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宇,盧 巖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355)
生物節律指生物生命過程中表現出的具有周期性、節律性的生命現象和活動.生物周日節律指生物與地球自轉相吻合的生物鐘周期,以24 h為計.對生物節律研究是當前一大研究熱點,若生物節律出現紊亂,將嚴重影響生物的生存和健康.如對現代人來說,生物鐘紊亂會導致多種疾病,幼兒易出現生長發育疾病,成年人輕則可見睡眠障礙、焦慮癥等,重則增加腫瘤發生率[1].本文以不寐為主,結合《黃帝內經》原文分析,以探析生物周日節律.
《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在脈中……五十而復大會……與天地同紀.”說明人體營衛之氣循行規律具有周日節律的特點,即營衛之氣的循行按每日晝夜的陰陽變化而呈現周期性變化,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狀態[2].同時本篇又指出,隨著年齡增長,營衛循行規律可能出現紊亂而對人體睡眠的生物節律產生影響.如“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老者……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從老年和壯年的氣血盛衰、營衛之氣的運行狀態,分析營衛之氣根據生命規律運行時產生的影響.青壯年氣血旺盛,營衛之氣流轉通暢,睡眠正常;老年人氣血衰弱,營衛之氣運行相對較差,導致老年人白天精神欠佳,夜晚睡眠質量差,因此治療不寐時,以補益心脾、調和營衛為主.楊曉寰等[3]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治療組采用歸脾湯加減治療,有效率為92%;對照組采用艾司唑侖治療,有效率為86%,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歸脾湯心脾同治,氣血并補,重在補氣,氣旺則血自生,通過藥物作用使營衛之氣調和,則病得治.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即人體陽氣具有日周期變化的特點.《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朝則人氣始生……夜半人氣入臟.”同樣強調了人體陽氣每日的周期性變化.《素問·口問》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寤矣.”說明人體睡眠功能的正常有賴于陰陽平衡.甄火英等[4]主張要根據陽氣的變化規律起居作息,白天陽氣盛,可進行適當運動;臨近傍晚至天黑,陽氣開始斂藏,應暮而收拒,無擾筋骨;若陰陽失交,陽不入陰,則易導致不寐.陳宏偉等[5]采用瀉陽補陰針刺治療法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治療失眠,以口服藥(谷維素、七葉安神片、安定常規用量)為對照組,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說明辨證應用瀉陽補陰法調整陰陽治療不寐效果更為明顯.
《靈樞·衛氣行》云:“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敘述了經脈的起始走向和表里關系,且隨流注時間差形成的經脈之氣有節律的盛衰變化,即后世子午流注學說的起源.子午流注學說講究定時、擇時取穴,因時制宜,將時間因素、空間因素與人體的節律性思想相結合,并運用到針灸診療中,是中醫臨證頗具特色的診療手段[6].孫趙峰[7]在研究中選取60例不寐患者,每組30例.觀察組采用子午流注針法,遵循“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取母穴大都,于巳時(脾經經期輸注之時)開穴治療,同時配合選取百會、關元、三陰交、神門、照海、內關、心俞等心經、脾經穴位治療2個療程,另加用中藥輔助調理;對照組采用地西泮5 mg,每晚1次,治療2個療程.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3個月后隨訪,觀察組復發率為20.00%,對照組復發率為44.40%.表明子午流注針法配合中藥治療不寐短期效果優于西藥,且復發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曾奕[8]采用子午流注納甲法逐日按時開穴法針刺治療肩周炎,總有效率為94.7%,常規針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6%,表明子午流注納甲法逐日按時開穴針刺治療效果優于一般針刺,且可以縮短療程.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從病理角度指出五臟病變與晝夜節律的相關性.白天時,五臟之氣強盛,病情減輕;夜晚時,五臟之氣衰弱,病情加重.說明某些疾病發生的節律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某臟當值之時該臟病好發、多發、致死率高.《素問·宣明五氣》云:“心藏神……腎藏志.”說明五臟皆是藏神之所,不寐主要責之于心,但與五臟密切相關,夜晚五臟之氣相對衰弱,尤以心病夜半甚之.亢登峰等[9]統計了8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其中44.5%發生于6∶00~12∶00;閆旭龍等[10]統計了122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病時間,44.3%發生于6∶00~12∶00,以上時間段發病均高于其他時間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在診治不寐過程中,需以調整心神為主,并兼顧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