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勛,許 超
(1.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0;2.杭州市規劃局余杭分局,浙江 杭州 310010)
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后,水生態建設工作得到快速推進,各地競相制定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河流、湖泊治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隨著浙江省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河道治理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正在從單一的防洪保安功能向生態安全復合功能過渡。河道建設的理念正在與建設優良人居環境的理念相結合。浙江省有水庫眾多,水庫下游河道與一般河道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問題和治理方法也具有鮮明特點。本文結合實踐案例的研究為大型水庫下游的河道治理提供一些參考。
一般的河道治理工作中,是根據不同河道的自身條件和治理要求制定不同層級的治理目標,見圖1。防洪安全始終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目標,在保障行洪安全之后是打造自然生態的河道風貌,最高的目標是在安全、生態之上融入文化要素體現文化特色。大型水庫下游河道因水庫調蓄作用,徑流過程改變顯著,防洪安全普遍得到保障,河道生態、文化打造則成為建設的重點。因此按照河道治理的特點,將大型水庫下游河道做為一種類型的河道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圖1 河道治理的目標層次
水庫下游河道兩岸的土地利用性質和建設現狀,直接影響河道建設的要求和目標。可將大型水庫下游河道按河道兩岸建設情況,進一步細分為3個類型,見表1。集鎮型河道的兩岸為人口和產業的集聚區,河道治理收益人口最多,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尤為突出,社會各界關注度較高,是治理研究的重點方向。

表1 大型水庫下游河道的類型
大型水庫下游集鎮段河道存在許多問題,集中體現在行洪安全、水生態環境、景觀建設、河道管理等方面。以下是在河道治理當中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
(1)河道內土地私自占用
大型水庫調蓄、削峰功能強,下游河道洪峰流量大幅減小。河道內正常水位和流量較之前更穩定且有所減少。部分群眾在河道灘地上私自開墾農田、建設臨時或永久性構筑物,既侵占水域面積、破壞河道風貌,也破壞河道生態環境并影響行洪安全。
(2)河道減脫水
水庫建設使下游河道水量減少,河道部分河段出現一定程度的減脫水現象,對河道水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
(3)河道與集鎮的關系定位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小集鎮建設逐漸成為建設的新重點。在新型集鎮區的建設中,對區域內的河道就有了新的要求和定位。從原先的農業灌溉為主、生態景觀為輔,轉變為生態景觀為主、兼顧集鎮公共服務功能。集鎮和河道的定位不在是相對獨立的兩元定位,而演化成為功能互補融為一體的一元定位。所以河道與集鎮的關系要從新的角度深入理解。
(1)適應流域與區域發展新形勢
大型水庫建成后對整個流域的發展格局都有了新的定位。既要適應大型水庫建成后的新形勢和集鎮區規劃建設的新形勢,也要順應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水域保護和綜合功能開發的新形勢。
(2)保護與開發利用相協調
既要保護水域、保障防洪安全,也要保護生態環境,更要對水域空間實施綜合開發利用。打破原有治理理念的束縛,充分發揮河道的社會效益。
(3)整體統籌功能區分
既要根據河段兩岸開發布局確定不同的河段特色功能,也要適當區分灘槽、堤岸以及兩岸園區、居民區的空間布置,減少相互間的不利影響。
(4)緊密對接集鎮區規劃
本類型河道治理要認真解讀集鎮區規劃,根據規劃定位和內容制定河道治理原則,使河道為集鎮區發展提供支撐。
黃澤江是曹娥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在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浦口入曹娥江,河道主流長62km,其中新昌縣境內48km。流域面積621km2,其中新昌縣境內流域面積380km2,占全縣總面積31.33%。主要支流有合溪、雪溪、莒根溪、梅溪。黃澤江上正在建設欽寸水庫,集水面積316km2,總庫容24400萬m3,屬大(2)型水庫。本次規劃范圍是欽寸壩址至石橋頭活動堰(新昌與嵊州交界)河道長約8.4km,區間集水面積約34.36km2。
對規劃背景的分析是從宏觀到微觀,將各層級因素對規劃的影響逐一闡述,見表2。

表2 規劃背景要素表
根據上位規劃以及相關規劃解讀,結合河道兩岸工業園區大明市區塊的未來發展面貌及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明確本規劃流域的總體定位為“創業新區大明市、生態筑夢黃澤江”。著力打造生態環境優美、商貿經濟發達、文化品質高、城鎮景觀豐富的現代化創業園區。
為實現“創業新區大明市、生態筑夢黃澤江”的總體定位,黃澤江干流河段的治理建設將從5個主題出發落實定位要求。
“生態黃澤,十里綠廊”——集防洪與生態保護、休閑旅游、健身運動、水文化保護、農家樂經濟等多功能,成為新昌縣生態后花園,同時吸引嵊州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新昌的十里黃金水岸帶”——借助山水資源,營造黃澤江美麗河流的面貌,彰顯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優越的特點,將黃澤江打造為新昌縣的后花園。
“園區和兩岸居民的慢生活中心”——保持黃澤江優良水質,以強化生態系統功能為根本,為兩岸居民打造高品質的慢生活中心。
“新昌的濕地休閑娛樂中心”——保護和梳理黃澤江灘地生態系統,以健康休閑為主題,沿河道設置景觀帶和慢行系統,新建景觀堰壩營造跌水效果,堰壩上游作為天然浴場,岸邊新建水上運動中心,增加兒童樂園、親水點和嬉水設施,打造一處休閑運動的水景。
“水利風景區的景觀走廊”——結合欽寸水庫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將欽寸水庫下游河段打造成為欽寸水庫生態旅游區的迎賓水道和導引景觀長廊。

圖2 功能定位推導圖
“一繞兩帶三區”的規劃總體布局:
“一繞”——沿河道兩岸建設連續的繞河慢行系統,綠道建設高程為超過常水位0.5m以上。
“兩帶”——河道兩岸建設生態景觀風情帶,既作為河道保護的生態緩沖區,同時成為兩岸居民的景觀風情帶與休閑娛樂區。
“三區”——依據場地周邊特點將河道劃分為“溪峽風光區”、“城鎮生態宜居區”、“親水娛樂區”。

圖3 總體布局圖
結合黃澤江干流多年防洪現狀,現狀絕大部分堤防(護岸)岸線基本上是合理的,對此部分岸線,規劃基本維持現狀岸線不變。對局部河段根據岸線規劃原則和工業園區大明市區塊路網規劃進行適當調整,見圖3。
根據黃澤江干流現狀條件,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黃澤江干流堤防護岸建設將采用兩種形式,分別是路堤結合式堤防、生態型堤防,見圖6、圖7。
在人口相對集中區塊的河道兩岸,土地資源寶貴。此類型河段著重考慮人水和諧的設計思路,堤防型式將采用路堤結合的型式。主要滿足河道防洪基本功能之外,堤頂可建設市政道路,迎水坡可建設為生態防護綠地,為居民生活休閑提供場所。實現堤防建設的綜合社會效益的提升。
在沒有市政道路建設的河段,采取生態型堤防。以防洪功能為主,兼顧河道生態景觀和工業園區綠地建設。
規劃河段常水位較低,河道灘槽內將建設濱水慢行系統、非敏感基礎設施和生態灘地。建設防沖不防淹的自然生態護岸,并注重景觀植物的搭配,營造宜人的濱水景觀。河道護岸結構進行完善還可以增強河流的防洪能力以及景觀建設水平。[2]

圖4 堤線布置圖

圖5 堰壩布置圖

圖6 河道斷面圖一

圖7 河道斷面圖二
3.6.1 灘槽開發強度規劃
黃澤江干流平均寬度140m,灘槽較寬但沒有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規劃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根據干流灘槽不同河段特性,將開發和利用河段分為3個開發強度等級,分別是重點開發段、適度開發段、生態保護段,見圖9。
3.6.2 堰壩規劃
欽寸水庫建成后黃澤江干流上游來水量將減少,為保證黃澤江干流能夠形成穩定水面。根據各堰壩功能、現狀和阻水情況,按照有利于防洪、自身安全美觀、結合景觀游憩功能、與兩岸建設相協調的原則,對河道堰壩進行加固、拆除重建等,并新建一座堰壩,以在河道內建設深水淺灘、淺水高灘,同時形成景觀節點,見圖5。
3.6.3 灘林整治工程
河道整治中應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樣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寬窄交替、深潭淺灘交錯、急流緩流并存、偶有彎道與回流的自然形態,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樣性。[3]黃澤江干流上游分布天然灘林美景,可在充分保護現有灘林基礎上,進行適當優化整修,實現山、水、灘等自然生態環境與兩岸建設風貌的有機結合。通過灘林保護和溪峽景觀打造天然風光景觀,營造多樣化的河道景觀類型。河道灘林保護以“保護、生態”為主題,營造峽谷灘林景觀節點,見圖8。

圖8 灘林整治布局圖

圖9 灘槽開發強度布局圖
3.7.1 引水入園工程
黃澤江干流廣溪活動堰壩和藕岸砩堰壩的功能是為下游引水灌溉和發電,具備引水功能和完整配套渠系。在工業園區建成以后,下游將沒有灌溉和發電需求。因此可充分發揮現有水利設施系統的功能,將其建設為引水入園和園區生態引水設施。規劃對現有渠系進行整治疏通,將其改造為景觀引水水系。
3.7.2 濱水慢行系統
借助黃澤江河道良好的生態灘地資源,在河道內灘地兩岸建設濱水慢行系統,其中綠道全長9.3km,路幅3m,建設2處綜合服務性休憩驛站、5處小型休憩節點。綠道規劃建設高程為超過常水位0.5m以上。利用河道上的堰壩和橋梁聯系左右岸綠道,形成大循環的閉合回路,并設置9處出入口與沿河市政道路銜接,見圖10、圖11。

圖10 濱水慢行系統概念圖
3.7.3 濱水景觀帶
城市河道的景觀建構需要兼顧景觀的變化和城市資源的利用率、可持續。[4]大型水庫下游集鎮區河道的景觀建設也要體現這一原則。濱水景觀帶上可以結合布置城市空間系統綠地、公園、營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在適當的地點進行節點的重點處理,放大成廣場、公園,在重點地段設置城市地標或環境小品。將這些點線面結合,使綠帶向城市擴散、滲透,與其他城市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系統,見圖12。

圖11 濱水慢行系統布局圖

圖12 濱水景觀建設布局圖
3.7.4 橋梁提升改造工程
現代河道景觀當中橋梁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橋梁的外觀形態直接影響河道的整體景觀風貌。根據大明市工業園區規劃方案,黃澤江上將新建三座跨河交通橋梁。現狀大明市大橋的交通功能將有所下降,其外觀不能很好地與建成后的河道景觀融合。因此可對其進行景觀提升改造,發揮其景觀功能提升河道建設品質。
在傳統的河道設計中,往往只是單獨的考慮河道本身的功用,很少涉及到河道的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對河道與周邊的歷史、社會、人文、生態環境的協調置之不顧,常導致河道在周邊環境中的孤立性,與環境不相協調。[5]本項目中依據規劃方案的總體思路,確定規劃工程措施的內容,根據不同工程措施的功能確定其建設的重點,見表3。

表3 規劃工程措施表
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下,原有的粗放式治河思路不能很好地解決不同特點河道的治理需求。不能將河道治理變成“千河一面,百治一法”的程序化治理。所以要對不同特點的河道有針對性地加以區別,分類研究找到適宜的治理方案。大型水庫下游集鎮區河道治理探究正為了避免上述問題而進行的積極嘗試。總結歸納的治理要點為:第一,利用水庫防洪作用,優化下游河道功能;第二,融合河道兩岸區域規劃,精準助力區域發展;第三,生態為先注入文化,發掘河道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