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摘要: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志,更關系到社會的進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笆舜蟆眻蟾嬷刑岢龃罅ν七M生態文明建設,其中,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環保意識必將成為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而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培養公民環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開展環境教育;其中對青少年群體進行環境教育又是最有成效和長遠意義的,這就使學校環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環境觀,意義非常重大。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地理教學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環保意識必將成為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而提高公民意識,培養公民環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開展環境教育,其中對青少年群體進行環境教育又是最有成效和長遠意義的,這就使學校環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地理學科作為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向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地理教學為環境教育搭建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1)保護環境,教育為本。地理教學使學生認識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觀,使學生積極參與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地理課以人類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地理環境為出發點,以當代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為主線,以人地和諧理論為依據來編寫內容。因此,包含著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環境、人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為環境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性素材。
(2)地理教學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呼聲和愿望。在教學中要不斷闡述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人類社會經歷了崇拜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四個階段,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時,便會出現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目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為了使我們的后代有充足的能源、食品、潔凈的水、住房以及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地理學科從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闡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在環境中的作用,養成尊重自然,珍愛地球,善待環境的良好風尚。
(3)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實施環境教育的良好平臺。通過各種社會實踐和野外考察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從而增強感性認識,理解各種環境問題,培養其環境憂患意識。通過對各種地理信息的處理,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對策、措施,從而端正環保態度,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二、地理教學為環境教育開辟新途徑
(1)良好的環境教育理念是實施環境教育的根本。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材,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素材,利用課堂教學,傳授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樹立學生正確的保護環境的觀念。其中,教師一定要從學生周圍的地理現象和事物著手,接近學生的生活,這樣環境教育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大氣時,針對當前的霧霾情況,使學生明確其產生的原因,如:空氣不流動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氣的不流動,使空氣中的微小顆粒聚集,漂浮在空氣中;地面灰塵大空氣濕度低,地面的人和車流使灰塵攪動起來;汽車尾氣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來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排放的汽車尾氣是霧霾的一個因素。霧霾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環境污染現象,因此教師可利用這一現象,結合真實的環境污染狀況,引導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如自覺踐行低碳生活方式,樹立節能減排意識,轉變個人生活方式,做到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
(2)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地理學科實踐性很強,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走出課堂,將課本中的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行動。所以地理教學要多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自感受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產生正確的保護環境觀念和文明的行為。例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使學生親自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也可帶領學生參觀被破壞的自然區域,觀看樹木被砍伐、亂堆放垃圾的情況,讓學生在自己的內心有一個鮮明的對比。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觀看真實的案例,如“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件”,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更多的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圖片和視頻,讓他們體會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讓學生去思考。通過這些活動,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教育的效果會更加理想。
(3)以社會生活環境作為教育的起點。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生態環境知識進行感悟。如生活中產生了很多垃圾,這些垃圾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要告訴學生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一般將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這些生活垃圾品種不同,它們的成分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可以直接回收利用,有的可做堆肥,有的必須加以焚燒。根據各類垃圾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處理,既能節約資源,有能防止污染。并且讓學生告訴家人,不亂扔垃圾,垃圾一定要進行分類投放。
總之,環境教育是一項全民性終身性的教育,但對青少年群體,這種教育卻更有重要的意義:在青少年中開展環境教育,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和認可,教育效果明顯;并且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現在的學習者也就是未來的建設者。讓他們從現在就認識和理解,并重視環境保護,那么未來我們的家園天會更藍,水會更清,山會更綠,空氣會永遠清新,人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