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營
(安徽省馬鞍山市中醫院,安徽 馬鞍山243000)
過敏性鼻炎是發生于鼻黏膜的變態反應,表現為鼻塞、鼻癢、連續性噴嚏、大量清水樣鼻涕、嗅覺障礙等,其屬中醫“鼽”的范疇[1].雷火灸是集藥、針、灸于一體的外治方法,臨床廣泛應用于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婦科疾病的治療.三伏貼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使用溫熱性的中藥貼敷于特定穴位治療慢性虛寒性疾病的一種傳統中醫療法.筆者通過研究文獻和總結前人經驗,采用雷火灸結合三伏貼療法治療過敏性鼻炎,經多年臨床運用,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就其作用機制和運用情況報道如下.
1.1 作用機制 雷火灸源于明代的雷火神針,是在艾條中加入多種溫經通絡的中藥,做成直徑3 cm以上的粗艾條,將雷火神針的實按灸改為明火懸灸發展而來.其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利用藥艾條燃燒時產生的強大熱力和紅外輻射力作用于病位,在艾灸部位形成高藥物濃度區,滲入組織深部,通過脈絡和腧穴的循經感傳達到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與普通艾灸相比,雷火灸同等條件下產生的溫度更高,輻射力更強,加之多種辛溫走竄通竅藥物的作用,溫通效果更好,更適宜治療過敏性鼻炎.
1.2 具體運用 雷火灸主要用于過敏性鼻炎急性發作期,急則治標,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
(1)藥物 雷火灸灸條由麝香、乳香、羌活、木香、茵陳、干姜、炮山甲、沉香、柏樹莖、艾絨等藥物組成.
(2)體位 患者取仰靠坐位,頭部保持中正,頭后有倚靠為宜.
(3)步驟 灸上星至素髎、印堂至兩側迎香各60次;“之”字型灸前額部60次;雀啄法灸上星、印堂、睛明、迎香及雙側鼻孔,每穴30次,灸鼻孔時,囑患者深呼吸嗅雷火灸的熱力和藥味;旋轉法灸耳郭前后各40次,至發紅發熱后,拉大耳道用雀啄法灸耳心30次,使熱力向耳內傳導;雀啄法灸兩側合谷各30次.完成所有步驟約需25 min.
(4)療程 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2.1 作用機制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天地是“大自然”,人體是“小自然”,若人的陽氣不足,可借助天之陽氣(簡稱“天陽”)補充,達到“引陽消陰”的目的,這就是三伏貼治法的基本原理.人體背部屬陽,循行著足太陽膀胱經和總督一身陽氣的督脈,負責接受“天陽”之能,不斷將“天陽”轉化為人體內能,因此膀胱經和督脈上的穴位是三伏貼的最佳選穴位置,可根據不同體質及治療目的進行加減.三伏貼所用藥物中,麻黃入肺經,能散寒、宣肺、逐陰邪;芥子專入肺經,秉辛散溫通之性,具利氣豁痰、溫通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芥子苷水解后的產物對局部皮膚有刺激作用,外敷能引起局部發紅、充血、灼熱、發泡,以減輕局部組織疼痛,發揮藥理作用[2];延胡索入肝、脾經,為活血散瘀、理氣止痛之藥;丁香入脾、胃、肺、腎經,內用可溫中降逆、暖腎助陽,外用可溫通散寒、消腫止痛;細辛入心、肺、腎經,能散寒解表、溫肺化飲、祛風通竅止痛;甘遂入脾、肺經,可制痰源、理痰器,為滌痰逐飲之要藥.諸藥合用,具有溫寒化飲、通絡止痛的功效.三伏貼根據中醫“天人合一”“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等原理,在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段(也是人體陽氣相對充足的時段,此時氣血趨于體表,毛孔開張,有利于祛除邪氣和藥物滲透),于特定穴位貼敷溫經散寒藥物,祛除體內寒邪,同時將強大的“天陽”引入體內,從而達到治病祛邪、增強體質的雙重功效[3].
2.2 具體運用 三伏貼主要用于過敏性鼻炎的緩解期,緩則治本,增強患者體質.
(1)時間 每年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按照干支紀日法推算,即夏至后第3個庚日開始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和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初伏和末伏各10 d,中伏10 d或20 d,共30 d或40 d.每年分別在初伏前10 d、初伏、中伏、末伏、末伏后10 d各貼藥治療1次,如中伏為20 d則在中伏第11 d多貼敷1次,共計5次或6次為1個療程.
(2)藥物 取麻黃、芥子、延胡索、丁香、細辛、甘遂等分,加入少許冰片共研細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做成直徑約1.5 cm的藥餅,用膠布將藥餅固定于所選穴位.成人每次3~4 h,兒童每次1~2 h,對藥餅敏感者可酌情縮短貼敷時間.
(3)選穴 常用主穴為肺俞、心俞、膈俞.其中肺俞為治療肺系疾病之要穴,具有補肺通竅、益氣固表之效;心俞內應心臟,心肺同居上焦,故心俞與肺俞合用,具有理氣調血、通絡安神之效;膈俞靠近胸膈,又名血會,具有理氣寬胸、活血通脈之效.三穴同用,共奏宣肺通脈、固表散寒之效.
(4)分型及配穴 過敏性鼻炎病位在肺,久則傷及脾、腎,其發病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可將其分為3型[4].①肺虛感寒型:即因受風冷異氣而發病,噴嚏連作,面色蒼白,氣短咳嗽,咳痰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浮.配穴:大椎、天突、膻中.大椎屬督脈穴,為諸陽之會,具有通陽解表、宣調肺氣之效;天突位于胸廓上口處,深部為肺系,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平喘、化痰利咽之效;膻中位于胸部,鄰近心肺,為氣會,又是心包募穴,具有寬胸理氣、調理心肺、行氣活血之效.配此三穴可加強理肺祛邪之效.②脾氣虛弱型:即鼻癢而噴嚏連作,清涕量多,鼻黏膜色淡紅,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配穴:脾俞、足三里.脾俞可益氣健脾化濕;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能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刺激本穴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配此二穴,以脾俞為治病之本,足三里助脾俞以補氣血而扶后天之本.③腎陽虧虛型:即鼻癢鼻塞,噴嚏連作,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腫,遇冷發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配穴:腎俞、定喘.腎俞補腎納氣、溫補腎陽,加強正氣、祛邪外出;定喘為治療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性疾病的經外奇穴.配此二穴,以腎俞治本,定喘治標[5-6].
研究表明,灸法能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加速炎癥滲出物吸收,具有促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而雷火灸較普通艾灸滲透力更強,作用也更為顯著[7].三伏貼采用溫經散寒藥物緩慢刺激背部腧穴,通過經穴的放大效應作用于全身,同時借助“天陽”調動人體陽氣,消除體內虛寒陰霾之邪,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3].二者合用,可祛風散寒、宣肺開竅、補益正氣,標本兼治,達到治愈過敏性鼻炎的目的.本院治未病科將二者充分結合運用于臨床,療效顯著,使其成為本科室治療特色,今后將進一步研究和拓展雷火灸及三伏貼的運用范圍,力爭將這一傳統的治未病方法發揚光大,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