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宏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杜志宏中醫診所,山西 呂梁032100)
“方藥”的方陣構成君、臣、佐、使面面俱到,各種藥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1],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四逆散、平胃散等。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原則,藥、穴結合統一,協調陰陽,糾正氣血的偏盛或偏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運用中醫辨證思維進行單穴位、多穴位給藥。
藥貼及溶媒選用山西省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消腫止痛貼和消腫止痛貼藥液。方藥選用江蘇天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
用法:揭開藥貼,注射器抽吸消腫止痛貼藥液,噴灑至藥貼上,藥貼邊緣留2mm 以上的干燥范圍,按君臣佐使原則,確定方藥劑量后用消腫止痛貼藥液調勻,依次貼敷穴位,然后適當固定,每日貼敷1次,每次8h,如有不適,及時揭除。
(1)患兒,男,3歲8個月,2017年6月13日初診。1周前發現便干不暢,未予重視,3d前受涼,清涕微咳,自服感冒藥好轉。刻下癥:咳嗽下午較重,黃濁涕,偶爾鼻塞,唇干舌紅,手心熱,便干,聽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啰音。辨證為肺熱咳喘。方藥:蜜麻黃、苦杏仁、黃芩片、甘草片,比例為2∶3∶5∶2,貼膻中、身柱兩穴,每日1次。連用3d,咳嗽消失,唇不干,大便暢。
按語:本案患兒黃濁涕,唇干,手心熱,便干,舌紅苔黃,下午咳嗽為重,均為肺熱之癥,病機為肺失宣肅。麻黃開肺利痰;苦杏仁宣肺止咳;黃芩清肺止咳,朱丹溪謂“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2];甘草緩急止咳;四藥合用宣肺清肺止咳。膻中為心包之募,氣之所會,可降氣調逆,豁疾利竅;身柱為“身之支柱也”,內應肺系,可疏風泄熱,解表散寒,祛邪扶正。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針灸及穴位貼敷等療法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防御能力,改善肺功能,緩解支氣管痙攣和黏膜水腫,調節炎癥介質分泌,減輕炎癥反應[3]。
(2)患者,男,21歲,2018年6月2日初診。訴昨晚與同學吃燒烤,喝啤酒,今日早上開始腹瀉,已腹瀉4次,水樣便,口干,少尿,舌紅苔黃,自服諾氟沙星未見效。辨證為腸熱泄瀉(急性腸炎)。方藥:蒼術、川黃連片、車前子、防風,比例為5∶5∶5∶3,選神闕、上巨虛、曲池貼敷。貼敷1d后,大便1次,水樣便大減,再予上方貼敷,后病愈。
按語:方中蒼術味辛苦,性溫,可燥濕健脾,祛風[4];川黃連苦寒,清濕熱之邪,厚腸胃,兼清心,祛暑邪;車前子甘寒,利小便實大便;防風燥濕,止瀉,祛風;四藥共奏清熱利濕止瀉之功。神闕是五臟六腑之本,屬任脈,元氣歸藏之根,與人體內臟密切相關[5],神闕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6]。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調和腸胃,主治急性泄瀉。曲池清熱散風。藥穴相配則腸熱清,腹瀉止。
(3)患者,女,30歲,2018年5月14日初診。訴經常腰困,在山西某醫院做CT 檢查提示“腰椎未見異常”。勞累后,腰困更甚,經常腰酸背痛,早晨醒來更甚,脈見遲弱,舌淡少苔。辨證:腎虛腰困。選穴雙腎俞、關元;方藥:杜仲、續斷片、山萸肉、鹿角霜,比例為5∶3∶3∶5,每日貼敷1次。連用3周,腰困好轉,繼以金匱腎氣丸口服鞏固。
按語:腰為腎之府,腰困屬腎虛所致。杜仲固腎壯腰,續斷補腎活血,山萸肉補肝腎,鹿角霜乃血肉有情之物,補腎消腫。四藥合用,補腎壯陽,固腎通絡。腎俞可以疏通局部經氣,調和氣血;關元培元固腎,補益下焦。藥穴相合,腎虛得補,腰困可解。
(4)患者,男,56歲,2017年4月16日初診。訴右肩疼痛半年,上舉外展不能,入夜疼痛加重,X 片示“肩關節骨質疏松,無髓破壞”,舌紫有瘀點,脈弦澀緊。辯證為寒瘀凝滯,脾腎虧虛。方藥:馬錢子、雞血藤、沒藥、地龍,比例為2∶5∶3∶3,選肩井、尺澤兩穴貼敷,每日1次,共貼5d,病情告愈。
按語:患者右肩疼痛,上舉、外展受限,疼痛夜甚,舌紫有瘀點,脈弦澀緊,屬寒瘀凝滯,治宜散寒止痛,溫經通脈。馬錢子善治肌無力,開通經絡,透關節[7];地龍通經活絡又利水,治療痛痹;沒藥活血止痛;雞血藤活血祛風止痛。四藥合用,活血祛風通絡止痛。肩井是足少陽膽經經穴,治療肩背痹痛,手臂不舉,諸虛百損;尺澤為手太陰經合穴,能治筋脈拘攣。藥穴合用,則寒凝散,經脈通。
(5)患者,女,58歲,2018年5月13日初診。訴近3年來怕冷,夏天穿保暖衣外出,怕風肢冷,飯菜稍涼則打嗝不止,著涼時清涕不止,舌淡,脈沉弦。體檢時除見血壓高外,余未見異常,曾服中藥,稍有好轉。選穴:關元、雙腎俞、命門、足三里;方藥:附子、肉桂、人參、干姜,比例為5∶5∶3∶3,隔日貼敷1次。共貼45次,現已不怕冷,體力已恢復,以桂附理中丸口服善后。
按語:本例患者為一派畏寒肢冷之象,體虛易感之證用人參補元氣,附子壯元陽,肉桂濕陽化氣,干姜溫脾陽。治療虛寒證,最好的藥物莫過于人參、附子、肉桂[8]。四藥聯用,能益氣壯陽,溫脾腎。關元可培補元氣,元氣充盛,則可祛寒。腎俞益腎助陽,強腰利水,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命門有壯命門真火的功效。足三里可培脾補胃后天之本。藥穴合用,陽氣復原,體虛見好。
方藥穴位貼敷一方面可以發揮君、臣、佐、使等主藥和配藥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發揮主穴和配穴的協同作用,體現“量少效宏”的貼敷用藥理念,且適應證多,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