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建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學工處,江蘇徐州 221000)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針對信息社會對職業教育培養要求的必然之舉。立足于職業學校學生生活經驗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求。以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為主要特征,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能力本位、行動導向三大理念。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通過教授有關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們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教學,應將翻轉課堂引入到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黃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到完全相同的一雙葉片,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環境,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高職的學生都是中學階段基礎比較不好的學生,由于手機功能的快速發展,部分學生基本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那么對于這門課程的起點幾乎為零,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起點過高,這些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將會跟不上教師的課程進度。如果起點過低,那么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在學習中將會產生學習的懈怠,從而難以認真掌握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總之,如何激發起全部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材內容比較豐富,知識點也比較多,涵蓋了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多媒體、辦公軟件等內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最新技術,面廣量大,而且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教學內容也不斷增加,各種軟件的版本的更替。但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面臨“工學交替”,在校的時間不是很長,對于公共課的計算機基礎來說,課時量也在逐漸壓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多使用多媒體進行操作演示,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往往是看懂了,聽明白了,但是自己去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又不知該如何操作,還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課后想通過自學加深印象又沒有個人電腦,時間長了,可能就把這件事就遺忘了。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院校各個專業學生都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未來工作和生活中必備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便于解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但在現實教學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存在著許多問題,影響了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效果。目前,傳統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其中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很顯然,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重擔,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造適應新課改要求的高效課堂模式勢在必行。
翻轉課堂是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順序的顛倒,由傳統的課上傳授知識,課后內化轉換為課前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的視頻進行自學,在學習過程中將自己不懂得問題記錄下來,課上有重點的聽課,這樣學生更專注于整個項目整體的結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通過視頻、動畫、演示文稿等多媒體方式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通過翻轉課堂,老師不在是知識傳播的主角,學生通過課前的自學掌握了課上的大部分知識,老師變成了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和演示者。這樣師生之間有了大量的交流互動時間,從而可以指導學生解決在重點、難點上面的疑問以及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這樣進行角色的轉換,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從而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布置的相關練習,追蹤班級中每名學生答題的情況,對練習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如哪些題目大家走做對了,哪些題目大部分人錯了,每名同學答對了多少題、答錯了多少題,每名同學做完練習的總時間。那么根據分析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在課堂中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對于大家都做對了的知識點,就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錯的比較多的知識點就可以重點講述,在輔導的時候,對于部分學生也可以單獨輔導。
教師精心準備課前學習資源,派發學習任務單讓學生自學,通過微課和計算機安裝視頻使學生了解本節學習目的:了解計算機組成及各部件的名稱的和作用,能夠自行安裝硬件,讓學生記住CPU、主板、內存、硬盤、顯卡、聲卡、電源的功能,分析各硬件之間相互關系,根據知識點設置相應的實踐任務,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完成疑難問題的匯總。
通過觀看視頻,教師示范計算機安裝的全過程,并在此過程中講解硬件功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通過對生活中接觸的計算機硬件知識的回憶,結合學生常見的各種類型計算機硬件設備進行聯系,提升對計算機硬件的認識。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讓學生實地了解硬件沈北的種類、茶藝,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根據課前學習任務單的反饋情況,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互相交流或學生親自講解等形式,鼓勵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對計算機硬件的理解。
教師在課后有義務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指導,對學生在實踐中存在的疑慮,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把課堂的知識轉化為實踐中的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計算機、手機的普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更新換代,翻轉課堂與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融合,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和啟迪,組織開展群體的討論與實踐,利用學習過程的質量考核加強管理,根據學情收集、設計教學策略,更新、編輯出適合學生需求和課程發展的微課資源。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學習、變盲目的學習為針對性的學習、變單一的傳輸為師生的雙向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效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