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姍姍
摘 要:縱觀音樂史,女性作曲家、演奏家,雖然存在,但是其作品被關注和演奏的較少,筆者主要以19世紀浪漫派的三位較具代表性的女性作曲家為例,簡單的從女性視角分析比較這三位的鋼琴音樂創作特點及意義。
關鍵詞:女性作曲家 19世紀浪漫派 鋼琴音樂
為什么歷史上的女性作曲家數量鮮少,且關于女性音樂作品更是少有記錄,問題的解答如果放在純生理或者純藝術領域是無法得到答案的。性別的偏見、教育的不公、不平等的社會地位等問題都是其原因。傳統的西方音樂主體一般都是男性,男權至上不容動搖,即使有女性的音樂才華在男性之上,也會在社會的壓力之下被遏制。歷史上,西方教會對女性從事音樂的壓制歷史可以追溯到四五百年前,羅馬教皇1686年頒布敕令,嚴令禁止女性學習歌唱或演奏樂器,認為音樂會有損女性的端莊氣質,致使羅馬后來成為了閹人歌手的集中營。當然,即使這樣,女性在參與音樂表演、創作、教育等方面的活動也是比較頻繁和廣泛的,只是少有記載。所以女性作曲家作品鮮少的問題不僅僅是社會表層的現象,也是社會層面下的心理、文化結構等多種復雜問題所造成的。
契訶夫說過,“女人是人類智慧當中一個燦爛的光點”{1}。女性在情感方面的表達更勝男人一籌,所以在音樂領域里女性的存在是一個極大的寶藏,我們不應該遺忘和忽視。
一、關于三位女性作曲家
1. 范妮·門德爾松Fanny Mendelssohn(1805-1847),是我們所熟知的菲利克斯·門德爾松的姐姐,一位德國女鋼琴家,作曲家。范妮出生于漢堡,同弟弟一樣,音樂啟蒙受教于母親,她自幼就顯示了出色的音樂才能,其才能甚至不亞于她的弟弟菲利克斯,她的母親認為她天生擁有演奏巴赫的手指。范妮13歲就能完整演奏巴赫的24首平均律,但由于當時社會與音樂界對女性的偏見,最終未能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父親只允許她在家庭的聚會上演奏音樂作品,但給弟弟菲利普斯很多出去學習的機會,這是那個年代所造成的,女性依附于男性,正經女人不易作曲和演出,相夫教子才是她們的本職工作,至于拋頭露面的工作是不被允許和通融的。但范妮并沒有停止創作,仍利用業余時間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有些是以弟弟菲利普斯之名出版的。據說1842年菲利普斯·門德爾松在白金漢宮接受英國女王的接見,維多利亞女王當場唱了一首她最喜歡的門德爾松的歌曲,門德爾松尷尬地坦白“這首歌曲其實是我姐姐寫的”。費利克斯是尊重姐姐的才華的,也清楚地知道有時姐姐的創作超越了自己。盡管音樂創作的社會環境艱難,范妮一生仍然創作了將近五百首曲子,多為小型的室內樂,包括著名的《弦樂四重奏》Op.13和以12個月份為題的鋼琴組曲《The Year》? (Das Jahr),以及眾多的鋼琴小品集和藝術歌曲。
2.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國鋼琴家、作曲家,女性的三重社會身份克拉拉都做的比較出色——妻子、母親、職業演奏家。父親佛列德·維克教授她的鋼琴演奏,嚴格正規的教育方式對于克拉拉一生受用,也對她能堅持創作、演奏鋼琴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當時克拉拉使用的《維克鋼琴練習曲集》,對于后來的鋼琴學習者們來說提供了許多的幫助,這部練習曲集提倡個人的情操和音樂感受力,而不僅僅只是訓練機械性的技術。對于克拉拉的音樂產生影響的第二號人物就是羅伯特·舒曼——之后她那個患精神疾病的丈夫,在克拉拉9歲那年,羅伯特放棄法律方面的學習開始跟隨克拉拉的父親維克學習鋼琴,至此與克拉拉互生情愫,雖然相差十歲,但并沒有影響他們對音樂的共同熱愛。克拉拉從小就開始創作,比較著名的有16歲時創作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及根據舒曼一首作品主題創作的變奏曲,嚴謹獨特的《G小調鋼琴三重奏》Op.17以及《音樂會變奏曲》Op.8等。
3. 塞西爾·夏米娜德Cécile Chaminade(1857-1944),才氣與相貌并存的一位法國女鋼琴家,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幼年就展露出音樂天賦,8歲開始作曲,但是并沒有得到家里的支持,只能私下找老師學習音樂。18歲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受到追捧,也成為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最喜歡的演奏家之一。 1908年到美國演出她的鋼琴與管弦樂作品《音樂會小品》Op.40,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美國成立很多她的樂迷俱樂部。當然她作為女性作曲家也受到了來自媒體的大量批評,這與一個女人創作時應更具甜美性(即女性化風格)還是更應偏向于男性化硬朗風格的創作特點有關,似乎她怎么做都得不到兩方的滿意。夏米娜德一生的創作了400多首作品,有鋼琴曲、藝術歌曲、交響樂、芭蕾舞舞曲、器樂協奏曲等,尤其是在藝術歌曲和鋼琴小品上創作數量較多,對于歌曲她更重視歌詞的解讀,鋼琴作品大多數屬于沙龍風格,很多鋼琴家都會選擇她的作品作為音樂會返場曲目。她的鋼琴獨奏曲《音樂會練習曲》0p.35較為人熟知,共有六首,分別是:
(1) 諧謔曲 Scherzo,C大調,3/8拍,快板。右手連音、雙音、跳音練習曲。
(2) 秋 Automne,降D大調,4/4拍,慢板。有表情的練習曲。
(3)? 紡織工 Fileuse,E大調,6/8拍,快板。流暢性及震音練習曲。
(4) 熱情 Appassionato,c小調,2/4拍,快板。震音練習曲。
(5)? 即興曲 Impromptu,F大調,2/4拍,行板。左手擴張、右手聲部練習曲。
(6) 塔蘭泰拉 Tarentelle,D大調,6/8拍,活潑的快板。流暢、節奏練習曲。
二、女性作曲家缺失的原因
19世紀之前女性作曲家較少的原因有幾點,其一,只有中產階級以上家庭出生的女性才有可能接受音樂教育,因為她們不會為物質上基本生活需求所愁,并且有足夠的金錢和機會接受教育。以上三位女作曲家出身都是中產階級,所以有受良好音樂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是范妮,家族龐大,相當富有,當然這樣的家庭大部分也是希望女孩子們最終能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夫家,做賢妻良母、相夫教子,譬如克拉拉,嫁給羅伯特·舒曼以后生了8個孩子,撫養與照料孩子的母親職責會縮減她音樂創作的產量;其二,在那個時代女性拋頭露面出去演出或者低聲下氣求出版社出版其音樂作品,是不被允許的,是件極其不光彩的事,女性甚至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去出版作品,范妮就曾用弟弟菲利克斯·門德爾松名字發表過自己的作品,社會和家庭并不期待她們成名成家,她們所能演出的場合只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沙龍性質的音樂會,所以鋼琴小品體裁多出于她們的創作之手,大規模結構的樂曲產量較少。克拉拉和范妮相較之下的為人所知,也是由于她們身邊的親人或愛人是音樂家,肯支持或者鼓勵她們的音樂事業。當然,對于音樂的演奏的需求也僅僅是自娛自樂,這也是那個時代女性學習音樂的主要目的。
三、三位女性作曲家的音樂特點分析比較
19世紀時代風向標及浪潮的變遷推動了女性在音樂領域里的地位,在鋼琴音樂的創作方面,范妮、克拉拉、夏米娜德三位女性作曲家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為她們本身都是鋼琴演奏家,三位也正處在浪漫派音樂的黃金時期里,可以分別代表了浪漫派的早期、中期及中晚期,以她們的幾首代表作為例簡單的從女性視角分析比較一下她們的音樂創作及特點。
范妮的鋼琴組曲《The year》由若干首小曲組成,帶有古典奧地利音樂美學的遺風,語言精煉,結構短小,不矯情不做作,每一首小曲的旋律寫的極其美好,繼承了古典樂派的寫作特點,典雅、靈巧的小樂思與弟弟菲利克斯極為相似,但是伴奏織體相對單一,沒有弟弟后期的作品完整,當然,相較于其弟的音樂才華,范妮不在菲利普斯之下,甚至有些作品超越了他,比弟弟菲利普斯更細膩更內在,更渾然天成。
克拉拉跟她丈夫羅伯特·舒曼一樣在音樂上追求突破,也寫了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Op.7,但是兩者相較,克拉拉這首“a小調”內在力量感欠缺,不敵羅伯特的“a小調”,這表現出女性在寫大篇幅樂曲上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克拉拉的鋼琴獨奏曲《音樂會變奏曲》Op.8,就完全展現出她作為鋼琴演奏家的才華,作品中手指炫技段落的寫法成熟,令人難忘,且還有女性獨有的小樂思變化,堪稱經典。“克拉拉已經創作了一系列音樂小品,表現出她從未有過的音樂和溫柔的獨創性。但是,有了孩子,以及一個總是生活在想象王國中的丈夫,就沒法與作曲相符合了。”{2}丈夫羅伯特·舒曼這樣寫道,因為克拉拉需要照撫8個孩子,三重身份使得克拉拉生活較為艱難,很多音樂史學家也提出了克拉拉更重視事業而忽略為人妻母的責任,當然從人性學角度來說,對于克拉拉為后世流傳下來的作品比起來這些所謂的女權主義的說法無足輕重。
夏米娜德鋼琴獨奏曲的代表作屬《六首音樂會練習曲》Op.35無疑,這名法國女性作曲家在創作中很好地體現了強烈的法國民族性,大到曲式結構,小到和聲解決的細微變化,都極為法式,她晚年很少作曲和參與演出,但錄制了一大批珍貴錄音,當然大部分都是演奏自己的曲目,曾有人贊美她不是女性作曲家,而是身為作曲家的女人。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這三位女性作曲家鋼琴作品中對于旋律及和聲的寫法以婉轉曲折的變化居多,相較于同時期的男性作曲家都要顯得更為“善變”,當然,這也是女人的天性使然,細膩化的小樂思,甜美感人的旋律線條,不復雜的織體,都是其優勢所在,但在樂曲結構、規模、布局及配器方面都有遜于同時期身邊的男性作曲家們,作品內在的張力和力量感都略有欠缺。
結語
其實,歷史上從事音樂創作的女性不在少數,以上僅僅是介紹了19世紀浪漫派的三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并不足以代表音樂史上的全部女性作曲家,一定還存在很多優秀和閃耀著光輝的人物或作品尚未發掘。至于歷史上一直存在的男權女權主義,筆者認為不應該成為評價和判斷音樂好壞的基準和出發點,應該以音樂作品本身所呈現出來的價值去看待和評判。現如今,女性演奏家和女性作曲家愈來愈多,她們的作品也開始被大量關注,女性的音樂創作已不再受社會性別觀念的歧視、限制和束縛,有足夠的的時間和空間去完成自己喜歡且可能擅長的工作,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給予人的公平,超越了性別。不要遺忘女性在音樂史上所做的貢獻,那些閃耀著女性之光的優秀鋼琴作品也正逐漸步入人類音樂文明的寶庫中。
注釋:
{1}〔俄〕契訶夫:《不得已而為之的騙子》
{2}舒曼著<論音樂與音樂家>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5).
[3]莫妮卡·施蒂科曼著.克拉拉·舒曼[M]. 杜新華,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9).
[4]李銀河.女性主義[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
[5]戴菲.夏米娜德鋼琴音樂創作與演奏[D].選自《戲劇之家》,2016,0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