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勇
(河南省焦作衛生醫藥學校附屬醫院,河南 焦作454000)
衰老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過程,是機體在成年后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形態、臟器和功能等方面的退行性變化[1]。機體在衰老的過程中可能發生各種老年病、慢性病,使老年人的生存及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中醫對延年益壽和抗衰老的研究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2]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之一,其中的抗衰老學說主要受道家流派所主張的“清靜無為”、探求長生不老思想的影響,并從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出發,吸收了道家養生的有益部分,兼收儒家養生內容,為中醫抗衰老學說奠定了基礎。其中提出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一直被后人視為養生長壽的準則。《黃帝內經》中有關老與變老及抗老等方面的論述十分精辟,對中醫抗衰老學說的影響非常深遠。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藏精,主生殖,腎精化為腎氣,貫穿于人整個生命活動的始末,關系到人體的生長壯老已和生殖功能。腎陰和腎陽是兩種不同屬性的腎氣,腎陰為人體陰氣之本,能穩定和抑制臟腑的各種功能,涼潤全身臟腑形體官竅;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本,能推動和激發臟腑的各種功能,溫煦全身臟腑形體官竅[3]。如明·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言:“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陰和腎陽二者協調共濟,合則化為沖和之腎氣,推動和調控腎的各種功能活動。腎精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基礎之一,天癸即由腎精所化,腎精充足,則五臟六腑之精盈滿,天癸至,性功能發育成熟,從而具備生殖繁衍能力;腎精虛衰,五臟六腑之精空虛,天癸竭,性功能減退,生殖繁衍能力亦隨之喪失。腎中之精氣又相互影響,精衰及氣,精氣日虛,人體亦漸趨衰老。
《黃帝內經》還提出了陽明脈衰的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言:“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認為人體衰老由“陽明脈衰”開始。陽明經多氣多血,具體到臟腑即指脾胃而言,故陽明脈衰亦即脾胃之氣的虛衰。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供給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皆賴脾胃之氣的化生。脾胃虛衰,運化不及,物質基礎乏源,機體的生長發育及生命活動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歷代養生學家依照《黃帝內經》將衰老之因主要責之于腎脾的理論,創制了許多培補脾腎的方劑,如宋代流傳至今的還少丹、張錫純的敦復湯等抗衰老名方皆從溫補脾腎入手,為后人所稱道。
影響人類壽命的原因可謂紛繁蕪雜,《黃帝內經》將損壽之道主要歸結為以下五類。
2.1 體質類型 體質是指機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3]。體質稟賦來源于先天,調養于后天。《靈樞·壽夭剛柔》中云:“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指出人自出生就有個體體質的差異。《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體膚色、體形、稟性、態度及對自然界變化適應能力等方面特征,歸納總結出木、火、土、金、水5種不同類型;《靈樞·通天》亦將人分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陰陽和平之人5種,名“陰陽五態人”。文中皆認為體質不同,衰老的具體表現和速度亦不盡相同。
2.2 四時陰陽 《黃帝內經》認為世界包括人體皆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生命的根本在于體內陰陽二氣的協調,且人體陰陽之氣與自然界陰陽是相互通應和協調統一的。所以一天之內隨晝夜陰陽的消長,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疾病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故《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甚至言:“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更加肯定了四時陰陽對人體壽夭的直接影響。
2.3 精神情志 在各種養生方法中,《黃帝內經》尤為強調精神調養。《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是指排除雜念妄念,避免情緒的劇烈波動,保持心態的安閑清靜,維護體內氣機運行和氣化活動的正常。精神活動由五臟所產生,復作用于五臟,從而影響機體的生理活動,故《靈樞·本臟》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素問·舉痛論》亦云:“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由“百病生于氣”可以看出《黃帝內經》對精神情志因素的重視。
2.4 地理氣候 《黃帝內經》在論及衰老的原因中提及,人類的地理氣候環境對機體的生存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如《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言:“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涼……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上承之地多指北方高寒之地,陽氣堅固,故其人多壽;陽精下降之地多指南方濕熱之地,陽氣衰薄,故其人多夭。此文明確指出寒冷或溫熱的氣候環境對人體壽命的明顯影響,這與我國南北方常居人口壽命調查的現實狀況基本相符。此外,《黃帝內經》亦指出自然界氣候驟變而出現的外感六淫、疫病等亦是影響人體壽夭的因素。
2.5 房事因素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即明確告誡世人,若醉酒濫行房事,可使精氣衰竭,真元耗損,形體氣血虛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淫欲,縱情過度,故常損壽命。《靈樞·百病始生》言:“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指出醉酒縱欲、汗出傷風可損脾,性事太過、出汗如浴則可耗傷腎氣。
3.1 四診合參,判斷壽夭 《靈樞·師傳》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素問·疏五過論》中亦言“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皆強調通過問診了解身體狀況以協助判斷壽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文中提及望診、聞診和切脈的重要性。后世醫家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判斷身體疾病與壽夭,皆以此為源。
3.2 辨證論治,求治于腑 《素問·示從容論》曰:“夫年長則求之于府。”老年人飲食多味重,六腑首當其沖,故當求之于腑,以察其咎。這里的“府”主要指胃、腸而言。年老者腎氣已衰,若再加上脾胃失健,則后天生化乏源,氣血難以為繼。現代臨床醫家亦認為,即使無明顯臟腑病變,也可常服消食化滯、疏通腸腑之品,對健康長壽大有裨益。
3.3 真陰虧損,當補髓海 《靈樞·海論》言:“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認為髓海之有余、不足,與壽命長短關系密切,因此老年人患病時還須注意髓海情況。若見頭部暈眩,下肢困重,耳鳴目昏,懈怠乏力者,為真陰虧損,髓海不足,當填補髓海以延其壽。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對中醫抗衰老學說的卓越貢獻在于其闡明了壽命與體質、四時陰陽、精神情志、地理氣候及房事等因素的關系,提出了四季養生、保健防病、臟腑養護之法,特別是提出了治療老年病的根本大法,為臨床醫師診治老年疾病提供了相應的準則,對中醫抗衰老學說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