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梅
摘? ? 要: 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是二十一世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ESP教師角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提高ESP教師的質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探析了ESP教師的角色,并提出了ESP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 ESP教師角色? ? 專業發展途徑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 ESP)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它與某一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例如經濟英語、工商管理英語、醫學英語、餐旅英語、自然科學英語、公務員英語等。ESP是為了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它有很強的目的性,即培養學生在特定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ESP發展至今,其重要性已日益顯現。國內有很多專家和學者倡導把ESP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向。如著名學者劉潤清就曾預言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英語教學的主流。秦秀白教授提出:“從長遠角度看,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和主流應該是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秦秀白,2003)教育部2016年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為重點。”專門用途英語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1.專門用途英語的定義及特點
Hutchinson和Waters認為專門用途英語實際上歸屬于應用語言學的范疇,不能將它誤解為一種特殊種類的英語(Hutchinson,Waters,2002)。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專門用途英語只是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簡稱EGP)的一種功能變體。作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EGP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能,為日后的語言能力的實際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ESP培養英語學習者在不同語言環境下語言應用的能力。因為ESP與某種學科緊密相連,其所涉及的語言和語言學知識必須為學習者所研究的專業知識服務。ESP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專門用途英語的“專門”指其具有特殊的內容,即專門化的內容。二是ESP具有明確的特殊目的性,即其應用于特定的職業領域。EGP和ESP二者相輔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實際應用。EGP側重的是基本英語知識,包括詞匯和語法。ESP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礎之上的,其目的性和實用性很強,有獨特的詞匯范圍和句法結構。因此,ESP更趨于目的性和實用性,更能反映學習者的需要。正是由于學習者對學習需求的不同才造就了二者之間的差異。
2.ESP教師的角色
由于ESP課程的特殊性,ESP教師集多種角色于一身,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此,ESP教師的角色可分為以下五種:
2.1語言教師
Hutchinson和Waters(2002)指出,由于ESP教學是以特定目標為導向(goal-oriented)的英語教學與學習途徑,因此與EGP一樣,ESP教學是以語言學習為目的的活動,其教學形式與其他任何語言教學的形式相同。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這一點來說,ESP教師與其他語言教師的角色是一樣的。而且在教學中,ESP教師要通過聯系和實踐幫助學生掌握、運用語言。基于此可以說ESP教師首先仍然是語言教師。
2.2課程設計者
ESP是基于學習者的需求之上的,這就決定了ESP教師需要通過分析學習者的需求來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大綱。ESP教學模式主要強調把學習者的需求分析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中心點,這些“需求”包括:一是國家發展政策的需求。由于高校外語教育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這就要求ESP教學要以國家的相關政策為導向,把學生的英語能力需求與國家的英語能力需求結合起來。二是地方政府的規劃需求。ESP教學應著眼于地方經濟,實事求是,以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在課程設計中要融入本土化因素,以培養出能夠適應當地建設需求的人才。三是行業人才的需求。ESP教學設計要認真考慮行業需求,使學生的培養與行業的發展保持同步。四是企業的人才需求。作為課程設計者,ESP教師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而是要走出校門,深入企業以便了解其對人才的需求現狀,從而設計出合理的課程以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在設計課程之前,ESP教師應該分析各種需求,設計出符合需求的教學大綱及課程設置。除此以外,還要發掘相應的教學途徑,以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習者的需求。
2.3需求分析者
ESP教學與EGP教學的最顯著區別是其基于需求分析基礎之上,開展需求分析是ESP教學的前提。只有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合理的分析,才能夠根據分析結果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需求分析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分析學生在目標情境中的交際需求,二是分析學生需要學習什么。通過需求分析,教師可更深入地了解學生,這有助于明確教學目的,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2.4教學合作者
ESP的教學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特定的專業知識結構。現實情況往往是ESP教師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難以滿足教學內容的需要。鑒于此,ESP教師需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語言教師與其他相關人員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合作有三種:第一,提倡ESP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親密合作,這樣可以系統掌握該專業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拓展對該學科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其次,提倡ESP教師與行業專家之間廣泛合作,借此可以了解掌握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與技術,更好地開展ESP教學。最后,ESP教師要與學生合作,把學生的專業需求與英語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
2.5研究者和教學評估者
除了以上角色外,ESP教師還是研究者和教學評估者。ESP教師要善于分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經常對課程計劃進行反思,并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建立有效的ESP教學模式。在教學任務完成后,ESP教師需要對整個課程進行評估,看其是否實現所設定的課程目標。
3.ESP教師專業發展途徑
ESP教師既要有扎實的語言學理論基礎和相關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豐富的專業課教學實踐經驗。目前在我國高校承擔ESP教學工作的師資人員主要來自兩條途徑:一是EGP教師,其語言功底扎實,專業知識豐富,但是缺乏ESP學科專業知識。二是專業教師,他們精通專業,但因為英語水平的局限,難以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復雜的專業知識。ESP教師素質與ESP教師角色需求之間有差距,這就需要確定ESP教師的發展培養模式,以適應教學實踐的需要。
3.1參加ESP教師培訓
ESP教師在上崗之前應接受相關的培訓,這種培訓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專業教師的英語語言水平和語言教學的培訓,二是對EGP教師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通過定期培訓,ESP教師不斷輸入新知識,獲得新技能。對于專業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英語專業教師對他們進行培訓,使其掌握英語及知識結構,進一步提高英語能力。另外,還要鼓勵EGP教師旁聽、自學相關專業課程,了解相關專業知識,或在職攻讀相關專業的第二學位或研究生學位。還可以鼓勵EGP教師和專業教師組建ESP教學團隊,不定期舉辦ESP研討會,組織學習ESP理論知識,鼓勵其參加國內外各類ESP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或者邀請ESP方面的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及培訓,使其經常接觸到ESP教學發展的最新知識。
3.2建立團隊合作機制
要提高ESP教學質量,建立專業教師和EGP教師之間的跨學科合作(team teaching)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方法。這種合作即專業教師和EGP教師共同設計課堂活動,共同編寫教材,共同選擇教學資料,共同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合作可以使EGP教師在專業課教師的幫助下更全面地了解專業知識。同樣,EGP教師也可以幫助專業課教師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這種合作教學模式中,專業知識可促使學生為了解該領域發展的新動向而努力學習語言,同時語言知識作為工具和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在學習語言知識,二者彼此促進。
3.3實現教師自我發展
ESP教師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個人學習。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教師自覺主動地追求作為教師職業人的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自我超越方式。教師自我發展的途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高效利用學校內部各種資源,去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專業院系旁聽學習相關課程;與專業教師共同合作,開發出能夠滿足學生需求的優質課程,以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在能力許可的范圍內參加相應級別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力求做“雙師”型教師;可以建立一個ESP教師網絡平臺,互相交流;經常閱讀相關專業的報紙雜志,關注行業動態,充實專業知識;組織ESP教師互相聽課,定期交流。
3.4建立校本培訓機制
校本培訓(school-based in-service training),是出于對學校課程和整體規劃的需要的考慮,由學校牽頭組織,其目的是滿足個體教師的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校本培訓是ESP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校應該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支持和鼓勵ESP教師。另外,學校應該定期邀請校內或校外有經驗的專家對ESP教師進行培訓,保證其既有扎實的語言學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由于高校教師資源的局限性,利用校本教育培養ESP師資可以說是ESP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語言技能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向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轉移(俞理明,2012)。ESP教學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作為教授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師,ESP教師應該具備靈活性,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要,體現其角色的多元性。除此之外,ESP教師還要加強專業和語言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教師合作。同時,ESP教師還應該注重自我發展,提高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SP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Hutchinson T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2.
[3]Jordan,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蔡基剛.綜合英語還是學術英語——一個必須正視的方向性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2012(1):94-96.
[5]蔡基剛.再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5(04):83-93.
[6]郭燕玲.ESP教師角色與教師專業發展[J].中國外語,2012(11):86-90.
[7]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系[J].外語教學和研究,2003(1).
[8]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的一項調查[J].外語教學和研究,1996(2).
[9]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1):07-12.
[10]盧思源.ESP管窺[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03-07.
[11]羅娜.制約我國ESP教學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06(1).
[12]秦秀白.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
[13]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