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姍姍
摘 要: 網絡給中小學生帶來的正面影響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拓展空間、開闊了視野,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他們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學習成績下降、傾向于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范、睡眠和飲食不規律等,特別是網絡過度使用造成的和網絡相關心理障礙 。為上網而逃學、離家出走、搶劫、甚至猝死在網吧的事件屢屢發生。
關鍵詞:網絡成癮;對策;健康教育
21世紀是科技信息時代,社會將急劇變化,新觀念、新矛盾、新問題將不斷出現。《北京青年報》在《中學生網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調查表明,中小學生上網60.7%的人玩游戲,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關注影視文藝動態,27.9%的人關注體壇動態,27.5%的人看新聞,24.3%的人發E-mail,18.6%的人選擇軟件,5.7%的人關注衛生保健信息。可見,目前我國中小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娛樂、找朋友聊天和發E-mail。
一 網絡給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危害
網絡給中小學生帶來的正面影響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拓展空間,開闊了視野,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他們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學習成績下降、傾向于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范、睡眠和飲食不規律等,特別是網絡過度使用造成的和網絡相關心理障礙 。為上網而逃學、離家出走、搶劫、甚至猝死在網吧的事件屢屢發生。危害主要表現在:
(一)自控能力下降? 中小學生沉溺在虛擬世界里,滿足了對各種信息需求,對網絡產生強烈依賴心理。不愿面對現實,不必承擔生活壓力和責任,對自己的學習失去興趣,自控能力下降、缺乏毅力、荒廢學業 。
(二)性格發生轉變? 長期泡在網上會使中小學生性格孤獨、緊張、恐懼、冷漠和非社會化。人機交流對網絡產生依戀,容易使人格脫離產生異化.
(三)網絡犯罪? 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會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產生危害。比如某些人實施的詐騙或性侵犯之類的犯罪,黃色垃圾的出現影響更大,接觸過網絡色情內容的中學生,80%有性侵犯的行為或動機。
二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學校要積極加強中小學生網絡教育
1學校要利用班會、計算機課、校會、黑板報等各種形式對學生開展網絡文明規范與網絡責任教育。教師運用現代教育觀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網絡觀,努力提高學生分辨是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2加強網上學生人格教育,建立網上心理輔導,聘請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學生心理輔導員。定期上網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以使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能夠得以及時解決,從而有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強化學校與家長的聯系與配合
1學校除了切實加強網絡管理責任以外,還要積極發揮“家長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散發家長手冊、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定期舉辦家長網絡知識培訓班,指導家長關注、指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
2教師和家長應組織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上網,培養學生理智上網的習慣。老師和家長應以此來要求學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孩子們也希望家長能與他們共同上網。避免因迷戀網絡引發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三)進行全社會總動員
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攜手共建“綠色時空”。通過采取與社區(特別是周邊網吧、派出所)聯系等多種方式,增強全社會成員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攜起手來共同構建一個規范健康、有序運行的“網絡大系統”,把學校、家庭、社會的優質資源進行科學整合,為學生人格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網絡信息環境和人文環境。
總之,網絡是信息的基礎,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愿意在創建這個健康文明的網絡時代身先士卒,為培養新時代的革命事業接班人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大力普及網絡知識,打破網絡的神秘,加強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樹立科學的網絡觀,正確處理好上網與學習、生活的關系,學會趨利避害,掌握上網的正確方法,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中小學生的人格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并朝著健康方向發展。讓全社會聯起手來,共同創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時代。
參考文獻:
[1]陳艷. “互聯網+教育”時代的高中生學習現狀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8.
[2]張志新,高景,馮紅,解婧睿,張心祎.網絡學習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評述[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03):59-65.
[3]阿富瑤. 中學生數字媒體成癮對其學習認知障礙形成的影響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