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婷婷
摘? ? 要: 文言散文是初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模塊,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習文言散文,學生不僅能領略“文言”的魅力,了解中華優秀文化,還能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文言散文的教育價值貫穿古今、連接未來。通過文言散文品嘗“文言”之味,通過誦、意、說、寫將“文言”之味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關鍵詞: 高中語文? ? “文言”味道? ? 文言散文
關于什么是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漢語的古代書面語大致有兩個系統:文言和白話。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1]文言文是以“文言”古代書面語寫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時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歷代模仿先秦書面語寫成的作品。散文一詞出現在北宋時期,《辭海》說散文是“文學的一大樣式。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于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后又泛指除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2]。文言散文指用“文言”寫成的一種能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自由的散文,大體包括敘事、游記、論辯、傳記、抒情五大類。高中語文(人教版)關于文言散文的選文涵蓋這五類。
從文言文的定義看文言文,可知文言文的亮點是“文言”,所以學習文言文,重點在于如何更好地把握“文言”,找到“文言”的味道。通過觀看一些優秀教師的優課視頻,筆者將課堂上文言散文的“文言”味道探尋分為誦讀“文言”之味、意會“文言”之味、說出“文言”之味和寫出“文言”之味四部曲,從誦、意、說、寫四個方面全方位地體會文言散文的魅力和價值。正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習要求”中明確指出:“多讀多想多寫,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多方面地增進語文積累,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3]
一、誦出“文言”之味
古人曾云:“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可見“讀”在我國古代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陳少松先生解釋“誦”為“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4]。誦讀是有節奏、有感情、抑揚頓挫地讀,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這種全身心投入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通過誦讀,學生可以初步感知教材,初步體會文章大意,培養文字語感。“誦讀是學生構建語感的基礎,也是養成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5]。
教材中的文言散文文字優美,節奏性強,如蘇軾的《赤壁賦》,全篇以偶句為主,大多是四六句,句式整齊,對仗工整,抑揚頓挫,所以誦讀時便會起伏有致、朗朗上口。學生通過誦讀感受聲律的和諧美、回環美和抑揚美,培養文言語感,領悟蘇軾夜游赤壁時感悟到的人生無常,需得自我寬慰與曠達。因此,誦讀是閱讀文章的開端,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手段,“學生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感悟,才能到達‘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6]。
綜合文言散文的特點,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文言散文的誦讀作用,就一定要誦讀“文言”,而不是用簡單的現代漢語表達或記誦。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了解文言散文的“文言”,即哪里停頓、哪里重讀、哪里輕讀,學生應該用怎樣的情感讀,以及如何引導學生讀得更好。
此外,教師還要結合課文特點設計適合課文和學生特點的誦讀方式,比如對話類的文言散文,可以由師生合作誦讀、小組合作誦讀、學生一人分飾多角誦讀。王榮生老師的《文言文教學教什么》,在《燭之武退秦師》的共同備課中,就有一位老師提出將燭之武勸說秦王的過程讓學生分角色演繹,但演繹的語言不是現代漢語,而是用“文言”。這種方式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很有意義。我們有義務打破傳統的文言文誦讀模式,生成有特色、有“文言”美的誦讀。課堂上的誦讀訓練還能影響學生課下背誦,有效防止早讀課上沒有節奏、沒有韻味的死讀。
二、意會“文言”之味
通過第一步誦讀,學生已基本了解文章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情感,第二步是落實文章內容,深化文章情感。感知文言散文的內容和情感在文言文學習中承上啟下的地位,誦讀再好,沒有后續的強化也會失去價值,沒有領會文章的深層內容和含義,也就說不出、寫不出“文言”味道。在這一環節,現階段普遍采用的是串講翻譯法。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不給學生意會的機會,這種缺乏深度互動的課堂使教師“口干舌燥”,學生“無動于衷”。一些學生認為翻譯很簡單,誤認為將輔助資料上的翻譯念出來即可,一些教師認為學生能翻譯出來就代表學生已經理解了。這種“認為”和“覺得”意識下的課堂顯然是無效的,這樣的學習是已經失效的學習,表面上看教師有“教”,學生有“學”,深層看卻是費力不討好,是渾渾噩噩的課堂。
高考在文言文方面的考查重點在文言斷句、文學常識、文意理解和翻譯句子等方面,讓一些教師摸索出一條文言文教學捷徑,那就是在文言文課堂上注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語法句式方面的講解。文言文本就難懂,語法更是不易理解,讓本趣味性較弱的文言文課堂變得更加死氣沉沉。以高考為導向本質上沒有錯,但不能將高考的導向直接搬到課堂上,教師應該關注文言文本身。對于文言文,理解文章內容和情感是主要的,理解要在學會翻譯的基礎上,所以文言散文翻譯是理解的起點。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翻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杜絕照搬別人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同時,這些文言知識點和翻譯的融會貫通將“文言”排兵布陣的智慧展現出來,供學生仔細品味,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
“每一個漢字都是漢文化的全息碼,所以涵泳貫通是重點。每個字的字義,詞匯的意義,語法的意義,修辭的意義,表面的意思,深層的含義,都能夠把它從一個字里面看出文化來”[7]。字詞是理解意會的基礎,所以文言文課堂要通過挖掘字詞的深層含義將無序的知識串起來。例如黃厚江老師在講《阿房宮賦》時,重點和學生一起學習第二段的6個“也”字:“明星熒熒,開妝鏡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黃老師從語氣、句子結構、宮女們的心理出發,指導學生意會對皇上到來時的盼望、喜悅、焦慮、失落又無奈的心態。注意學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也”字,課堂卻異彩紛呈,這就是文字教學中文化意味的把握、文化的教育。
三、說出“文言”之味
這里的“說”主要指教師上課的語言和學生的回答。初中時,我們就已經開始文言文的學習,高中時文言文的難度稍有加大。步入高中的學生大多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很多學生都會背一些名句和名段,也有一定的文言語感。高中文言文教學要做好銜接工作,通過啟發,充分利用學生在初中積累的文言知識和語感,著手讓學生能說并會說“文言”。
在教授文言散文課時,教師要充分營造“文言”的環境。教師的語言具有良好的示范性,所以教師要先預設自己將在課堂上運用的語言,并用文言文的正確知識將現代普通話轉換成“文言”,這里的“文言”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文言文的要求,有“文言”味道即可。例如北京市八一中學的王建穩老師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時,整個課堂用的都是具有“文言”味道的語言。如“秦晉圍鄭”“智說秦軍”“秦軍乃還”“晉亦去之”,這幾個四字短語就將整篇文章的情節明朗概括。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王老師還引導學生用簡潔凝練又帶有“文言”味道的詞語概括,這是訓練學生能說得清又能說得干脆到位,有效幫助學生進行口語表達。
現代漢語的使用已經普遍,很少有人說“文言”,導致“文言”缺少相應的語用環境,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文言”作為我國古代書面語,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其中不乏浩如煙海的文言古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科核心素養中重點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面對優秀古籍,不求駕輕就熟,但求會“誦”,知“意”,能“說”,打下“口耳相傳”的基礎,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長久式保護積蓄能量。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在會誦、會翻譯、能理解的基礎上,還要繼續創設新的語境學會說“文言”。學會說“文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口語表達形式和內容,還有助于他們閱讀更多的古代典籍,使他們不因“文言”困難就對古代優秀作品望而止步。與此同時,對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有很大裨益。
四、寫出“文言”之味
寫出“文言”味道主要針對的是學習文言散文后的作業布置。現階段,關于文言文作業的布置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記憶類作業,如背誦;二是理解類作業,即對文言知識的積累和新語境下的意思解釋。在背誦方面,前文提到要讀出“文言”之味,課上課下都應如此,背誦也要如此,牢記于心才能隨心而用。第二類理解類作業,是文言文作業布置中占比較大的一類,將學到的知識付諸練習是正確的,但只是對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的運用,會讓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只要掌握這些知識,會做相應的題目就可以。“但文言文的高度不止如此。一棟美麗的房子還需要在基底的基礎上繼續建設,添磚加瓦,加入審美的設計,體現文言文的文化學意義、人文價值。因此文言文的作業除了記憶和理解方面,還應該加強應用和評價方面。并且作業形式不止于課堂,也不止于課文,而是多樣化的,并與自然、社會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8]。
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說“文言”的情況布置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文言”作業。學生在完成“文言”寫作時,除了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外,還會查閱相關的文言文資料,這一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的過程,高考文言文作文佳作的不斷涌現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如2018年江蘇考生王云飛的《綠色生活》:“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jiān]狀。……”這篇作文獲得了閱卷組專家的一致稱贊,整篇文章在緊扣主題的情況下,不僅用詞(古字)準確恰當,語法無誤,而且行文流暢。王云飛曾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平時就很喜歡古文,看過《史記》《尚書》等古籍,偶爾還會嘗試性地進行文言寫作。正因這種良好習慣,才鍛造了他深厚的文言素養,從而重現中華優秀文字的魅力。
這類讓學生寫“文言”的作業,既可以考查學生的文言知識是否掌握,又是對整節課堂前三步的提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批改學生作業時,教師的評語應該使用“文言”,評語要有針對性,以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有效改進為最佳。通過長期練習,當學生能熟練掌握“文言”寫作技巧時,教師就可以繼續加大“文言”寫作的難度。
文言散文既是當前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重要突破點,又是時代賦予語文學科傳承優秀文化的突破點。課堂是學校教育、學生學習和教師講授的重要場所,促進文言散文教學的質性飛躍首先要從課堂開始。教師要從誦“文言”、意“文言”、說“文言”、寫“文言”四步出發,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打造趣味性和知識性、審美性和創生性和諧統一的文言散文課堂。誦、意、說、寫四步是根據學生的接受規律和知識的展開確定的順序,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變換順序,整個教學過程要秉承“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原則,打造趣味橫生的文言散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舒新成.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5.
[4]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3-7.
[5]李雁飛.如何有效指導文言文誦讀[J].內蒙古教育,2015(7):36.
[6]李夢瑤.談朗讀的作用與訓練[J].甘肅教育,2011(19):39.
[7]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5.
[8]李蘭.高中文言文作業的分層設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