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 花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中醫醫院,山東 濟南250200)
感冒屬于中醫“外感病”范疇。自然界中存在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正常情況下與人和諧相處。當六氣超過正常的度,或人體正氣虛衰時,六氣就變為六淫,成為致病因素,其中風寒與風熱是導致感冒最常見的外邪。如果得之,應早診斷、早辨證、早治療,中醫藥治療效果較好。感冒輕者1周左右好轉,重者經年累月不愈。癥狀、體征輕者表現為發熱,怕冷,咳嗽,出汗。若失治誤治,可見神昏譫語,痙厥,甚至亡陽、虛脫之證。本文分析常見的兩種感冒類型,淺談中醫用藥及護理。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曰:“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其中太陽病又分為兩類,“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兩種類型的太陽病都屬于傷寒感冒。也就是說,只要患者出現頭痛、頸項拘緊不利、怕冷重、發熱輕,則為風寒感冒。如果在此基礎上出汗,則是太陽中風;如果不出汗,則為太陽傷寒。“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說明太陽中風用桂枝湯治,太陽傷寒用麻黃湯治。兩方所用諸藥,皆為辛溫之品,用以發汗祛寒。若對癥治療,辨證準確,1劑而痊愈,既廉且效。但有些時候,患者是證,醫師辨證也對,用藥后卻效果一般,為何? 蓋用藥后期護理不當所致。傷寒感冒后期護理尤為重要,以服用桂枝湯為例說明。
(1)服桂枝湯后喝熱粥一碗。一則以熱治寒,可助藥力;二則顧護脾胃,振奮胃陽,使人體正氣奮力抗邪。需注意的是,患者要小口喝粥,不可大口,以免燙傷,且使藥力綿長持久。
(2)服藥后加以衣,蓋被捂汗。如《傷寒雜病論》提到“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似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發汗時必須從頭到腳,全身有汗,出小汗,微汗,皮膚濕潤即可,不可大汗淋漓,那樣會傷人體正氣,正氣受傷,寒邪不去。另外,汗出時長約為2h。做到上述3 個方面,才能做到汗出熱退,脈靜身涼。
(3)汗出后停藥,中病即止,以免傷正。
(4)無效繼續服藥。《傷寒雜病論》中藥方,大都每日1劑,煎煮1次,分2~4次服,重癥時1劑頓服。桂枝湯煎出1劑,分3份,一服未出汗,過4h再服,還不出汗,過2h再服,半日內服完1劑。若病重者,1劑汗不出,應當晝夜連續給藥,可連服2~3劑,直到汗出為止。現在用藥多1劑煎煮2次,早晚分服。但統統早晚分服,則大大不可。尤其是外感傷寒表證,發汗宜早不宜遲,應連續給藥,汗出則愈,否則寒邪不能隨汗而出,則入里化熱,傳入少陽經或陽明經,由衛分傳入氣分,甚至營分及血分,則病情更加復雜。
(5)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之品,前者損傷脾胃,后者會增加胃腸負擔,不利消化。桂枝湯用藥后的護理,對各類疾病的中醫藥治療都有指導作用,尤其是在外感傷寒病上,因為護理不周,而導致用藥無效,或效果不佳比比皆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及患者應高度重視,謹遵仲景訓則立起沉疴。
此病屬于“溫病”范疇,最常見者為風溫,是外感風熱邪氣導致的發熱類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無汗或少汗(太陽傷寒感冒是風寒襲表,皮膚腠理毛孔關閉,表閉而無汗;太陽中風是衛強營弱有汗),頭痛,咳嗽,口微渴,舌尖邊紅,脈浮數。以銀翹散治之。此方用藥皆為辛涼輕劑,辛能散能行,發散表邪,涼能清熱,輕為清揚上浮之品,如草類、葉類、皮殼、花類等,用這些藥物來疏散風熱。有些醫者把銀翹散歸入汗法一類,筆者認為不是汗法,服藥后出汗是因為衛氣宣發正常,產生生理性出汗,是病解汗出。而桂枝湯、麻黃湯類屬于發汗藥,用藥后發汗,是邪從汗解,屬于汗出病解。
同桂枝湯一樣,有時辨證對了,用藥卻療效不佳,這是為何? 蓋因在煎煮和服用上多有不當之處。銀翹散用散劑,“散者散也”,取其發散邪氣之意,但不是一般的散劑,而是煮散。首先把銀翹散中的諸藥搗成粗粉,然后再煎鮮蘆根(煎煮20 min即可),用煎出的蘆根水煎煮銀翹散粗粉,散邪作用更強。使用時,用蘆根水煎煮銀翹散18g(每服6 錢,即18g),大火燒開,再文火煎煮5 min即可,“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對于銀翹散類藥物,質地清揚上浮,入肺經,疏散風熱。若煎煮時間過長,揮發油類成分散失,辛涼輕味丟失,只剩甘味和苦味,那就入脾胃,而無法治肺。輕者每6h服1 次,重者每4h服1 次。病解汗出,脈靜身涼。縱觀銀翹散用藥特點,一是每次都服新藥,二是服藥頻率高,三是勿過煎。現在大部分醫院使用中藥免煎顆粒,高溫煎煮濃縮,銀翹散類藥物有效成分損失較多,效果較差。
由上兩類最常見外感病證來看,在辨證施治正確基礎上,護理得當也很重要。對不同病、不同證、不同藥,護理要求皆不同,不可一概而論。現在多數醫院,醫藥分離,醫師不識藥,藥師不懂醫,導致疾病失治、誤治,造成生命與財產損失,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