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麗
(青海大學,青海西寧 810000)
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教學發展投以密切關注,尤其在培養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與接班人問題上,十九大明確提出了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總書記曾在重要會議中強調“教育發展需回答三個問題‘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便需思考采取怎樣的教育手段,去提高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筆者以為,在培養新時期具有堅定信仰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過程中,可充分運用好新媒體環境,促進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完善,分析、梳理并整合高校中各學科、領域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承載的較為獨特的育人功能,促進常學常新,為學生們的未來就業與發展夯實基礎。
提及思政,人們首先會想到的便是大學思政課中較為熟悉的幾本教材及某一門課程。在課程思政的教育“體系”中,其不再是具體的單一課程,而是需發掘各學科中潛在思政教育元素,通過教學滲透、價值引領使思政教學融入到全學科中,實現全渠道、全方位育人,使思政教育常態化、創新化。在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實現高校思政與教學的協同共進。
與此同時,課程思政進一步明確了高校育人新使命——應重視“立德”,促進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無論是思政理論教學還是其他專業性學科,都應積極承擔起自身的思政教育責任,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使命感。將以往的單一課程、傳統主渠道育人轉變為朝著全學科、全過程、多渠道方向轉變,讓每一科任課教師都種好“責任田”。依據“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的要求,將高校所有學科與課程均納入課程思政教育體系中,將專業知識、技能培養與思想價值引領有機融合。
此外,高校課程思政有如下特點:第一,更具整體性。將思政教學與全學科教育的結合,其是一種整體性課程觀,既突出了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又有助于豐富各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使其內涵更深邃;第二,富有融合性。除了專門的思政理論教育,課程思政使各學科教學內容、課堂活動設計等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思政教學的意義;第三,具有潛隱性,這也使思政教學更具層次性、有效性。通過將隱形教育元素注入高校各門學科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思想認識、道德品質等。這便如春風化雨般,以全新教育格局促進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
1.2.1 是否有必要將思政教育與所有高校專業課程相融合?
高校專業種類眾多,不同領域、專業又有著其獨特的學科屬性。促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也應考慮教學的適宜性、科學性與有效性問題,這便需要面對一些理工學科,其技術密集、專業的理論性較強時,便不應強行要求“融合”,以避免在“面面俱到”指令下造成對學生的強行灌溉,失去教學的原有意義。反之,應以更加開放、靈活的視角看待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例如:在法學專業教學中,教師便可引據經典案例,運用新媒體教學便利,形成對比教學。在鞏固學生專業知識基礎上,促進其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找準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著力點,增加課堂容量,使其更具人文性、思想性。讓學生在具有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政教育。通過新媒體助益,實現核心價值觀的浸潤和專業能力培養同頻共振,使學生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
1.2.2 課程思政會不會影響專業課學習的質量與實際效果?
在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過程中,部分教師思慮于“思政教學融入會影響專業授課”。而在筆者看來,這一擔心是多余。純理論講授教學中,思政易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加強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便是將立德樹人與專業育人相融合,相較于將思政作為單一的課程,課程思政將以常態化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理解馬哲理論體系、關心時代與國家的發展、更好的理解專業知識。其也化解了高校教學中任課教師“各自為政”的問題,實現專業技能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有效節約了時間,更實現了一舉多得。此外教師需意識到,大篇幅的理論講授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或是因不理解產生畏難情緒。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環境下展開教學創新,給學生以新的學習體驗、學習感受,讓其產生新的理解、新的認知。
新時代使高校育人工作發生了新變化,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中,也對教師的授課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在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過程中,應積極承擔新使命、敢于迎接新挑戰,并深刻的意識到、緊抓新媒體環境下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發展帶了的新活力、提供的新機遇。將思政工作開展與專業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等個環節相融合,使其貫穿于學科教育、教學發展、課程設置、教學管理中,構建高水平、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體現高校課程思政的時代性、創新性及全面性,通過精準發力、線上建設、擴大覆蓋,形成內容完善、體系健全、運行有效的課程思政工作系統:
在高校人才培養中,不僅應重視學生的技能、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應關注育人育才相統一,就總書記提出的“培養什么人”問題做出滿意答卷。
在校園學習中,課程教學是為了更好的落實人才培養工作,課程開展的質量高低決定了人才培養工作的效率。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資源中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海量信息也伴隨著正負面信息交雜的問題。這對青年學生來說,其雖已是成年人,但生活閱歷與社會經歷有限,因分辨能力不足,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迷惑。為此,面對新媒體這一新興輿論陣地,其對學生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影響是較為深遠的,課程思政應不斷完善自身的教育體系。
面對網絡中各種思想、想法、聲音的交鋒、交融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信息的篩選、有益教學素材的提取,進一步促進對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的宣傳,在日常教學中促進學生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只有每位教師都履職盡責,重視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促使其與網絡資源、專業教學有機融合。以是否在信息化教學中承載知識傳授,并兼顧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思品教育、價值觀引領、政治覺悟提升等綜合指數評價教學開展情況,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只有不斷深研教材,使教學與新媒體資源、思政要素相協同,才是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發展的重心所在,符合時代發展規律與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
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立德鑄魂,塑造大學生美好的心靈、培養其優秀的品格、促進其形成堅定地政治信仰及遠大的理想抱負。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應促進專業學習與思政教育的多措并舉。
以運用網絡資源的便利,讓學生讀原著、學經典,通過智能設備、應用軟件、互聯網等,讓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意識、良好的興趣愛好、具有職業核心素養及生活習慣。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實現多元化育人,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拓展教學、賦予專業教學新內涵,促進學生多渠道自主學習。讓專業學習更具思政味,讓課程思政、專業技能、道德培養等內化為學生的素養,外化為行動。例如:教師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延伸、根植于專業教學中,運用新媒體傳播的形式促進學生分層次理解與學習。使課程思政面向全體學生,并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對多樣性教學資源、素材的有力整合,保障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教師可通過新媒體豐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工作開展。一方面學校可依據不同的教學主題,增設新的選修課,促進學生了解國家政策,將專業學習與唯物辯證主義聯結起來,并在世情黨情國情下展開更為透徹、易懂的講授,使課程思政與社會發展、生活融合;另一方面可組織多樣性校園、社會實踐活動,以慕課資源、開展論壇、舉辦主題匯演等形式,讓學生將專業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發展、校園實踐相結合,豐富大學生的學習感受,避免課程思政教學的生搬硬套、流于表面、單向灌輸。通過新媒體助力,組織主題活動、文藝匯演、黨建活動、社會服務等,激發課程思政教學的活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意識,深化課程思政建設。
綜上所述,構建完善的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絕非一蹴而就的。面對這場高校教育工作的革新——首先,應加強思想認識,能夠靈活運用,并與專業教學的融會貫通,將思政教育更融洽的貫穿至整個教學過程里去,開辟高校教育教學發展新局面;其次,加強對新媒體資源、環境的運用,以更符合大學生興趣偏好、學習習慣等方式推進人才培養工作;最后,應將課程思政作為衡量學校人才培養工作開展水平與質量的特殊“標尺”。只有在深研教學的基礎上,實現與思政建設的融合,在提高專業學習水平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價值引領,并促進兩者的有序銜接,才能更好的順應課程思政與科技發展趨勢、滿足大學生學習發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