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鴻



摘 要:克勞德·亞西爾·德彪西是法國“印象派”音樂的鼻祖,在他的作品中蘊含著獨特的音樂色彩。《為鋼琴而作》是德彪西風格轉變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也是把“印象主義”色彩運用到鋼琴創作中的首要著作,在他鋼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將著重于《為鋼琴而作》的第二樂章——《薩拉班德舞曲》的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和聲等方面,對該作品的創作技法發表自身的見解。
關鍵詞:德彪西 薩拉班德舞曲 創作技法分析
一、德彪西及薩拉班德舞曲
克勞德·亞西爾·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是十九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曲家;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鋼琴曲《前奏曲》和《練習曲》,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等。《為鋼琴而作》這部組曲寫于1894年,是德彪西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間唯一的一部鋼琴作品,也標志著德彪西鋼琴創作成熟期的開端。
薩拉班德是西歐古老的舞曲之一,早在16世紀初由波斯傳入西班牙,逐漸具有了西班牙的民族特色,此后在17世紀早期引進法國和英國,并逐步被確立為一種速度緩慢、氣氛莊重的舞曲風格。節奏為三拍子,其中第二拍通常為時值較長的切分節奏。亨德爾及J·S巴赫都把“薩拉班德舞曲”作為器樂組曲中的一個標準樂章。
德彪西的這首樂曲大體上具備傳統“薩拉班德舞曲”的風格特征,情緒上嚴肅莊重,結構上短小規整,并把它置于組曲的第二樂章,與前后都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再配之新奇的和聲以及獨特的發展手法。被后人稱之為“印象派”音樂的曙光①。
二、創作技法分析
1.曲式結構
此曲的曲式結構是中部為插部的復三部曲式。全曲建立在速度比較緩慢的3/4拍子之上,強拍多處于每小節的第2拍,削弱了傳統舞曲搖擺動蕩的節奏,但三拍子舞曲的風格依然清晰可見,只不過這首舞曲呈現的是肅穆、空靈、悲傷的情感色彩。
1—22小節是樂曲的呈示部分,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1—2小節是樂曲的主題句,采用平行進行的手法奠定了樂曲傷感的基調。3、4小節是在增添了一個經過音的基礎之上對主題句進行重復。第5小節的開始采用“魚咬尾”手法,使主題動機繼續發展,卻“欲揚先抑”的變為八度重復的單旋律線條。6—8小節是A段的高潮部分,高、低音聲部采用反向的線性進行的手法,低音聲部用逐漸擴大的音程作為鋪墊,高音聲部由四六和弦—三和弦—重復根音的三和弦逐層遞進,由弱到強,推動情緒的發展,同時也把A段推向終止,長音停留在E大調的屬和弦上。第9小節又從剛才一絲微弱的光芒中拽回了黑暗,開始了B段的發展,與A段的主題形成了小規模的對比,左手低音聲部采用連續下行小三度,更加突出了樂曲悲涼的情感。11—12小節是對第10小節的下六度模進,下方四個聲部采用級進的方式形成弧形線條平行進行,在黑暗中徘徊前進。13—14小節變得明亮,仍然是以長音的形式停留在#g小調的屬和弦上。15小節開始是A段的動力再現,19小節旋律開始停滯,低音不斷加厚,20小節只留下重復八度的單線條旋律,最終很弱的結束在c小調的主音上。綜合整個呈示部來看,雖然中間的對比段落有些許的變化,但對比程度較小,整體呈現的仍然是平靜的、凄涼的、莊重的、深沉的舞曲。
23-41小節是此曲的對比中部,插部性質,使用新材料進行發展。23—26小節是插部的新主題,旋律起伏較小,像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27、28小節是對此主題的上方小三度的模進。29—32小節是對此主題的分裂發展,級進式上行,聲部加厚,節奏變得緊湊,使整首曲子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33、34小節是對29、30小節的下方大三度的模進,與之前上方小三度的模進形成了一種“對偶”。35—41小節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采用連續七和弦的進行凸顯了情緒的變化,37、38小節從旋律上是對前兩小節的下三度模進,但在和弦的構成上卻不盡相同。39小節開始,重復的、連續的音階式下行使激烈緊張的情緒逐步減緩,并未接下來主部的再現起到了連接過度的作用。
42—72小節是整首作品的變化再現。與呈示部不同的是再現部的和聲織體變得簡單稀疏,更加清晰的襯托出主題的再次出現。50—55小節是加入的新材料;56小節開始是對呈示部中對比功能的B段的再現,通過模進以及分裂發展的手法,是旋律逐漸停滯,變得寧靜,最后走向終止。
總的來看,樂曲的結構上仍然保留傳統曲式結構原有的框架,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樂句間也多為方整性的結構,靠近段落結束的部位終止明確。
2.調式調性
調性模糊是近現代作品的主要特點之一,但這首作品是德彪西處于風格轉折時期的代表性著作,仍然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創作理念。雖然調式調性被有意的模糊化,卻在靠近各個段落結束時依舊回歸到主或屬和弦上來,使調性得以明確,終止感也因此變得強烈。同時這首作品的調性在大、小調的基礎之上,混合了中古調式。采用#G弗里幾亞調式作為一種異樣色彩,貫穿于大、小調之中,使作品別具一格。
樂曲的開始標記為E大調的調號,旋律卻令人意想不到的開始于E大調的上主音,低音則是E大調的導音。第2小節主和弦在強拍短暫的出現似乎在給聽者一種預示,但隨后立即用小三和弦掩蓋了它的光芒,停留在E大調的3級和弦上,形成了中古調式--#G弗里幾亞調式的風格色彩 (見譜例1)。直至第8小節A樂段的結束,長音停留在E大調的屬和弦上,回歸到大、小調體系中來。這種中古調式與大、小調體系交替也是德彪西常用的調式寫作手法。
譜例1:
第9小節的第2拍轉至前調的屬調--B大調,旋律音c的切分似乎在強調B調D和弦的出現。隨后在14小節,使呈示部的對比段結束在關系小調--#g小調的D和弦上。呈示部的再現仍然回到開始的#G弗里幾亞調式上,但從19小節開始E大調的關系小調--#c小調的終止逐漸清晰,最終使呈示部結束在#c小調的主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