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平
摘 要:在學校的教育中,班主任占著特殊的地位,在學生中是一個特殊的身份存在,是學校展開教學教育工作活動的重要支柱,是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指導、幫助以及愛護的強有力的主力軍隊。班主任需要和學生頻繁接觸,這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具備了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質和優勢。小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工作班主任是最適合的人選,他們可以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知心人以及讓學生朝著正確方向前行的指路人。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小學班主任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討,進行相應的策略分析。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策略分析
一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作為一個小學教師,在我的工作經驗中,我發現有許許多多的學生會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對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同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施,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滿足我國教育部門提出的新課改要求。有效落實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大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工作,對學生、教師以及學校都有著重大意義。
二 小學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班主任建設一個民主、寬松的班級環境給學生
作為小學班主任的我們,需要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寬松的班級環境。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觀念,給學生灌輸一個民主、平等的觀念,樹立一個現代教育的觀念,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他們進行管理與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結果往往比強制強壓的教學方式好得多。建立一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創建一個民主、寬松的班級集體環境,有利于學生安全感的產生,從而讓他們更加信賴老師,可以與自己的班主任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困惑以及疑問。班主任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以及更深層次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耐心指導,讓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期待、等待他們的進步,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性,用心贊賞每一個學生,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二)切實關注學生,舉辦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識的授講活動,適時與家長溝通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心理健康以及青春期知識缺乏著一定的認識,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青春期和心理知識的講授,從而更好地指導他們的學習。但是班主任要注意心理知識的講授方式,不可以像心理知識專家一樣進行授講,會讓學生喪失興趣。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講授,同時也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動環節,讓學生在參與中進行學習,同時幫助學生解除他們心中的苦悶和學習中的煩惱。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并且讓學生對老師有新的認識,促進師生的關系。
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而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學校的教育也是有限的,對小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與配合。學生在家的時間并不少,從而受到的家長的行為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家庭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健康教育準則,真正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與學校同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進一步的教育。對此,班主任要適時地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并支持學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案,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其次,對家長進行相應的培訓,讓家長發揮他們的輔助作用,通過對家長進行培訓,從而完成良好家庭氣氛和關注孩子心理需求觀念的樹立,讓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擁有一顆健康、健全以及充滿活力的童心,又有一個健康美好的童年。
(三)班主任關注學生動向,及時進行勸說
作為小學班主任,要明白學生好動的年齡特征,關注學生的行為動向,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可以隨時進行學生行為的勸說與制止。班主任要明白,勸說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語言交談,更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因此,必須有充足的各方面的準備。
此外,教師需要保持自己的熱情、友善以及沉穩。與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在一個舒適、輕松的環境下與學生進行交談,盡可能地讓學生產生親近感,通過熱情和友善的交流讓學生有所領會。教師需要牢牢掌握勸說技巧,同時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盡最大的努力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可以更健康地成長,更輕松愉悅地進行學習。
三 結語
為了小學生可以全面和諧地發展以及學校的整體素質教育的提高,需要班主任搞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為了勝任這一工作,小學班主任需要偏心鉆研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將其合理有效地運用到學生的教育以及班級的管理工作之中,為學生建立一個和諧的班級集體,讓學生能夠身心愉悅地進行學習,認真投入生活,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有用之才。在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學校配設有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專門的心理咨詢室,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陳衛芬. 淺談小學班主任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5(14).
[2]王玉梅, 馮雨春. 淺談小學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4):1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