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卓 詹玉枝 張家亮 劉 艷
(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貴陽貴州 550025)
翻轉課堂改變了學習新知識環節和吸收內化知識環節的方式,即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課上與教師、同學討論和解決知識難點,課后完成知識內化,這對傳統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思維進行了較大改革。翻轉課堂的本質是結合先進信息技術手段,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更新教師的教學組織流程,最終實現高效的教與學。但如果僅僅依靠黑板、多媒體、MOOC視頻,還難以體現翻轉課堂與學生的親近感[1]。然而,在引入了“ 雨課堂 ”這一教學工具后,彈幕、在線考試、隨機點名等功能讓時代感大大增強,學生也更愿意接受。
雨課堂是由手機端(微信)和電腦端(Powerpoint)組成的專門面向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工具,該工具能完成日常教學的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及決策,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需求[2]。
本文將雨課堂與翻轉課堂結合,應用于電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不但可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還為平時成績的評分提供依據和高效的記錄,文章通過數據分析證實該手段有效可行。
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間,課題組在15級、16級某專業(1)班對《電路原理》、《電工學》、《模擬電子技術》開展了翻轉課堂的實踐[3],本文將該班級稱為教改班,而同一專業(2)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本文稱為普通班。在教改班課堂上引入了答疑解惑、提問互動、搶答掙平時成績等環節,讓學習氛圍從枯燥平淡變得激情活躍,不論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考試成績,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翻轉課堂為學生學習過程帶來了正面而有效的激勵,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學生調查問卷統計數據

圖2 期末考試成績對比
圖1是在教改班《電路原理》課程中分別采用傳統教學(16學時)和翻轉課堂(32學時)共計48學時進行授課,期末進行問卷調查得出的餅圖,分別針對兩種授課模式的認可程度進行統計,由數據可知支持翻轉課堂的人數更多。圖2是將普通班的期末考試成績與教改班的成績進行比較,顯然,采用了教改班的不及格率遠低于普通班,而高分率高于普通班。不過,在享受翻轉課堂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依然還存在一些問題:1)臨近期末,由于新鮮感消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減退,體現在學習積極性降低。2)由于學生帶手機上課,部分學生難以抗拒手機帶來的各種消遣項目,導致課堂上有學生使用手機干與上課無關的事。3)上課人數較多時,平時成績的評價和記錄耗費大量時間,降低了上課效率并打斷課堂內容連續性。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進一步改進上課模式和教學工具,而雨課堂正好可以提供幫助。
雨課堂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旨在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可讓學生與老師在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節中開展互動,不論是考勤點名、預習作業完成情況還是課上內容掌握情況、課后小測正確率,老師都能輕松快捷地獲取數據,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在電腦上安裝“雨課堂”插件,該插件會自動嵌入PowerPoint,在PowerPoint工具欄中會增加一項名為“雨課堂”的選項。在該選項被選中后即可進行“雨課堂”教學課件的制作。老師用手機掃描工具欄“微信掃一掃”的二維碼,可以進入“雨課堂”微信公眾號,即可創建擬開設課程和授課班級并生成本課程二維碼,學生掃描該二維碼即可進入到相應班級并接收到課程相關的信息。在教學過程中,
老師可將課件以PPT的形式發送到學生手機端,并可長期保存以便學生隨時回顧。在PPT播放過程中,若有學生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可點擊每頁課件下方 “收藏”和“不懂”按鈕,完成標記和整理收集,同時,老師會收到實時反饋,以便老師調整教學進度[4]。
雨課堂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了PowerPoint和微信,教師可以將帶有預習課件、視頻、習題、語音的材料推送到學生手機,學生可以以匿名或實名留言方式隨時發送疑惑、建議等(如圖3所示),讓師生溝通暢通無阻;同時,每個學期后期適當改變預習方式和習題形式,可幫助學生快速度過疲憊期,增強學習積極性。課堂上可實時答題、彈幕互動等功能提高了學習趣味性(如圖4所示),鼓勵學生用手機到網上搜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功能得到了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愛上課玩手機的學生的認可,有效解決了學生上課用手機瀏覽與課程無關內容的問題。另外,雨課堂覆蓋了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如圖5所示),讓教與學更明了,并為老師節省了記錄學生平時成績的時間。

圖3 雨課堂師生互動截圖

圖4 雨課堂課堂彈幕截圖
在翻轉課堂實施的前期,由于缺乏有效教學數據的支持,主講老師想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非常困難,往往只能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觀察學生上課時的反應、眼神、神態或通過頻繁的小測驗來獲得對學生的了解。但是,對于電學基礎課這種面向多個專業開設的大班課,即使有著多年教學經驗也無法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隨著雨課堂的出現,較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雨課堂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將整個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行為數據利用學生的手機等終端設備采集下來,讓教學從“經驗驅動”正式進入到了“數據驅動”[5]。

圖5 課堂測試成績截圖

圖6 引入雨課堂后教學效果比較
2018年3月至7月期間,在16級某專業(1)班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引入了雨課堂并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而15級同一專業(1)班僅采用翻轉課堂未引入雨課堂。除了16級課上玩手機的現象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遏制外,還有期末考試成績也有很大提高,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16級的不及格率進一步降低以及高分人數進一步增加。不過,雨課堂本身也還存在一些問題,1)學生做選擇題時選中后不可修改,導致測試記分和學生真實掌握情況不符,且學生易出現抵觸情緒;2)可設置的題型過于單一,目前還不能完成填空題、簡答題、計算題的自動批改;3)預習環節的完成情況不易監督,尤其是預習工作的參與的真實性較難核實,導致對學生的督導力度不夠。
本文通過某專業兩年的教學數據,分析說明了引入雨課堂后的翻轉課堂可行性更高,學習效果得到了保證。由于雨課堂強大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為大班授課時平時成績的評定提供了及時的保障,同時還由于雨課堂的趣味性,解決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易分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