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竇 霄,趙怡康 ,董章凱,郭英華
(1.山東省林木種苗和花卉站,山東 濟南 250014;2.濟南市國有苗圃,山東 濟南250100)
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山東省園林綠化苗木產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要想在國內外同行業競爭中走在前列,還面臨諸多挑戰。十八大提到,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推動綠色產品和生態服務的資產化”,這給種苗產業帶來了新的、巨大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生產經營管理粗放,自動機械化設備應用少,生產成本高,效率低;苗木產品創新能力不強,新品種缺乏;信息體系不完善,組織化程度不高,調控能力不夠,育苗結構不合理,導致苗木相對供求失衡,小苗擠壓普遍,大苗供不應求;少數實現網絡化交易手段,市場拓展面不夠廣。因此,面對目前國內外園林綠化苗木產業發展新形勢,結合《山東省林木種苗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該區域進行實地調研,分析當前情況,探究如何在新形勢下抓住機遇,提高山東省園林綠化苗木產業整體競爭力,順利迎接挑戰,為本產業再上新臺階助力。
根據山東省60種主要林木種苗供需數據,介紹本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
2.2.1 文獻查閱法
通過查閱近幾年《山東林業科技》、《現代農業科技》、《中國花卉報》等刊物上發表的相關綠化苗木產業方面的研究動態和相關信息,分析總結其發展變化。
2.2.2 年報信息調查法
運用每年全省各市上報苗木供需情況數據,以此獲取基礎數據。本次以60種山東省主要林木種苗做為研究對象。
2.2.3 實地調查法
通過實地到部分苗木企業考察,了解實際情況,收集相關統計資料。
2.2.4 比較分析法
通過對不同年份上報的育苗面積、苗木產量、苗木種類、苗木供求等數據分析及大量文獻類比分析,進行多層次對比探討,發現存在問題,找出解決辦法,提出相關策略。
山東省地處我國暖溫帶南部,和植物區系豐富的亞熱帶相毗連,因此,山東的原生樹種受亞熱帶種系影響較大。全省樹木種類豐富,主要樹種有白蠟、懸鈴木、國槐、海棠、柳樹、黑楊、銀杏、五角楓、櫻花、欒樹等。由表1可看出,全省的優勢科是薔薇科、木犀科、松科、豆科、槭樹科、衛矛科、楊柳科、榆科。

表1 山東省主要園林綠化苗木調查統計表
近年來全省苗圃面積在不斷擴大,新建苗圃逐年增多,截止2017年底,山東省實際育苗面積達到20.7萬hm2,全省苗圃處數共4萬余處,平均育苗面積在4.7~5.3hm2之間。全省大規模苗圃少,多為小規模生產單位,并且多為傳統的人工化/半自動化操作管理。苗圃面積小,不利于引進現代先進的生產設備,先進的管理理念也無施展的空間,限制了苗圃功能擴展。如:節水灌溉、水-肥-藥一體化、苗木修剪整形、起苗、裝載等機械設備受種植空間的限制,無法推廣應用[2]。由圖1可見,全省育苗面積在不斷擴大、處數不斷增多,但全省苗圃的平均面積在5hm2左右。

圖1 全省年平均育苗面積(hm2/處)
2007年-2010年,由于房地產開發熱,一度引起大、中規格苗木脫銷。導致2013年—2014年苗木行業信息誤判,以為工程苗短缺、價格上漲,新的苗圃企業增多,新育苗數量大幅增長,導致流入市場的小苗多,大苗少,進一步加劇了育苗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增加了綠化使用的困難。經過近幾年清庫存、增銷路、引導產業融合等有利措施,1年生、2年生苗木有逐漸減少的趨勢,3年生及以上苗木逐漸增多趨勢,規格結構不合理的情況明顯改善。根據苗木市場行情來看,平原綠化、綠色通道工程及城鎮綠化、美化等都使用胸徑6cm以上或3-5年生以上的大規格苗木,全省大規格的綠化苗木仍有較大缺口,如胸徑大于10cm的白榆、絨毛白蠟、國槐供不應求。由以下圖2和圖3來看,育苗面積增大,總產苗量減少,1年生、2年生苗木逐漸減少趨勢,3年及以上生苗木逐漸增多趨勢。

圖2 年苗木產量(Q)和育苗面積(S)變化趨勢圖

圖3 苗木產量變化趨勢
從事苗木產銷者,除了大型苗企,與市場的聯系緊密,能迅速對未來苗木產銷趨勢做出反應,大部分苗農對未來市場需求發展趨勢缺乏預判,缺乏對樹種品種種植的長期規劃及順勢調整能力,導致全省培育的苗木種類差異小,品種單一,進入市場后產品競爭力小,苗木的積壓浪費。以2017年苗木樹種為例,由下表2可見,育苗樹種不合理,育苗面積排在前6為的是白蠟、懸鈴木、國槐、海棠、柳樹、黑楊,分別占育苗總面積的17%、8%、7%、6%、5%和5%,6個樹種的生產規模占到了全省育苗面積的50%;苗木產量排在前6位的是白蠟、海棠、側柏、黑楊、國槐,分別占苗木總產量的9%、6%、6%、5%、5%,6個樹種苗木產量占到了總產量的35%。柳樹、白蠟、海棠、法桐等城鎮綠化樹種供過于求,大量積壓,銷售價格下跌。部分經濟林樹種(櫻桃、蘋果矮化砧木、榛子等)、七葉樹、毛白楊系列(Lx、中林 G-16)等供不應求,市場競爭大。

表2 2017年全省6個主要樹種產苗量(Q)、育苗面積(S)占比單位:公頃、萬株、%
容器育苗不受季節限制、節省耕地、能夠實現跨區域繁殖,移栽時能快速適應造林地,對根系損傷小,苗木成活率高,對于不耐移栽的作物或樹木尤為適用,提高了園林綠化苗木的質量、實現了差異化種植、標準化種植[3]。容器苗技術已日趨健全,但生產上應用仍不夠廣泛,從圖4可見,山東省近5年容器苗使用率多在10%以下,還處于嘗試階段。發展容器和基質生產基地,目前大部分企業已接受容器栽培的理念,但在實際生產初期,因為前期先進設備及生產原材料投入的成本較高,加之大多數苗圃未實現標準化生產,很多企業都按照自己的情況人工干預、更改了生產中的環節,如容器育苗使用的基質,用化肥或添加部分化肥代替,貌似成本減低了,但是長期來看難以降低利潤,生產出的苗木也無法達到標準化要求。

圖4 容器苗和良種苗占總育苗量的百分比
首先,由于苗木網上交易仍占少數,整合的銷售平臺大數據不能全面準確反映苗木銷售去向,預測指導苗木市場需求不夠精確。其次,目前全省專業化種苗信息網絡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沒有建立權威的苗木產品供求信息平臺,種苗信息數據庫也未全面向社會公開,導致苗農不能實時、準確地獲得需要的種苗生產和供應信息,種植決策往往憑經驗決定或趕潮流,勢必造成產苗量和用苗量不平衡。表3顯示,可供下年度用苗量遠遠大于下年度的實際用苗量,說明供需不平衡,信息化指導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

表3 2003-2007年可供下年度用苗量與實際用苗量關系單位:萬株
由圖5可見,我省園林綠化苗木行業資金,國家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不足20%,80%屬于企業自籌。由圖5可見,我省園林綠化苗木行業資金,國家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不足20%,80%屬于企業自籌。

圖5 國家投資與其他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
目前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中,受過系統林業教育、懂計算機、懂外語的專業人才少,一些50-60年代的林業專家退休后,即將面臨著人才斷層,新鮮血液補充不足。由圖6可見,山東省苗木行業從業者,大專以上學歷僅占20%左右,高學歷人員少。

圖6 山東省苗圃人員組成比例示意圖
上文列舉了國內外園林綠化苗木產業現狀及趨勢,調查分析了山東省主要綠化苗木樹種供需情況,闡述了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找出了該省園林綠化苗木產業存在的問題,現綜合分析以上內容指出其產業發展的應對策略:
近年來,苗木結構不合理、苗木過剩、信息化程度低等多種問題仍持續存在,雖經調控有所改善,但在當前信息化不發達的時期,尋找持續、長久解決過剩苗木的渠道是去庫存、調結構的根本解決之道。目前急需與苗木相關的第二、三產業發生交融,挖掘發展潛力,尋找促進本行業發展動力。如各地種苗協會充分發揮帶頭作用,與機械、信息自動化、醫藥、設計等相關產業協會專業人士交流,本著“去庫存、提效益、互共贏”的原則,吸引專業人士參與到本行業中來,拓展種苗行業渠道,共同謀劃快速、有效發展之道。
和諧、豐富、多樣的綠化觀念的轉變是改變現階段苗木結構不合理前提,喬木、花灌木、草本、禾苗類、水生植物、盆栽類要比例協調、均衡發展,品種結構豐富發展,才能增加競爭力,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同時鼓勵各市(區)、縣苗木企業根據當地地域特色條件,推行規模化單一優良新品種、名特優品種的苗木生產,形成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實現一苗企對應一樹種,打造區域品牌,獲取市場定價權和用戶選擇權。
大面積苗圃容易實現規模化生產,便于苗木機械化、標準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苗圃的多功能利于實現多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總之,苗圃向規模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可帶來多元化收入,降低苗企風險,使苗農敢于向單品種專業化方向發展,集中力量研發一類或一種苗木,利于將苗木產業做精做細,增加苗木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競爭力。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鼓勵多苗圃合并、收購、聯營發展,進行苗圃兼并,或苗圃林場合營等多種形式擴大苗圃規模。如面積在20hm2以上的苗圃功能不僅限于單一的苗木培育,還增加了產品研發、示范推廣、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面積在200hm2以上的大型苗圃,可通過長遠規劃、設計、改造,將場地進行分區,如育苗區、精品苗木展示區、苗木包裝加工區、苗木銷售區、苗木功能產品體驗區、苗木科技生產教育體驗區、休閑旅游區等,將生產、經營、科研、展示、休閑、教育、體驗及其它功能融入到集中區域,形成全方位、高層次的綠化苗木產業平臺,吸引其他相關產業與本行業合作,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利益。
苗木品種新穎、品質優良是企業發展的基本保障,關系到企業命運,苗企才是實現品種創新的動力軍,鼓勵苗木龍頭企業著眼長遠發展,引進招募高學歷專業及相關專業人才,創建新品種科技研發中心,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相關管理部門做為橋梁-紐帶,協助搭建苗企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的平臺,幫助研制企業主營產品的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林業相關部門負責審核苗木新品種,政府部門完善相關新品種保障法律法規,保障新品種研發者合法權益,提高企業研發積極性,讓苗木市場充滿活力。
精準的種苗信息化管理是實現苗木供需平衡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完善省、市、縣種苗信息平臺建設,實現省、市、縣種苗信息資源共享,適時更新發布種苗政策信息、國內外種苗供求信息、林木良種信息、林木種苗科技成果信息,加強林木種苗生產和市場經營的信息引導,盡量克服當前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傳遞慢,信息失真或調控機制失效等問題,使苗木生產單位更好地適應市場,快速掌握林木種苗市場供需動態,實現林木種苗市場供需的動態預警和宏觀指導[4],避免盲目生產;另一方面,要想獲得精準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種苗供需信息,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管理,網絡化營銷是必備條件,所以生產、管理、銷售的先進化改革需盡快同步進行,以實現種苗信息精細化指導。如供苗方可根據需苗方要求的標準樹高、冠幅、冠型等條件出售苗木,節約成本,增加成交率,避免苗木產銷脫節,利于供需平衡。
容器苗的批量生產能推動機械化、智能化進程,便于管理,減少人力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加快苗木生產及苗木行業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進程。生產管理標準化便于苗圃管理,便于園林綠化工程用樹規格選擇搭配,給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引導從業者加深對容器育苗優勢的認識程度,打破認識誤區,鼓勵結合自身特點改進技術,加大容器苗的發展。鼓勵苗企參照常用園林綠化苗木規格,制定部分標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鼓勵應用先進苗木生產設施技術,如人工氣候環境培育苗木,通過現代溫室控制光照、溫度、濕度、土壤肥料等,逐步實現苗圃智能化。
苗木行業投入高、風險大,給苗木上保險的民營企業主要以經濟林和生態林為主,綠化觀賞苗木相對較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保費高。政府部門、苗木行業和保險業需共同探討有益的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提高苗農的積極性。另外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在科技創新、新品種研發等方面的財政投資,保障科技研發者的權益,苗木行業轉型升級有序進行。
我們應當認清當前林木種苗產業發展形勢,深入剖析當前現狀,挖掘根源,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動員大會為契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就是要從傳統發展模式中解放出來,從守舊守成中解放出來,從機械的政策依賴中解放出來[5],從窄視野、小格局發展中解放出來,不斷強化集約發展意識、質量效應意識、改革創新敢為人先意識、政策創新意識、以及現代發展意識。進行一場全局化、深入改革。
首先從苗木質量抓起,踏實做好基礎工作,集中力量研發新品種、多功能品種,在種植、營銷理念上、管理技術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的借鑒國內外科學的、先進的技術經驗做法,做到不盲從、不守舊、做到客觀評判目前形勢,敢于拋棄、敢于創新,形成山東特色的新種苗行業新格局,生產出當地特色的、豐富多樣的新品種、優質苗木,讓我省苗木不僅滿足自家需要,還要走出省外,走向國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