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曦
摘 要:江蘇省徐州市依托地域優勢與文化特色,擁有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音樂產業發展基礎,但由于產業特色不顯著、人才梯隊不健全、音樂園區基礎弱等實際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徐州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其他文化創意產業。鑒于現狀,本研究提出針對性建議和優化策略,以期為徐州特色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的探索研究提供些許思考。
關鍵詞:徐州市 地域性 音樂產業 發展策略
一、徐州地域性音樂文化發展現狀
1.發展現狀
(1)兩漢文化品牌建設
打造“舞動漢風”文化品牌作為音樂文化建設的龍頭工程,2017年6月8日,徐州演藝集團漢樂團揭牌儀式暨《漢樂華章》專場文藝演出活動在徐州市人民舞臺舉行。《漢樂華章》是大型原創漢代音樂史詩,在漢代音樂、漢代樂曲、漢代樂器、漢代服飾等方面深入挖掘、研究整理,包含了宮廷房內樂《八音齊奏》、相和大曲《垓下之圍》、楚聲大曲《大風歌》等11首曲目,深度展現了漢文化的魅力,是繼《漢風華章》、《漢風武林》后又一力作。2017年成功入圍江蘇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江蘇省第三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優秀表演獎”等獎項。2018年作為江蘇省新年音樂會在江蘇藝術舞臺獻演。近兩年,徐州演藝集團漢樂團力爭打造出江蘇省獨一無二、甚至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漢代音樂舞臺藝術團體,在南京、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進行巡演,另外還走進高校開展項目、推介專題。
(2)文化園區集聚跨越
徐州文化產業園區種類繁多,音樂產業建設呈跨越式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建設有徐州音樂廳、徐州藝術館、徐州博物館、徐州民俗博物館、徐州展覽館、徐州文化館、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馬可藝術館、中國胡琴藝術館等區域文化中心;2012年6月,以音樂、藝術、文化為主題的“音樂主題公園”項目,正式啟動招商;文化建設項目“音樂小鎮”位于距離徐州主城區東南部 20 公里處的呂梁山地區,幅員遼闊,自然景觀潛力大,通過呂梁地區音樂文化特色打造,是為了豐富人民群眾多元的文化生活。產業園區集聚跨越發展,是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3)藝術精品突破創新
在精品工程的龍頭帶領下,音樂文化成果日漸豐碩,原創供給水平實現新突破。柳琴大戲《遷變彭城》、大型柳琴戲《鴨鳴湖畔》、琴書《虞姬賦》榮獲首屆江蘇省文化獎“優秀節目展演獎”;現代柳琴戲《血色秋風》在中國評劇大劇院成功演出,獲第三屆江蘇省藝術節展演“優秀劇目獎”;柳琴戲《礦湖情緣》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18全國舞臺藝術現實題材創作作品計劃;柳琴戲《柳琴姑娘》榮獲第十二屆江蘇省戲劇文學獎二等獎;徐州琴書《貓和老鼠》入圍第十七屆全國“群星獎”;梆子戲《三斷胭脂案》參加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實施“戲曲藝術5年振興計劃”,推出《守望》、《同船共渡》、《玫瑰花開》、《王陵路上》等優秀劇目,都是傳承歷史文脈的精品力作。
(4)綜合服務顯著提升
著力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城鄉交流,徐州廣電總局組織相關文藝院團,開展“動感彭城”、“舞動鄉村”、“城鄉文化對對碰、基層文藝巡演”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
今日的徐州,每當夜幕降臨,各個中心廣場、公園等地,群眾性的一些歌舞活動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徐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于2018年11月舉辦“紫薇花獎”徐州市第九屆廣場舞蹈展演,充分體現了廣場舞蹈藝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與價值。
2.存在問題
近年來,徐州的音樂文化氛圍不斷提高,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巨大,音樂文化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但還是存在音樂文化競爭力不強、音樂文化領軍人才不足、研究成果與傳承脫節、音樂產業園區基礎弱等問題。
二、徐州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1.內核引領,打造音樂中心
徐州地區產業園綜合性的居多,功能性混雜,主題不明確,大多沒有代表性的產業,且管理團隊不專業,空間組織上也比較混亂,應對已有資源進行擴建和重組,應以傳承傳統文化為要旨發展。音樂產業受眾較廣、產值較高、發展迅猛。徐州老城區、新城區、銅山區與賈汪區文化設備完善、人口聚集、商貿服務業情況良好,可以打造成為音樂文化產業中心及公共服務中心先導區。
2.壯大縣區,促進外圍集聚
以豐縣、沛縣、邳州、新沂、睢寧為范圍,功能上拓展集聚外的輻射空間,使音樂文化產業價值鏈向外延伸,業態上以“音樂、創意、娛樂、消費”等功能為主,建立集人文娛樂與自然生態于一體的開放式音樂產業園區。因地制宜、合作聯動,推進五縣產業組團項目,如“城鄉文化對對碰”基層文藝巡演、“舞動鄉村”、“歡樂社區行”等,豐富市民生活的同時,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同時立足差異化定位,各縣區的音樂產業發展還應突出特色,打造“一縣一品”項目。
3.非遺項目的保護與開發
“化力為形,化能量為文化,化死的東西為活的藝術形象,化生物的繁衍為社會創造力”,{1}“非遺”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責任,申遺成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起點,后續保護工作充滿了挑戰。
(1)政府鼓勵保護性開發
稀缺的傳統文化遺產,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特別是在人們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當下,其開發越來越受重視。但在開發的過程中,往往缺少科學的規劃和監管方式,使傳統音樂的價值沒能完全體現出來。所以在非遺的傳承過程中,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保護,合理挖掘實用價值,避免過度開發。
(2)扶植遺產傳承人
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項,其中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9項,傳統音舞項目就占了5項,擁有8位國家級、28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民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肥沃土壤,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根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非單個人的行為,也非政府指令的行為,廣大民眾是其創造者和傳承者。”{2}來自民間的技藝高超的傳承人,他們的表演保留了原汁原味,許多經典作品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沒有養老金的保障,有的項目還沒有傳承弟子,劇種瀕臨“消亡”,徐州梆子戲目前經費緊張、人員流失、后繼乏人,急需對其進行保護與扶持,想要良性循環,還要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
(3)把握繼承與創新
行業發展的核心仍然是作品本身,在于作品的繼承,更在于創新。如果回顧下徐州傳統戲曲過去的輝煌,那么現在的處境讓人莫名感傷,因為今天的柳琴戲、琴書、梆子戲,不論是媒體還是戲劇界同仁,對它的評價都是“發展的低谷”,由于時代不同、歌曲的風格不斷變化,地方戲的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我們也接受突破與創新,有選擇的吸收稍有變化的藝術作品或者形態,但是不能一味地為了追求一個目標,不少劇種被改得面目全非、不倫不類。繼承與創新既對立又統一,希望能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4.文博會激活城市基因
至2018年,徐州市文博會已成功舉辦五屆,五年來,文博會伴隨著我市文化體制改革而逐步發展壯大,見證著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展現了徐州文化的時代風采,不僅僅吸引了本市和淮海經濟區的目光,還受到全國乃至國際的矚目。
(1)市場運作,激發活力
文博會的舉辦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歸功于“政府辦會、企業辦展”的運營模式。政府應以市場為導向,致力于文化產品博覽、文化要素交易和文化交流信息綜合平臺的建立,推進音樂文化產業與投資方的對接與合作。這樣,不僅激發了徐州市文博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催生出一批知名文化企業引領文創之路。屆時舉辦“文博會藝術節”,搭建國內外音樂交流的橋梁;建設“音樂之城”,帶動文藝精品建設,讓創意煥發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2)注重分會場“造血功能”
徐州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在呼喚更多的發展思路,與城市更新相結合,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的創新方式逐步呈現,文博會是徐州音樂產業文化發展的窗口,建議設立以音響為中心的音樂文化產業的互動分會場,以“音樂與生活”、“都市音樂旋律”為主題構思,圍繞著“市民生活越來越精彩”的理念,還原藝術本真,以質取勝,推進區域產業的發展。分會場地點的選擇可以是音樂產業園區、音樂主題公園、音樂小鎮,甚至是文化廣場或社區,組織的活動也應多樣化,現場音樂演奏、非遺項目展示、徐州當地戲曲表演、樂器展示、音響及影音品牌的推銷以及高科技技術體驗項目應有盡有,為廣大群眾帶來一場音樂產業盛會。
(3)推陳出新,匯聚新能量
文化影響力的增強離不開特色品牌的打造,追尋創意、尋求創新,已然是一股潮流,但是對于文化產業來說,創意創新絕非無根之萍,必須建立在對產品本土化和獨特性品質的極大繼承和發揚上。
5.健全音樂園區體系提升配套服務
徐州音樂主題公園是2012年徐州市政府城建重點工程項目,位于礦大文昌校區北門附近,是以科技與音樂兩大元素為主題,業態包括:音樂集市、文化娛樂、藝術展覽、音樂酒吧等,旨在為年輕群體打造一站式休閑基地,就目前發展狀況來看,主題不明確、特色不鮮明,園區產業體系不健全,為此,應該在特點建設、配套服務等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音樂主題公園肩負著打造徐州文化旅游消費街區的重任,建設應以“三大目標、兩條產業鏈”為主。“三大目標”即音樂消費區、數字音樂集聚區、人才培養基地。兩條產業鏈縱橫交錯,縱向為:音樂創作→錄制→出版→復制→發行→進出口→版權交易→演出→教育培訓→音樂衍生產品。橫向為:“音樂+廣播”、“音樂+影視”、“音樂+動漫”、“音樂+游戲”、“音樂+網絡”、“音樂+樂器生產”等創意項目。圍繞這一發展定位,在招商運作過程中,要保證商家類型的多元化,建立嚴格的招商評審制度進行選商,使得園區的音樂消費主題更加突出、市場更加大眾化。
結語
美國建筑大師沙里寧曾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近年來,通過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城市生態的重組,徐州市榮膺“中國人居環境獎”、“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等稱號。徐州音樂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分支,任重而道遠,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才是傳承、發揚地域性音樂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讓我們打破當前壁壘,突破發展瓶頸,尋求創新點,相信這項朝陽產業定會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徐州的發展定能呈現新格局、新氣象。
注釋:
{1}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流變和前景[M].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尹凌,余風.從傳承人到繼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思維[J].江西社會科學,2008,12.
參考文獻:
[1]程欽.徐州文化志[M].徐州:徐州市文化局,2011.
[2]洛秦.城市音樂文化與音樂產業化[J].音樂藝術,2003(6).
[3]劉士林.關于城市音樂文化的闡釋語境問題[J].音樂藝術,2003(2).
[4]趙沛.中國音樂產業的概念界定及其發展現狀[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8(4).
[5]張謙.論音樂產業的文化建構意義[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0).
[6]羅依莎.“互聯網+”時代下音樂產業發展對策探析[J].中國市場,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