態,調節內分泌水平[5]。“急則募穴,緩則背俞”,故臟病多選背俞穴[6],從陰引陽,以治療陽病,調整和發揮經氣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當歸補血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創,具有補氣生血之功,主治血虛發熱及現代醫學中的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氣血虧虛諸病[7-8]。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當歸補血湯可促進骨髓造血細胞黏附,改善骨髓造血細胞的微環境,從而達到補血功能[9]。
綜上所述,內傷七情,是導致產后諸病的重要因素[10]。因此趙立新主任認為,在產后言語謇澀的治療中,首先應排除器質性疾病,結合產后特殊生理病理狀態,整體論治,注重肝脾,同時注意患者心理狀態,及時疏導。因此在治療中尤其注重疏肝與補脾的關系,對于虛損嚴重的疾病,早期采用針灸等外治手法疏通氣機,調和陰陽,后期結合中藥補益,使補而不滯,從而達到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