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京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患者,女,54歲,2018年10月3日就診,患周圍性面癱11年,初患病時曾就醫,但治療效果不明顯,繼而未后續治療。刻下癥:肌肉活動無力,面色無光,口角斜,講話漏風,味覺喪失,唾液減少,自覺右面部麻木僵硬、緊張。查體:右面部額紋消失,鼻唇溝消失,不能抬額、皺眉,眼瞼閉合不全。予以針刺治療,皆取患側穴位。主穴:勞宮、下關、太陽。本法治療以強刺激勞宮穴為主,用0.30 mm×40 mm毫針斜刺32~35 mm,向腕方向刺入,使患者得氣至有循經感傳(強刺激:常規針刺以25 mm毫針直刺12.5~20 mm較多見,本法使用0.30 mm×40 mm毫針循經向腕方向斜刺,進針32~35 mm,行針使用瀉法至患者有循經感傳為度)。配穴取患側頭面部:四白、口禾髎、頰車透地倉、翳風、風池;下肢:足三里、太沖、內庭。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予平補平瀉。首次治療后,患者自述右側面部表現明顯松弛,麻木僵硬感得到顯著緩解,繼而進行療程治療(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面色、口角斜、味覺及唾液分泌的情況有一定改善,面部僵硬感有明顯好轉。
按語: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炎或面神經麻痹,由非特異性炎癥引起,可發于任何年齡、任何季節,男女發病率相近,以單側常見。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熱或風寒乘虛而入,經氣阻滯,經脈失養而致功能失調。面癱日久不愈,或是處于后遺期的患者,易見虛火內生之征象,表現為急躁、焦慮、易怒,繼而導致如睡眠、飲食等障礙,嚴重者可出現免疫力降低,極易感染其他疾病。勞宮穴乃手厥陰心包經之滎穴,“心出于中沖……溜于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此穴有散熱燥濕、清心泄熱、開竅醒神之功。勞為勞作,宮乃宮殿,心包經之高熱可蒸化脾土水濕之氣,且此穴五行屬火,能清心火,安心神,瀉肝火。心神得安,肝火得瀉,在勞宮穴加以強刺激可對面神經的恢復有良性的作用,故而本法以取勞宮為主。足陽明胃經循行口、鼻、面部,取下關可清熱疏風、通利關竅,從解剖角度看,此穴下為下頜神經,支配咬肌、下牙槽神經、舌神經,針刺可刺激局部神經,從而達到調控目的。太陽穴是經外奇穴,具有清肝明目、通絡止痛之功效,穴下分布三叉神經的顴面分支,針刺可幫助神經所支配區域的恢復。面頭部配穴對局部經筋的恢復有良好效果,足三里可提補正氣,太沖可疏肝理氣,因患者就診時有明顯熱象,辨證取一側內庭以清胃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