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上小學啦》主題教育教學活動為例,結合案例背景分析教學過程,幼兒在音樂區域活動中欣賞歌曲、感受節奏、自主游戲,獲得學習與發展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主題教育 《上小學啦》 案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A-0100-02
一、案例背景
在《上小學啦》主題教育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集體學唱《上學歌》,由此生成打擊樂演奏活動,并延伸到音樂區域游戲中。
二、案例描述及簡析
1.在集體活動中,孩子們嘗試傾聽音樂,把聽到的內容通過繪畫表現出來,教師通過邊示范演唱,邊繪畫圖譜的方式將歌詞、樂句結構形象地呈現出來,孩子們看著圖譜順利地學會了演唱。活動后,幼兒自主繪畫,一部分孩子邊唱歌邊畫圖譜(如圖1、圖2)。
【簡析】孩子的繪畫記錄了歌詞內容,繪圖元素的排列方式像一幅畫,記錄歌詞的內容基本完整,繪圖元素的排列方式呈現歌曲兩段結構,每段五個樂句。
2.孩子們在生活中常常自發哼唱這首歌曲。教師觀察到孩子喜歡并熟悉這首歌曲,引發進行打擊樂演奏的想法,并通過集體教學的方式推進。在活動中,幼兒自選樂器:鑼鈸、沙錘,依節奏邊唱歌,邊打擊樂器演奏(如圖3)。
【簡析】用X標示需要打擊的部分,用不同的顏色區分樂句,清晰、簡明地呈現出歌曲的結構。
3.在集體活動中,教師將使用的節奏譜投放到音樂區域中(如圖4),柜子里擺放少量幼兒常用樂器及多種可自制樂器的材料(如圖5)。幼兒將想要使用的樂器圖夾到相應的節奏譜樂句前,自己獨立演奏,或與同伴一起邊敲擊樂器邊唱歌。多種材料的投放,引發幼兒多種感官探索生活中物品的聲音,通過直接敲擊發出聲音或運用各種材料自制樂器(如圖6),用于打擊活動。有的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樂器當小樂手,有的幼兒模仿教師當小指揮(如圖7)。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與角色,樂隊自然組建。演奏的曲目是學過的歌曲,幼兒會自己更換不同的歌曲圖譜來演奏。圖譜成了樂隊演奏用的樂譜,樂手們在小指揮的口令指引下開始邊唱邊合奏的情境游戲。
【簡析】幼兒有充分的自主權,選擇自己想使用的樂器,可打擊整首或部分樂句的節奏,可自己打擊或與同伴合作打擊。現成樂器的投放能引發幼兒使用樂器打擊的興趣,并滿足幼兒即時使用的需要。
情境1:在音樂區中,幼兒一邊有節奏地敲擊樂器發出聲音,一邊按相同的節奏朗讀同伴的姓名,反復多次。(如圖8)
情境2:琪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反復抬頭看向音樂區中的圖譜,并在畫本上畫出圖譜。(圖9)
【簡析】樂器發出聲音的節奏,與朗讀同伴姓名的節奏匹配。幼兒伴隨笑聲自發重復地做,感覺有趣,也是進行前書寫行為的自然萌發。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緊扣幼兒兩個藝術領域的子領域“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的核心經驗進行學習與發展,為幼兒架構相關積極經驗,提供集體共同學習、區域個別化學習、生活滲透學習的支持,融合健康、社會、語言、科學等領域的整合發展。
(一)調動幼兒先備經驗,欣賞歌曲、學會演唱
如案例1中描述,欣賞歌曲環節運用到了大班幼兒的繪畫技能,及對事物認知的具體經驗。幼兒專注傾聽,創造性地通過繪畫表現聽到的歌詞內容,建構“聽與畫”的學習模式。教師拓展該模式為“唱與畫”,借助圖譜支持幼兒直觀理解歌曲內容,直觀感知樂句結構等抽象元素。幼兒繪畫的圖譜在學唱歌曲后出現:圖案內容更完整、排列方式結構化、工整對稱的特點,呈現幼兒對歌詞記憶、感知歌詞結構等方面的經驗提升。
(二)調動幼兒歌唱經驗,感受節奏、配器演奏
如案例2中描述,每一個“X”標示與歌詞結構相一致,即幼兒唱一個字對應打擊節奏。幼兒在熟練演唱歌曲的基礎上,配合打擊節奏自然順暢。因此,活動的難點是理解并演奏兩處延長音及一處休止符。通過觀察圖譜直觀感知,傾聽教師講解示范,切片練習的方式,幼兒成功突破教學難點。幼兒通過該活動在會唱歌曲的基礎上,深入感知歌曲的節奏、音值長短等音樂元素。這些經驗是幼兒相關音樂素養的積淀過程,成為幼兒日后開展音樂活動在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有益支撐。
(三)調動幼兒演奏經驗,自主游戲、合作演奏
1.自主演奏或合奏,豐富藝術體驗,促進社會性發展
幼兒經歷了演唱歌曲、打擊節奏的集體活動,具備獨立演唱、配合打擊樂器來演唱的經驗,成為自主選擇樂器的“小樂手”。他們自主選擇想要演奏的樂句,決定是否參與合奏,并在音樂區域中獲得個體或結伴演奏游戲的體驗。在充分體現幼兒活動自主性的同時,幼兒的合作品質獲得同步提升,協商能力、交往技能等得到積極鍛煉。在解決“一起用哪套圖譜(演奏什么)”“誰來當指揮(分角色)”“大家都想當指揮怎么辦(分配角色的方法)”“演奏出錯了怎么辦(糾錯與互助)”等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
2.自主配器或自制樂器演奏,探索材料特點,引發科學探究
創設的音樂區及投放其中的材料,滿足幼兒自由探索操作、自主演奏的需要。各種樂器或材料其不同的材質、形狀、聲音等各具特點,帶動幼兒探究的興趣。幼兒玩樂器的過程,在看、摸、敲、聽等感官體驗中,滿足自身對材料的好奇,發展探究的能力。幼兒還將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整合,自制樂器用于演奏,如案例3描述兩個小男孩把向日葵的種子,分裝進小瓶子里制作演奏用的沙錘。
3.自主活動延伸,體驗共同游戲的趣味,滿足個體自主意愿
案例3“情境1”中幼兒讓樂器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并合著節奏朗誦小伙伴的姓名,感受按節奏朗讀游戲的趣味。簡易的操作性、與同伴關聯產生的趣味性,讓這幾個孩子反復地玩、高興地玩。給幼兒帶來情感上的愉悅感,滿足與同伴共同游戲的社群交往需求。“情境2”中,琪琪在畫本“抄”圖譜的行為,正是幼兒前書寫行為自然萌發的表現。分行、分顏色、不同線條的臨摹,鍛煉了幼兒的觀察力。“抄寫”時手眼的協調性,正確握筆書寫姿勢的養成,都是幼兒進入小學后需要正式書寫學習與發展的支撐性練習,這些行為的產生源于幼兒個體的自主意愿。
經驗交響“三重奏”——以歌曲《上學歌》為題材,從集體演唱、打擊樂演奏,到自主游戲的延伸,幼兒積累每一次活動經驗,在新的活動中得到運用與提升。經驗的延續對幼兒個體持續參與活動、自主游戲,并獲得藝術領域及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簡介:莫潔華(1979— ),女,廣西梧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應用心理學本科學歷,曾獲“第十一屆宋慶齡幼兒教育獎”,獲“第二屆梧州好老師”“梧州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梧州市教育改革年先進個人”等稱號,廣西基礎教育名師深藍工程學員,主要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