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歌,牛慶強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06)
腹針療法是基于神闕經絡系統理論提出的一種通過針刺腹部穴位調節臟腑功能,從而治療疾病的新型針刺方法[1]。臍又稱神闕,是精神氣血往來之要,與任脈關系密切,內通五臟而關系于腎。臍下三寸為下丹田[2],藏精之府也,是十二經之根、五臟六腑之本、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抑郁癥屬中醫“郁證”范疇,中醫認為郁證的基本病機是氣機不暢,氣郁為諸郁之始,不良情緒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常,氣血逆亂或不足,進而造成臟腑氣機功能紊亂。腹針療法通過針刺腹部相應的部位,激發蘊藏在腹部的先天能量,調動氣血以調整相關臟腑經脈功能,調整氣機,從而使氣郁得解。筆者跟隨牛慶強主任醫師學習應用腹針療法治療抑郁癥,療效顯著,現舉例如下。
患者,女,38歲,2018年9月12日就診。主訴:持續心情低落1年,加重伴睡眠欠佳1個月。現病史:患者1年前因家庭關系失和、工作不順心出現憂愁、憤怒、焦慮等癥狀,伴胸脅脹痛、胸悶、口苦,未予重視。近1個月來間斷出現沉默寡言、悲觀厭世情緒,伴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癥狀呈漸進性加重趨勢,遂就診于山西某醫院,診斷為抑郁癥,予以百憂解(氟西汀)口服,治療效果欠佳,又因患者懼怕百憂解不良反應大,易形成依賴性,拒絕服藥。經同事介紹來我院針灸科門診治療。現癥見:患者表情愁苦,唉聲嘆氣,心煩易怒,胸脅、小腹脹痛,月經失調,食欲差,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失調,舌苔薄白,脈弦。既往史: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家族性遺傳病史。輔助檢查:2018年8月15日在山西某醫院心理科門診檢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為28分,診斷為中度抑郁。
腹針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嚴格按照刻度尺精準取穴。縱向以腹白線為準,胸劍聯合至臍量取數值為22cm,在距臍11cm的位置標記,此處為中脘穴;量取患者從恥骨聯合上緣至臍的距離為10.6cm,進行五等分且標記,上3/5為關元穴,神闕穴至關元穴的中點為氣海穴。橫向用直尺緊貼右側腹部止點,尺子垂直床面,量取神闕穴至直尺的垂直距離為16cm,進行三等分且標記,用同樣方法測量左側腹部的止點至神闕穴的距離為16.5cm,進行三等分且標記。酒精消毒后取0.35mm×40mm 毫針進行針刺,主穴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穴,輔穴為:四滿(雙)、石門(雙)、日月(雙)、氣旁(雙)等穴。9月14日第2次治療后,患者自訴憂愁、焦慮癥狀明顯減輕。9月20日第5次治療后,患者情緒明顯穩定,睡眠質量得到提高,諸癥明顯改善,HAMD評分為21分,病情明顯好轉。
《素問·舉痛論》云:“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也。”《靈樞·本神》云:“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故理氣對于抑郁癥的治療至關重要。腹針療法可以同時激活人體的先天與后天經絡系統[3],調節氣血生成與輸布,調和陰陽,疏利氣機,調理臟腑,使氣郁得解。華燕[4]認為中焦脾胃因其對五臟神志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而與抑郁癥的發病密切相關,指出在抑郁癥的治療中應重視調理脾胃氣機,有利于升清降濁、祛痰行郁、通腑祛邪、健運脾胃,達到安神定志、醒腦寧神、補虛養神的目的。腹針處方中,中脘位于任脈,具有調理任脈、和胃健脾、調節臟腑的作用;下脘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氣海、關元具有培補元氣的作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是腹針療法最基礎、最常用的組方,稱為“引氣歸元”,可使脾胃安和,氣機條達,抑郁得舒,是治療本病的主穴。輔穴中氣旁為足少陰腎經經穴,有加強補腎之功;日月疏肝利膽,除脅肋疼痛,脹滿;四滿為腎經穴,具有調理月經之效;石門位于小腹部,與四滿共解小腹脹痛。諸穴共奏疏肝解郁、理氣和中之效,使神志安定,睡眠得安。腹針作為一種特色療法,其具有無痛或微痛、療效好、療程短等特點,在心理方面對患者具有一定的安撫作用[5],最大程度避免了暈針等針刺意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