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林
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水資源局,甘肅 蘭州 730030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曲麻萊縣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一般把黃河發源地到青海興海(龍羊峽水庫)以上區域稱為黃河源區。河源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海拔約在3 000m以上,總體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區內有高山、盆地、峽谷、草原、沙漠和眾多的湖泊、沼澤、冰川及多年凍土等復雜多樣地貌。黃河源區氣候特征是內陸高寒濕潤或半濕潤,多年平均氣溫-4.0-5℃(其中5-9月日均氣溫超過0℃,空氣含氧量為海平面的60%,冰期長近7個月;氣溫從南到北逐漸降低,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黃河源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220到780mm之間,受印度洋季風影響,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呈現冬干春旱、夏秋(6-9月)降水集中。黃河源區干流河道長1 552.4km,流域面積12.2萬km2。
黃河源區生態系統是草地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也是它的重要生態屏障。20世紀70年代以前,黃河河源區覆蓋著大量的高山草原化草甸和高寒沼澤化草甸,密實如氈,草豐畜肥。20世紀70年代以后,源區植被日益退化。草場的退化與沙化,引起鼠害肆虐,而鼠害又加速了草場的退化。老鼠暖季吃草皮,冷季吃草根,打洞掘土,致使草地逐步變成黑土灘。黃河源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牧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給源區生態保護造成更大壓力。
由于多年處于黃河枯水段,引起草場退化、植被覆蓋度減少、鼠蟲害肆虐、加上人類經濟活動更加頻繁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黃河源區水土流失加劇。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資源破壞,土地生產能力降低,同時也影響黃河水質。水土流失造成黃河含沙量升高、輸沙量加大。20世紀世紀八九十年代與六七十年代相比,黃河干流瑪曲、唐乃亥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唐乃亥增加0.144kg/m3,增幅為26.6%;從輸沙量看,瑪曲、唐乃亥站有程度不同的增加,其中唐乃亥站增加340萬t,增幅為28.2%。
青藏高原孕育了獨特的生態區系和植被類型,被譽為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由于近年來生態環境惡化,特別是濕地的退縮,以及對野生動物的偷捕濫獵和對藥用植物的大肆采掘,生物物種減少,分布區域范圍縮小,一些物種逐漸變為瀕危物種。黃河源區的高寒生態系統類型十分脆弱,主要表現為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產力水平低、穩定性差和自我恢復能力弱等特點,容易因外界的干擾和破壞而發生變化,恢復難度極大且恢復過程緩慢。
黃河源區多年平均來水量200億m3,其中源頭地區多年平均7.14億m3。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受降水量偏少、草甸涵養水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響,黃河源區實際來水量明顯減少。據黃河主要水文站黃河沿、吉邁、瑪曲、唐乃亥的實測資料顯示,1990-1999年的10年平均徑流量減少了13.4-29.7%,比1960-1989年的平均徑流量減少18.0-41.6%。不同年代,黃河沿以上區域即黃河源頭區年均徑流量減少最為明顯。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黃河源區氣溫升高、降水減少明顯,經常出現連年干旱天氣,小的河流和小湖泊干涸現象非常普遍。黃河源頭區河流1961、1980、1988、1996年曾出現過斷流,1988年斷流發生在扎陵湖與鄂陵湖之間河段,其他斷流均發生在黃河沿河段。扎陵湖與鄂陵湖1987年以來水位已下降了1.20m左右,地下水位下降約1至2m。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境內湖泊數量減少,60%以上的河流、湖泊和泉水干涸、萎縮。冰川融小,大水變小,沙土裸露。
黃河河源區分布著青藏高原沼澤地,近年來降水減少沼澤草甸植被向旱生高原植被演變,大片沼澤地消退,干燥的泥炭地開始裸露。沼澤地水面面積減少,水深下降致使水源涵養、調蓄功能下降,雪線上升。
按照目前流域內的自然資源分布和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草原生態的保護和改善,關系到黃河源頭生態屏障的建設。提高流域內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配置流域內水資源,實現水草畜的節約高效可持續利用,建立草原生態保護和流域內經濟發展水利支撐體系,促進流域內環境、資源、社會經濟的發展。
截至2013年黃河源區已有黃河干流水文站6個,人工及自動雨量站45個,現需要對已有的各類觀測站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養護,改善適當增加水資源監測站及配套雨量站,使其能準確收集到各種情況下的水資源資料,更好地為流域內生態環境、生態的保護和改善、以及黃河源頭生態屏障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做好黃河源區水資源監測站網規劃,進一步對河源水資源進行更好的監測,統籌安排流域內經濟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在水資源的開發上,應優先利用地表水,謹慎開發地下水。
保護草原生態環境,防治草原黑土灘、沙化、荒漠化,改善和提高流域內生產、生活環境質量。
應根據流域內自然條件和水資源分布,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優化水土資源配置,節約用水,建立起適應草原生態保護和流域內經濟發展需要的水利支撐體系。
維護和改善流域內水域環境,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河流、地下水水質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條件,給草原的生態提供水源保障。
保護流域內現有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維護流域內景觀生態體系穩定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為草原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創設條件,實現流域內草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黃河上游建立良好的生態屏障。
要正視草原生態現狀,放棄眼前利益,限制牲畜放養量。在牧區共建禁牧休牧輪牧區,以追求生態效益為主,由國家投資長期保護,遏制草地荒漠化。通過禁牧休牧輪牧工程的實施,使草地系統得到有效改善,草原生態向良性循環發展。
流域內水資源保障規劃實施后,應重視處理生態移民建設帶來的新環境問題,同時對草地生態系統的水土保持效益及病蟲害產生的影響進行調查和防治研究。并按國家現行有關規定開展流域內水資源保障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專題設計。
流域內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應納入當地生態農業建設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國家經濟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落實到決策中。
流域內良好的林草生態系統是保持當地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加速流域內林草資源的恢復進程,以流域內水資源保障建設為依托,合理進行生產結構調整,以電代柴,保護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增強牧區抗御自然災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