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趙 蕊
(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100026)
夏玉卿教授從事臨床、科研、教學60余年,是我國電熱針和電熱針療法的研制者和發揚者,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臨床經驗豐富,擅于治療各種疑難疾病.筆者有幸跟師侍診,收獲頗豐,深感其辨病辨證思路獨特,臨床療效卓著,現將其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臨床思路和經驗總結如下,以窺其臨證思維特色之一斑,以饗同道.
外陰白色病變是發生在女性外陰的一種慢性疾病,以外陰皮膚和黏膜組織色素改變和變性為特征,主要累及大小陰唇、陰蒂包皮、陰唇后聯合及肛周,多呈對稱性[1].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疼痛、破潰等,嚴重者伴有陰道粘連,臨床分為硬化性苔蘚、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及兩者的混合型,即萎縮型、增生型和混合型,是婦科較難治療的疾病之一.目前臨床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切除、局部抹藥、高強度聚焦超聲、CO2激光、氦氖激光、波姆光、液氮冷凍等,具有一定療效,但容易復發,且復發后使用同樣的治療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夏玉卿教授應用電熱針治療本病療效顯著,隨訪5年,復發率僅為0.5%.除此之外,電熱針治療還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使體內血清銅恢復正常[2].
外陰白色病變發病原因不明,屬于中醫“陰癢”“陰蝕”“陰痛”等范疇,始見于《肘后備急方》:“陰癢汁出,嚼生大豆黃,涂之,亦療尿灰瘡.”夏玉卿教授認為外陰白色病變與肝、脾、腎及任、督、沖脈關系密切.肝主藏血,肝經“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脾主肌肉,為后天之本;腎主生殖,開竅于前后二陰;沖、任、督三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主司人體陰陽氣血.同時肝腎虧虛,精血不能濡養外陰,或脾虛濕盛、濕熱下注浸漬外陰,均可導致局部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使外陰失養,發為本病.
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分開、屈曲.選穴:局部阿是穴、曲骨、中極、會陰、足三里、三陰交.濕熱下注者加脾俞、陰陵泉、中極;肝腎不足者加肝俞、腎俞、太溪、太沖.局部阿是穴使用電熱針,余穴毫針針刺.毫針選用0.20 mm×25 mm針具(北京漢醫醫療器械中心),直刺曲骨、中極、會陰、太溪、太沖約13 mm,直刺足三里約18 mm,直針三陰交、陰陵泉約15 mm,斜刺肝俞、腎俞、脾俞約15 mm.根據病變部位、病損大小,將6支電熱針均勻刺入變白的皮膚黏膜,15~30°斜刺進針,針體前1 cm可加熱部分全部進入皮膚內,注意進針深度,不要傷及健康皮膚.增生型病變淺刺,萎縮型病變宜深刺,每針間距1~2 cm.連接DRZ-1型電熱針治療儀(北京華針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將6根導線的正負極分別接在電熱針的針柄和針體上,正負極之間及每個電熱針之間用消毒干棉球隔開,防止短路,用膠布固定導線,以免牽拉引起不適.接通電熱針儀,逐個調節電流大小,給予60 m A左右電流,以患者有溫熱舒適感為宜;對增生型患者可適當加大電流,溫度控制在37~42℃,留針30 min;取針后局部按壓2 min,避免出血.根據病情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90次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注意調節情志,保持生活規律,注意外陰部衛生,保持清潔干燥,禁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藥物擦洗;穿純棉內褲,勤換洗;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攝入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
患者,女,28歲,于2017年10月10日初診.主訴:外陰瘙癢3年余,3年前因分娩行外陰側切術,術后傷口愈合困難,后外陰大小陰唇黏膜逐漸變白,瘙癢難忍,夜間加重,影響睡眠,曾外涂中、西藥(具體不詳),效果欠佳,病情仍逐漸加重.現癥見:外陰奇癢,心煩不寐,胸悶,口苦,納差.舌淡紅苔白,脈細數.婦科檢查可見局部皮膚黏膜增厚、鱗屑,大小陰唇略萎縮.未見滴蟲、霉菌;病理示外陰皮膚組織部分上皮組細胞肌層增厚,真皮見淋巴細胞浸潤,表皮輕度角化.病理診斷為增生型.西醫診斷:外陰白色病變;中醫診斷:陰癢,肝腎陰虛型.給予電熱針治療.取穴:曲骨、會陰、中極、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阿是穴.治療方法同上,周一至周五每日治療1次.2017年11月7日二診:電熱針治療20次后,患者局部瘙癢及全身不適癥狀基本消失,外陰黏膜從白色變為粉紅色、深紅色,表面光滑.2017年12月19日三診:電熱針治療50次后,患者無明顯不適,萎縮的大小陰唇已見豐滿,略有彈性.2018年2月4日四診:電熱針治療80次后,病理復查示病變組織表皮輕度炎性改變,淋巴浸潤消失,血管正常.隨訪至今未復發.
近年來外陰白色病變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癌變率為2%~5%[3],由于病位的特殊性,常忽視就診,于體檢或奇癢難耐、灼熱疼痛或性交痛,嚴重影響生活時才來診治.為防止復發,夏玉卿教授常以治療90次為1個療程,嚴重者需增加1個療程,其中增生型較萎縮型恢復慢,行電熱針治療前有激素外用、手術、冷凍等綜合治療史者起效較慢.電熱針是根據經絡學說和《黃帝內經》“燔針”“淬刺”理論,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研制的一種新型針具,是對火針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溫灸和針刺的雙重功效;接通電流后針體能保持恒定溫度,起到行氣活血、溫經通絡、軟堅散結及扶正祛邪的作用[4].夏玉卿教授認為外陰白色病變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電熱針屬于溫補療法,不僅能直擊病灶,改善局部氣血運行,其溫熱、通絡的作用還可通過經絡改善全身狀況.配穴中曲骨為任脈、肝經之會,會陰為任脈絡穴,又與督脈、沖脈交會,均可治療泌尿生殖系疾病,二穴相配治療前陰疾病療效顯著;再加足三里、三陰交補脾益氣,通調肝、脾、腎三經氣血;脾俞、陰陵泉、中極健脾化濕,通利三焦;肝俞、腎俞、太溪、太沖補益肝腎,培元固本.通過局部與全身綜合調理,達到協同作用,在治療外陰白色病變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多數患者治療1~2次后瘙癢明顯改善,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但要恢復皮膚黏膜的顏色和彈性需堅持治療.由于本病療程較長,患者急于求成、不能堅持治療或對治愈喪失信心,夏玉卿教授會經常鼓勵患者,向患者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電熱針治療的優勢,幫助其恢復抗病信心.在跟隨夏玉卿教授學習過程中,筆者不僅學到許多臨床診療經驗,還學到診療中應與患者良好溝通,增加醫患配合度,這也是臨床工作中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