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萍萍
(江蘇省阜寧縣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224400)
小兒發熱,尤其是嬰幼兒,一旦出現發熱癥狀,醫生多在檢查后囑咐患兒服藥或予以打針、輸液治療。筆者在臨床中采用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小兒發熱,療效顯著。
小兒發熱多為外感發熱,分為外感風寒和外感風熱,也可因小兒素體虛弱或飲食不當等內傷發熱所致。小兒五臟六腑嬌嫩,四肢、筋骨、精氣血津液等功能不夠完善和充盛,表現為肌膚柔嫩、腠理疏松、氣血未充、筋骨未堅等。小兒邪氣易實,正氣易傷,衛外能力差,容易感染病邪,如感冒發熱多為外感時邪所致,加之秋有燥邪,夏有暑濕之邪,或時令氣候不正,可能產生邪毒疫氣,小兒易患感冒傷風等疾病,引起發熱癥狀。
小兒外感發熱時,治療以疏風解表為主,結合病證和時令氣候,佐以辛溫、辛涼、解表、芳香化濁等方法。內傷發熱則注意調整臟腑,扶正祛邪。注意事項:室內溫度要適宜,空氣要流通;手法輕而不浮,用力均勻;操作者保持雙手清潔衛生,指甲修剪適當。
2.1 外感風寒證 癥見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干咳,痰少,咽部不適,舌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淡或紫滯。治以辛溫解表,疏風散寒。推拿處方:開天門50次,推坎宮50次,運太陽50次,推三關100次,掐揉二扇門100次,拿風池50次,拿肩井20次。每日1次,輕者1~3次,重者4~6次。
2.2 外感風熱證 癥見高熱汗出,微惡風,鼻塞,流濁涕,咽喉紅腫疼痛,舌邊尖紅,苔白少津,脈浮數,指紋紅。治以辛涼解表。推拿處方:清天河水200次,揉小天心50次,清板門200次,運八卦100次,清肺200次,推六腑300次,推揉小橫紋50次。若有痰,加揉膻中50次,肺俞100次,乳根50次,天突50次。輕者每日1次,連續3次;重者每日1次,連續3~5次。
2.3 食積發熱證 在食積病證基礎上兼發熱癥狀。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推拿處方1:補脾經300次,揉小天心100次,揉腎頂200次,摩腹、揉臍5~10 min,按揉足三里50次。若為積滯傷脾型,則加清大腸300次,清心經200次;若為脾虛積滯型,加捏脊7次。推拿處方2:補脾土200次,揉板門50次,掐四縫20次,按揉中脘50次,摩腹5 min,揉臍50次,按揉足三里50次。若為氣血兩虧者,加推腹陰陽50次,按揉脾俞、血海各1 min,推三關300次。每日1次,連續5~7 d。注意事項:對食積發熱患兒須詳細辨證施治,視病情靈活運用推拿手法。
患兒,女,16個月。發熱正值夏末,患兒家長未予以重視,次日半夜患兒突發高熱,物理降溫無效,手足時驚時搐,無意識,兩眼上翻,其父母見狀恐慌,將患兒送到筆者住處,請求予以救治。余視患兒為驚厥之象,無汗,高熱,立即治療。治以疏風清熱,息風鎮驚。推拿處方:清天河水300次,分手陰陽50次,補腎陰200次,拿風池10次,提捏大椎100次,掐揉小天心300次,清肺300次,平肝300次,清心300次,倒捏脊6遍,揉勞宮200次,揉神門300次,揉一窩風300次。隨即明顯見效。
小兒肌膚疏薄,脾胃不足,抗病能力弱,一旦調護失宜,則易感觸病邪。小兒臟腑嬌嫩,內臟精氣未充,感邪之后最易傳變,然而小兒體稟純陽,生機蓬勃,又少七情之害,臟氣清靈,反應靈敏,故小兒疾病比較單一,只要辨證正確,治療及時,護理得當,疾病也易康復。
兒科推拿是一種無創傷非介入性的自然療法。明清時期,中醫推拿在兒科疾病的治療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明·徐用宣所著《袖珍小兒方論》載有“秘傳看驚、掐筋口授心法”等內容,惜已佚失?,F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為楊繼洲所著《針灸大成》中的《小兒按摩經》,書中介紹了小兒推拿待定穴40余穴,治療手法15種,并提到了手法補瀉等問題。其后,龔云林的《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周于蕃的《小兒推拿秘訣》等著作問世,推拿之名亦由此而起。其中,《小兒推拿秘訣》創立了小兒推拿八法。此外,還有《小兒推拿廣意》《幼科鐵鏡》《幼科推拿秘書》《保赤推拿法》等推拿專著,使小兒推拿理論體系日臻完備,夯實了推拿治療小兒疾病的學術理論基礎。
在國家大力發揚中醫文化、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今天,小兒推拿引起了海內外醫學界人士的關注,各流派相互交流學習,去粗存精。醫務工作者及學者首先要傳承好前人的醫學理論,對小兒的發病機制要搞懂、搞深、搞透,掌握“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念,以及虛證和實證的轉化關系,正虛邪實、虛實錯雜等病因病機,對小兒病情的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筆者認為對嬰幼兒發熱首先要有正確的診斷,然后選擇相應的腧穴及合適的手法治療,才能有效減輕患兒病痛,使其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