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云
(山東省樂陵市鄭店鎮祁家村衛生室,山東 德州253600)
經行感冒是指每值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感冒癥狀,經后逐漸緩解,表現為周期性,而且持續超過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且感冒癥狀病程長于一般感冒,可隨月經的結束癥狀逐漸緩解或自愈,至下次月經來潮,感冒癥狀再次出現[1]。經行感冒又稱為“觸經感冒”,首見于明·岳甫嘉《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女科》:“婦人遇經行時,身骨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熱,頭疼目眩,此乃觸經感冒。”并提出用加減五積散治療。但早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有相關論述:“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月事不以時下。”至東漢張仲景稱經行感冒為“熱入血室”,并首創小柴胡湯和“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的方法,此后各代醫家均有應用小柴胡湯治療經行感冒的案例,效如桴鼓。
中醫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患者素體稟賦不足,或手術、胎產等耗氣傷血,導致氣血耗傷,衛外失固,經期血室正開,體虛益甚,衛氣不固,導致外邪乘虛而入。經行之后抵抗力下降,感受外邪后易轉入少陽,是為邪入少陽證,出現寒熱往來的癥狀。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引起。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原方藥物組成:柴胡24 g,黃芩片9 g,人參片9 g,半夏9 g,甘草片9 g,生姜9 g,大棗4枚。柴胡透泄少陽之邪,透邪解表;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人參、大棗益氣健脾;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
(1)患者,女,34歲,孕2產2,2013年12月23日初診。主訴:經行感冒伴月經量少半年,鼻塞流涕2 d。患者半年前因經期受涼感冒,此后每值經期必發感冒,每次來月經前2~3 d開始,持續將近兩周,曾自服維C銀翹片等治療無效。癥見:先惡寒后發熱,體溫不高,鼻塞流清涕,咽喉疼痛,心煩易怒,全身酸懶,舌淡,苔薄白,脈兩寸關弦細。中醫診斷:經行感冒(邪入少陽證)。治宜和解少陽。給予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2 g,黃芩片9 g,黨參片15 g,陳皮9 g,法半夏9 g,荊芥10 g,防風6 g,當歸10 g,川芎10 g,炙甘草6 g,生姜2片,大棗2枚。每日1劑,水煎,服上藥4劑后痊愈。此方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隨訪半年未復發。
(2)患者,29歲,孕1產1,2015年1月12日初診。主訴:經期感冒伴月經量少1年。患者1年前產褥期受涼感冒,此后每值經期便出現感冒癥狀,且伴有月經量進行性減少,經期先惡寒后發熱,鼻塞,流清涕,咽癢不適,疲乏無力,無明顯咳嗽咳痰,納差不欲飲食,欲嘔吐,舌淡紅,苔白,脈浮細。中醫診斷:經行感冒(邪入少陽證);證屬氣血虛弱,邪入少陽。治療宜和解少陽。予以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0 g,黃芩片9 g,荊芥10 g,薄荷6 g(后下),姜半夏10 g,炒白芍15 g,當歸10 g,川芎10 g,甘草片6 g,生姜2片。每日1劑,水煎煮,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2劑后癥狀明顯減輕,4劑后癥狀消失;復診時感冒癥狀緩解,守方繼服。治療3個月后經行感冒痊愈,隨訪半年經行感冒未復發。
經期陰血下注胞宮,血室大開,邪氣乘虛入侵,故經行感冒病程較長。小柴胡湯是《傷寒雜病論》中治療邪入少陽的組方,也是治療經行感冒的一個良方。小柴胡湯通過和解少陽、調和營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臨床用之效如桴鼓。結合筆者多年臨證,有以下體會:一是柴胡為和解少陽之要藥,要達到和解少陽的目的,柴胡劑量需加大,一般以12~24 g為宜。二是如《傷寒雜病論》所說,見一癥即可,不必悉具,只要見到小柴胡湯的癥狀即可用藥。三是行經期間血室大開,機體免疫力降低,易感外邪,證屬本虛標實,故治以扶正祛邪為旨。四是根據感邪不同辨證論治,風寒者調經散寒,風熱者調經疏風清熱,邪入少陽者調經和解少陽,根據不同病邪隨癥加減用藥,不可皆用小柴胡湯。五是經行感冒定義為經期前后或正值經期感冒,故治療時應當根據經前感冒、經期感冒及經后感冒的不同而有所側重,經前期感冒解表為主,調經為輔;經期感冒調經解表同時進行;經后期感冒調和營衛,扶正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