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指導老師:周華龍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南京市中醫院,江蘇 南京210001)
周華龍主任從事中醫推拿、針灸、骨傷臨床醫療及教學4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了臨證觀、手法觀、教學觀和醫學觀等觀點。其在骨傷科領域形成了獨特的臨證觀:明確診斷,對癥治療,有效醫囑;獨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獨到的臨證觀點;筋骨臨證論治結合、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結合、解剖和功能結合、局部與整體結合等。筆者作為“周華龍名醫工作室”負責人,現將其骨傷科臨床經驗整理如下。
1.1 視診法 患兒,2歲,男。家屬代訴“右側肘關節疼痛2h”。患兒晨起時家長牽拉患兒上肢時用力不當,后患兒右側肘關節處疼痛,活動受限,遂來就診。刻下癥:患兒哭鬧,痛苦面容,以左手護其右側肘關節處。周華龍主任以玩具誘其右手,患兒右側上肢不能上舉,診斷患兒為“右側肘關節半脫位”,后予以X 光片檢查確診。確診后以手法迅速將其復位,后患兒停止哭鬧,右側上肢能夠上舉,并活動自如。
1.2 觸診法 觸診是臨床診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骨傷科領域。周華龍主任在40余年臨床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三部觸診法”,并運用于臨床診治,取得較好的效果。
(1)指觸法 醫者用手指在患者病變部位進行觸診,多在指、趾或小關節、脊柱及關節連接處,以及兒童患者。指觸法要求以相對集中、柔和的手指指端力量進行檢查。
患兒,女,3歲。因“左手拇指根部疼痛伴活動不利3個月”就診。后周華龍主任在其患處進行指觸法檢查,診斷為“右側拇指腱鞘炎”。予以中藥外洗治療,10次后臨床痊愈。
(2)掌觸法 醫者用單手掌或雙手掌在患者病變部位以手掌心或掌根進行檢查。多用于軀干或四肢。
患者,男,62歲。因“左下肢摔傷后疼痛1d”就診。患者1d前摔傷后左下肢疼痛,急診擔架抬入診室。刻下癥:左下肢遠端瘀紫、腫脹,左足不能著地。后周華龍主任以雙手掌觸法進行檢查,擬診為“左下肢脛骨遠端骨折”。遂拍X 光片檢查,報告提示:左脛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
(3)復合觸診法 根據病證、病位辨證施診。如單手指、掌結合,雙手指、掌結合。可用于全身各關節部位。
患者,女,15歲。因“右足外側扭傷后疼痛2d”就診。患者2d前因活動不當,致右足外側腫痛,活動受限,遂來就診。查體:患者右足外側腫脹、青紫。周華龍主任以復合觸診法在其右足患處進行檢查,擬診為“右足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X光片檢查結果提示與擬診符合。
1.3 多方位叩診法 叩診法是骨傷科臨床較常用的診斷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某些器質性病變中有顯著的效果。周華龍主任創立“多方位叩法”(單指叩法、多指叩法、掌叩法、拳叩法)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有獨到之處。
患者,女,56歲。因“腰背部疼痛2個月”求診。患者因勞累后出現腰背部疼痛2個月,就診時患者腰背部疼痛不能夜寐,行走及活動受限較為顯著,且患者納差、消瘦明顯(否認糖尿病史,血糖檢查正常),并有晝輕夜重現象。周華龍主任在患者脊柱部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節段進行多方位叩法進行檢查,擬診為“多發性脊柱根性病變”,并建議患者轉至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后患者經檢查診斷為“多發性脊髓腫瘤”,于1個月后去世。
2.1 筋骨臨證論治結合 在骨傷臨證中,尤以骨質病變和破壞時,周華龍主任要求在重視骨質的同時,不能忽視骨質周圍相關肌肉、韌帶、肌腱和筋膜等在病變過程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僅強調骨結構變化,更重視軟組織病變造成的骨、關節等整體動態功能改變;不僅重視關節運動和體內位移效應作用,更重視軟組織本身的病理性機制和功能。
2.2 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結合 周華龍主任在臨證中,對于時間掌握恰到好處,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因此在明確診斷后,應力求做到“及時、對癥處理”的骨傷治療原則。在急性損傷治療中,以標本兼顧,并以治標為重,要求及早進行。此時(多在72h內)瘀血尚未凝結,整復創傷較小,易于恢復。特別是在骨質損傷初期數小時內,移位骨折仍存在自然修復機制和回復力,患者往往痛苦小,恢復快。而在慢性勞損治療中,應以標本兼治原則為指導,求本為主。治療不僅考慮患處的修復,更要以患處整體的骨質及軟組織整體功能為全局,循序漸進。不可一味地只求骨折固定和愈合,而忽視病變軟組織的再次或重復損傷、出血及炎癥加劇改變。
2.3 解剖和功能結合 臨床骨傷科病變多以骨質破壞和軟組織損傷為主。周華龍主任在臨證治療時,多采用效果好,操作相對簡單容易,痛苦小,愈合恢復較快,后遺癥及并發癥相對少,無醫源性損傷和病變的方法。因此,在解剖與功能的關系處理上,盡可能達到對線、對位良好的解剖復位,或較理想的近解剖復位。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不一味地追求解剖復位,能夠達到功能復位則更可取。成人、兒童及老年患者,加以區分其功能要求不同,亦不拘于常數,一切從臨證實際出發。
2.4 局部和整體的結合 方藥分“三期”治療。①損傷期。此時因機體損傷,氣血、筋骨、經絡、臟腑受損多以出血導致的“瘀”為主。氣血溢于脈外,而致瘀滯腫脹、疼痛大作,在治療上應以“止”為主,一為止血,二為止痛。止血有行氣止血、補氣止血等辨證而用;止痛則可減輕患者痛苦。②生長(修復)期。此期損傷修復、破壞生長趨于恢復,但同時瘀滯消而未盡,骨質、關節制動受限,因此治宜“活”,一為活血,二為活動關節。以被動活動治療為主,多以通絡法為主。③預后期。此期肢體功能未完全恢復。因此,以“理”法為治則,一為理筋整復,二為調理臟腑、護脾胃、補肝腎為主。
2.5 內外結合 不僅重視骨傷的外在臨床表現,更注重臟腑功能,強調“以內養外,內外結合”的原則。①護脾胃。骨傷患者因長時間休養,運動減少或制動,脾胃虛弱,進而影響水谷精微消化吸收,濡養筋脈。養護脾胃則宜于補養氣血,助筋脈,氣血恢復。②補肝腎。可加速筋骨的續接,幫助傷肢康復,亦可起到理筋整復、恢復運動功能之功。
中醫骨科臨床診治仁者見仁,各具特色,而診斷是治療的首要前提。臨證時,在明確疾病診斷后辨證施治,盡可能采用創傷小、療效好的中醫藥治法。在治療時,因時、因效制宜為中醫骨科治療的臨證原則,并加強辨證為綱,方可取得較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