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宏 李穎 許樂
摘 要:作為以旅游行為來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內容的文化旅游,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物質文化遺產旅游, 以及以藝術、宗教信仰、民族習俗和地方文化特色等為中心內容的文化旅游。發展旅游經濟,加快農村的產業升級,發揮和加強農業多種產業功能,已經成為農村社會的現實需求。通過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一定程度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剩余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并且這種城鄉互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又為鄉村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關鍵詞:文化旅游 地域特色 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我們致力于研究民俗村落文化旅游的產生,從發揚民族性的角度來講,就更具有現實意義。
在我國,學術界對文化旅游產業的研究較早。早在1987年,魏小安就率先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雖然并沒有將這一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但他認為,作為經濟性和文化性都很強的旅游業,其目的是實現以經濟目標為主的綜合性目標,并體現在制度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這四方面。1999年,徐群提出“文化旅游產業”的概念,詳細指出,包括文化禮儀、民族風情、民俗宗教、風景名勝和歷史遺跡等在內,是文化旅游產業內涵的主要組成部分。學術界眾多學者,如劉曉莉、張曉楠、張瑜、丁敏、吳芙蓉等也都認為,文化旅游是一種特種旅游形態,主要特征應具有民族性、神秘性、多樣性、藝術性和互動性。
從根本上來說,文化旅游產業就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完善與結合,因此在指導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具有創新性的理念和思路。從供給角度看,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作為一種獨特的經濟文化發展戰略,是各地區政府及群眾為宣揚本地區的文化特色有別于其他地區的一種方式,類似的觀點Zukin和Britton于1991年也曾提出。八十年代的歐洲出現了各地標志性文化建筑符號泛濫的現象,便是這種人為營造地方文化氛圍的表現。1994年Reisinger提出,文化旅游作為體驗特殊文化經歷的行為, 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遺產旅游, 而且也包含藝術、宗教、習俗等的文化活動內容, 例如感受地方民俗、品嘗特色食品以及欣賞地方特色的戲劇、音樂、舞蹈等。然而在文化旅游開發的進程中,其可能產生的各種沖突不可忽視,需要努力妥善處理。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文化旅游活動旅游開發造成了當地文化的淡化甚至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有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問題,這些都可能導致沖突的產生。如果在這過程中忽略文化與自然的特殊規律,只注重經濟效益,就會增強產生這種沖突的可能性。
文化旅游業中的鄉村旅游,歷經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其相關研究成果呈現出多樣化。目前,“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支持鄉村”是現階段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發展旅游經濟,加快農村的產業升級以及發揮和加強農業多種產業功能,已經成為農村社會的現實需求。通過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一定程度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剩余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并且這種城鄉互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又為鄉村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世界上鄉村旅游發展最早、最成功的區域是歐洲。歐盟第五框架協議就提出,要從政策、資金、教育等方面支持鄉村發展旅游產業。新西蘭等國家也針對鄉村旅游發展制定法規、政策,有效地緩解了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的問題。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加強了政府機構管理和民間組織交流,將宣傳與促銷鄉村旅游作為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加強旅游協會間的信息、技術、培訓、管理等方面的溝通和合作。我國很多地方大都根據自身的地域特色發展旅游產業,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然而由于區域之間合作不到位、科學的協同溝通機制欠缺,導致各地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方面呈現出“各自為政”和“單打獨斗”的局面,比如上海、江蘇、江西、安徽四個地區及省份在文化旅游資源方面,存在著許多相似性點與共同的文化傳承,但各個省份在打造各自文化旅游產業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協同溝通機制,相互之間缺少聯系,這也制約了各地文化旅游業更高效的發展。
與鄉村文化旅游繁榮發展的地區相比,我國眾多地區還未完全意識到文化民俗村落旅游產業的重要性,地域文化元素與發展旅游產業的融合度不夠,依然采用傳統手段發掘旅游業,未能體現地域文化旅游的獨特之處。盡管有許多地方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著重開始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但由于其研究力度、開發力度、投入力度均不夠強,對文化旅游發展問題理解不到位,導致某些地域的文化旅游產業呈現出不盡人意甚至畸形的發展態勢。
在我國東北,地域民俗特色具有高度的包容力、親和力,通過大眾傳媒、舞臺戲劇等多種形式的傳播,東北地域民俗文化收獲了全國人民的熱愛與追捧,也增強了東北人對本地文化的自信力。在發展東北地域民俗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區域拓展的方式,例如借助本地多民族的實際狀況,以及與朝鮮、韓國、蒙古等國的地緣條件和交通優勢,進行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風情游的跨國聯合開發,以全面開發的角度著眼“大民俗”,做“大文章”,從少數民族集中地區擴展到廣大漢族地區,從集中于少數民族節慶民俗的開發擴展到放眼廣大平民百姓民俗文化的更多樣、更全面的開發,對民俗旅游進行深入的挖掘。
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結晶,村落文化在傳統農耕社會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如今城鎮化的進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獨立性和德育文化性方面,具有極為重要且深遠的意義,因此村落文化依然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各地域應當以民俗村落為中心,進行一系列具有實踐性的旅游資源調查評估,制定旅游功能分區、旅游形象定位,研發旅游產品,推動省際旅游聯動發展。此外,要明確村落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模式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構完善的各地域民俗文化保護機制。在民俗村落旅游發展項目上,應全方位還原本地域特征,將民俗文化貫穿于旅游文化線路全程,在保持娛樂性的同時,加強民俗文化的全方位體驗,增強獨具特色的地域品牌意識,形成以地域民俗文化旅游精品產業化發展為基點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