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靚
摘 要:如今這一代大學生是在自媒體環境下成長的一代。自媒體的廣泛應用,為高校輔導員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帶來了便利、為開展心理教育開辟了一個更加有效的平臺,但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壓力。本文針對自媒體時代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干預過程中的路徑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自媒體;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路徑研究
一 自媒體時代及大學生心理概念
(一)自媒體的概念
自媒體,又被稱為“個人媒體”或“公民媒體”,是組織或個人通過互聯網發表意見和新聞的一種方式。自媒體具有大眾化、個性化、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但因為其門檻比較低,自媒體產業也存在行業不均衡、公信力低等諸多弊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利,自媒體產業的發展也被推進了。生活中比較普遍的自媒體平臺有: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
(二)大學生心理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具備適應環境發展能力,具有完整的人格特點。日常生活中,正確認識自己,自發控制自己,正確應對外界影響,保持心理平衡與協調,這就獲得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點。
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日益頻繁,使高校有關的心理方面的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現如今,大學生們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著自媒體的出現。許多的大學生選擇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自己的實時心理狀態,這使得我們可以更快速、直觀地跟蹤他們的異常情緒。但是,自媒體時代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其中負面的信息容易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二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現狀
(一)攻擊性增強
在心理學中,攻擊動機是個體為了使自己過上平衡、滿意的生活而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非個體化是一種自我意識較低、自我評價與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的狀態。在非個體化條件下,攻擊傾向和攻擊行為增加。同時,在網絡時代,大多數網民都處于非個性化狀態,可以在網絡上匿名發表意見,侮辱、辱罵他人;在被血腥、暴力信息充斥的社會,它們很容易變為身體上的虐待,便出現了暴力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出現。
(二)錯誤的消費觀念導致的心理異常
就大學生的現狀而言,他們還沒形成正常的消費理念,他們大多處在“月光”狀態。并且,此時的大學生們正身處于青春期,受虛榮心、攀比等因素的影響,他們肆無忌憚地激進消費,在家長提供的生活成本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時,其中一些人利用網絡進行貸款。但是這些網絡貸款,由于財力不足,大學生們無法按時還貸。大學生們在諸多債務的壓力下,還受到電話威脅。催債人還在網絡上發布他們的私人照片和視頻等,致使大學生們產生許多心理健康問題。
(三)“網紅”現象的過度追求
“網紅”現象在自媒體時代迅速發展,一些網絡主播可以一夜暴富。一分鐘內,王思聰給一位網絡主播送去了7萬元的紅包;一位網絡主播一小時收入幾十萬元;一位游戲主播一年收入高達1億元,其他現象也層出不窮。同時,一些特殊形態的直播形式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吸引觀眾,如現場直播吃玻璃等,甚至利用非常低俗的表演等吸引眼球,謀取暴利。導致很多大學生也爭相模仿,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狀況。
大學生是看似輕松,但實際上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一個群體,在學習、生活、感情、工作等諸多問題的壓力下,他們其實迫切的需要心理健康。很多事實不斷告誡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被關心。2000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總分院和學生會的提議下,10多所高校積極響應,他們決定將5月25日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旨在呼吁大學生們多多關心自身的心理健康,喚起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大學生心理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三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的路徑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是一個重要的系統工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要有一個順暢運行的載體,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實際效果。而比較有效果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十分專業的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人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綜合干預的路徑上是必不可少的。在了解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規律,充分掌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人員應通過各重要部門的密切協調和配合,有力的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做出有效預警,并且積極采用措施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尋找干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將這種危機變成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契機。
(一)注重發展自媒體,提高學生的媒體素養
現如今的大學生是在自媒體時代環境下長大的。他們特別喜歡利用微信、QQ等自媒體平臺作為表達情感的渠道,自媒體平臺逐漸成為他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平臺。很多平時沉默的學生都會活躍在虛擬社交平臺上。自媒體時代,媒體已成為輔導員了解學生情緒狀態和心理咨詢的主要渠道之一。自媒體時代,對學生在網絡上發表的動態的關注,總是可以讓我們更及時地從中發現問題,提前防止不良事故的發生。在關注自媒體平臺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自媒體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提高學生媒體素養,培養對自媒體使用的科學觀念,使學生始終保持頭腦的清醒,維持網絡空間的安靜與清朗,這是非常有益的。
(二)利用好自合理使用媒體平臺,合理的運用自媒體去鼓勵、陪同、指導學生正視不良情緒
作為輔導員或心理專干老師,要多關注學生,鼓勵他們增強自信,學會溝通,積極的融入集體。與此同時,要引導他們學會去正視情緒,提高面對挫折與打擊的能力。年輕的學生總是對老師有抵觸的心情,甚至拒絕面對面交流。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充分發揮其作用,建立師生溝通的橋梁,同學生在網絡世界進行溝通。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的環境,這樣的溝通形式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排斥和焦慮,這樣在進行心理輔導時可以更加融洽,學生也不會出現過強的抵觸情緒。
(三)建立網上橋梁,結合線下交流,可以時時刻刻的掌握學生的狀況
由于自媒體平臺中的信息往往是復雜的、更新迅速的,我們無法及時注意到每個學生的狀況和情緒。因此,在學生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心理委員、宿舍長等學生干部的力量,建立十分好的橋梁,特別是要發揮網絡力量,做到線上線下充分結合,以便及時發現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
(四)借助新媒體構建網上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在傳統媒體的時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大多是通過生活中的講座和課堂灌輸來實現的。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平臺。我們需要學會借助自媒體,把自媒體時代的優勢融入到我們當代大學心理危機教育中,突破時空局限,通過網絡課程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及在線互動。并且,要提高學生在自媒體平臺辨析正確信息的能力,自發的躲避不良信息,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心理的健康。
四 結語
在傳統媒體社會中,研究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的路徑就是為了解決大學生在心理上的危機問題,使他們的身心狀態恢復到發生心理危機前的正常狀況,及時緩解大學生身心不和諧癥狀并使其消失,還要掌握新的應對技能和方法,防止未來出現個體心理危機。希望大學生們都可以愉快的生活,每天都不會有心理上的煩惱出現,這將會是令人欣喜的。
參考文獻:
[1]張松炎,牛書杰.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的路徑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9(03):89.
[2]陳健.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創新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4):67-70.
[3]秦喆.自媒體時代高職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積極干預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