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汝楓,梁鳳霞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430060)
臍療最早見諸于文字是在1973年湖南馬王堆2號墓出土的醫學專著《五十二病方》中.《五十二病方》成書于春秋時期,其中記載的外治法處方占1/2,囊括填臍、敷臍、涂臍及臍部拔罐等臍部療法,說明臍療法在當時已經是較為成熟的臨床療法.《理瀹駢文》中有“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的論述,直接證實了臍療法的獨特作用.《醫學入門》載:“用麝香五錢,丁香三錢、青鹽四錢,夜明砂五錢,乳香、木香各三錢,小茴四錢,沒藥、虎骨、蛇骨、龍骨、朱砂各五錢,雄黃三錢,白附子五錢,人參、附子、胡椒各七錢,五靈脂五錢,共為末.另用白面作條,圈于臍上,將前藥一料,分為三份,內取一份,先填麝香五份入臍眼內;又將前藥一份入面圈內,按藥令緊,中插數孔,外用槐皮一片蓋于藥上,艾火灸之,無時損易,壯其熱氣,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熱透.患人必倦沉如醉,灸至五六十壯,遍身大汗,上至泥丸宮,下至涌泉穴.如此,則骨髓風寒暑濕,五勞七傷盡皆拔除.茍不汗則病未愈,再于三五日后又灸,灸至汗出為度.學人雖用小心灸至百二十壯,則疾必痊.”《針灸大成》卷九載蒸臍治病法預防疾病:“用生五靈脂八錢,生青鹽五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夜明砂二錢微炒,地鼠糞三錢微炒,干蔥頭二錢,木通三錢,麝香少許.共為細末,水和莜面作圓圈置臍上,將前藥末以二錢放于臍內,用槐皮剪錢放于藥上,以艾灸之,每歲一壯.”《扁鵲心書》也有記載:“一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一虛勞人及老人與病后大便不通,難服利藥,灸神闕一百壯自通.”明確了臍灸的治療病證.后世《肘后備急藥方》《千金翼方》《本草綱目》等醫書均對臍療有所論述.在隨后的歷史發展中,各醫家不斷發展探求,豐富了臍療的治療內容和操作方法.
臍療歷經千年不衰,療效確切且臨床適應證廣泛,歸納原因有三.其一,臍部在中醫理論中為神闕穴之所在,屬任脈,與督脈互為表里,沖脈亦循行而過,具有調暢氣血、溝通經絡、調整臟腑的作用.其二,臍部分布著豐富的神經和血管,且臍部皮膚薄嫩,可有效吸收藥物成分,作用迅速,避免了口服藥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和肝臟代謝的藥物損耗[1].其三,現代的數學理論認為,臍為頭頂至腳底的分割點,為人體的黃金分割點(比例近似0.618),結合中醫基礎理論認為其在防病、治病、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1 貼敷臍部法 指將藥物制成散劑、丸劑或膏劑外敷于臍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主要包含填、敷、覆、涂、滴、熨、掩、貼、摻等,是臍療中最為常用的方法,且療效卓越.《串雅內編》記載:“用生姜取汁120克,水膠30克,共煎成膏,攤在厚紙上,貼肚臍,可用于治療腰疼.”《醫學入門》載:“取大附子一枚(重二兩二錢,切作薄片,夏布包定),甘草二兩,甘遂二兩(捶碎),燒酒二斤共浸半日,文武火煎,酒干為度,取起附子、草、遂不用,加麝香三分,捶千余下,分作二丸,陰干.納一丸于臍中,七日一換.一丸放黑鉛盒內養之.可養丹田,助兩腎,添精補髓,返老還童,卻病延年.”
3.2 灸療臍部法 指燃燒某些材料刺激身體某一部分或穴位,通過機體對刺激的反應治療疾病,主要包括懸起灸、隔物灸、蒸臍法、熨灸、日光灸、溫灸、器灸、天灸等方法,臨床常用隔鹽灸(又稱神闕灸),取干燥純凈的食鹽粉末將臍窩填平,上置艾炷,用火點燃進行施灸.因其具有回陽、救逆、固脫的作用,常用于治療急性腹痛、泄瀉、痢疾、風濕痹癥及陽氣虛脫諸證[2].
3.3 拔罐臍部法 主要指在臍部拔火罐的方法,罐內負壓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產生良性刺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臨床常用閃火法和架火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病除邪的作用.賈爽杰等[3]對66例急性蕁麻疹患者運用神闕穴灸法和拔罐法進行治療,療效顯著,總有效率達96.97%,值得臨床借鑒.
3.4 按摩臍部法 指運用推拿手法刺激臍部,以治病防病的方法,其操作簡便,在醫師指導下可自行按摩,主要包含揉臍、摩臍、按臍3種方式.臨床可通過按摩治療腹脹、便秘等疾病.
3.5 針刺臍部法 針刺臍部或臍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針刺臍部法.現代臨床常針刺臍旁腧穴,如針刺大橫,可治療腹痛、腹瀉、便秘和蛔蟲癥;針刺天樞,可治療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痢疾等.自《針灸甲乙經》首次提出“臍中禁不可刺”,后世各醫家均沿古訓,視臍中為針刺禁忌.隨著現代醫學發展,筆者發現臍中禁刺與消毒不嚴格、針刺器具粗糙及針刺過深傷及臟器等有關.臨床研究表明,在嚴格消毒和嚴謹針刺的條件下,針刺神闕可有效治療不孕不育及消化系統疾病.錢志云[4]采用針刺神闕穴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3.6 意守臍部法 指動用全身精氣,將意念固守于臍部的氣功鍛煉方法.長期堅持自我意守,固守意念于臍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病保健.
貼敷臍部法在臨床應用廣泛,治療效果顯著,獨特的藥材組成是其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其藥材組成主要包括濕潤劑和臍療藥物.濕潤劑指滴加到藥物粉末中,穩定藥物狀態,提高藥物滲透,增強療效的介質,主要分為單一介質和混合介質.單一介質主要包括水、酒類、油類、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或藥汁等;混合介質主要為姜汁和白酒,甘油和醋,白酒和凡士林,黃酒和雞蛋清,酒、醋和二甲基亞砜等混合多種原料的介質.濕潤劑經皮吸收速度快,程度高,不同介質作用不同,各自適應證下臨床療效良好.臍療多使用溫熱性質的藥物,首先,溫熱藥物舒筋活絡、通經活血,可有效刺激臍部發揮藥效;其次,腎乃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溫熱藥物多歸脾、腎二經,可有效補益先天之匱乏,后天之不足;再次,臍療方法的適應證大多為脾失健運或腎陽不足,應用脾、腎二經藥物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臍療也可用巴豆、附子等有毒之品,其作為外治方法相對安全[5].
臍療應用范圍廣,療效確切,根據現代文獻索引及相關臨床資料整理發現,臍療可有效治療內、外、婦、兒等各科多種疾病,在近7萬例臨床治療中有效率高達95.25%[6].
5.1 內科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中,臍療可治療腹瀉、便秘、術后胃腸脹氣等;泌尿系統疾病中,可治療尿潴留、尿毒癥、腎小球腎炎;心血管系統疾病中,可治療高血壓病、冠心病;呼吸系統疾病中,可治療哮喘、支氣管炎、喘息性氣管炎;內分泌系統疾病中,對糖尿病有確切作用;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中,可治療神經性尿頻、梅尼埃綜合征、癲癇、中風、偏頭痛;免疫系統疾病中,可治療風濕病;內科雜癥中,可有效止痛,對現代人常發的疲勞綜合征、車船暈動癥、老年瘙癢癥、肥胖癥、骨質疏松癥等作用明顯.
5.2 外科疾病 臍療可有效治療痔瘡、乳腺增生和腹股溝疝,對蕁麻疹、銀屑病、濕疹、黃褐斑、扁平疣、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等也有顯著療效.
5.3 婦科疾病 臍療可治療痛經、不孕癥、慢性盆腔炎、月經不調、妊娠劇吐、先兆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癥、帶下癥、經前緊張綜合征、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胎位不正、更年期綜合征等婦科疾病,同時可以有效防治流產不完全.
5.4 兒科疾病 臍療法可治療小兒腹瀉、便秘、厭食、疳積、小兒胃腸功能衰竭、小兒遺尿、嬰兒肺炎等疾病.此外,臍療對新生兒臍炎和新生兒外寒證均有顯著療效.
臍療優勢多,療效佳,充分發揮臍療的治療優勢既需要規范的操作流程,也需要特殊注意一些操作事項.①注重嚴格消毒.臍部獨特的生理結構導致其極易滋生細菌,誘發炎癥,治療前宜用溫水清洗臍部,再以75%酒精棉球擦拭,每次換藥前宜洗凈臍部殘留藥渣,并用酒精棉球涂搽后再貼敷.②注意隔絕空氣.貼臍一般要求嚴密固封,通過隔絕空氣以促進藥物吸收,同時使用濕潤劑將藥材調成糊狀或膏劑,增強藥物滲透.臨床可酌情予以膠布固定,一般治療可用膠布固封,為避免膠布性皮炎的發生,也可采用貼膏或中藥的暖臍膏.如已發生膠布性皮炎,應暫停用藥,外涂氟輕松軟膏.在某些疾病治療中臍療藥物會選取有毒之品,宜在臍孔內涂抹少許油類或墊少量紗布,并掌握貼敷時間,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③貼藥后,條件允許下可用熱水袋加溫30 min,以促進藥物吸收及藥效的迅速發揮.④孕婦除治療妊娠諸病外,宜慎用;患兒由于其皮膚嬌嫩,應盡量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藥物并及時更換穴位以免產生不良反應.如治療腹瀉時發生臍炎或膠布性皮炎,可改用其他穴位貼敷,可選取中脘、天樞、足三里等穴位,嬰幼兒可用藥物貼敷囟門;慢性腹瀉或保健可用藥兜、藥袋貼緊皮膚,藥芯對準臍眼[7].
現代醫學日新月異,臍療法能夠吸收新的醫學經驗,豐富自身治療范圍,與中藥、制劑等學科結合,提高治療療效.推進臍療的發展需要從多方面加強,一方面,堅持以臨床療效為依據,對臍療優勢病種進行歸納研究,特別是各種不同臍療方法的優勢和特色病種亟須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設計高水平的臨床方案,獲取確切療效證據,為臨床應用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規范臍療的臨床操作規范,保證并提高臨床療效,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此外,在確切有效的疾病治療中,優化治療方案,聯合應用針刺、灸法等手段,配合方藥,提高臨床療效.同時,依據臍療臨床優勢病種,進一步大力開展臍療的機制研究,以期為臨床提供充足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