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波
摘 要:詮釋我國所處時代大背景環境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與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就應當通過三者之間的聯系進行理解與分析。
關鍵詞:音樂創意產業文化 供給側改革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供給側改革三者之間的聯系
首先就我國現今所處時代環境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方面來看,當今時代,我國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僅體現在對于物質需求的增長,在文化與精神領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愿景。 由于現階段我國的音樂文化創意產業還未能達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人民所提出的對文化產業上的訴求與要求,因此而要解決這一當今社會主要矛盾,正需要我們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入手分別解決問題,最終化解這一矛盾。而當前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集中于供給側的問題,因此,要針對這一問題的根源進行解決,就必然要涉及到我黨所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簡而言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我國的新時期矛盾的轉化而言,是解決矛盾的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辦法。
其次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而言,從其宏觀角度而言,是指通過改革的方式推進生產結構調整,達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以及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同時增強供給結構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度,提高全要素生產能力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1}
而最后從我國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的方面來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也反映到了音樂文化創意產業本身之中。我國的音樂文化創意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要素,而我國的文化產業體系首先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強國戰略的核心中堅環節,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鏈上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中,文化產業市場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音樂文化產業而言也同樣適用。{2}
假如將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鏈上的關鍵環節來看,音樂文化產業內部涉及了大量的各類服務類行業與制造業,包括音響設備制造業,唱片發行廠商,電信服務行業及各類藝術文化專業性人才等,而從其外部來看,其輻射面積極大,影響力極廣,涉及到了人才培養,文化輸出,互聯網環境下的文化傳播。隨著我國經濟總體趨勢不斷上漲,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我國人民對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包括音樂文化創意產業在近年來不斷發展,逐漸壯大。因此,首先從理論上而言,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中國經濟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其也是同樣適用的。
從經濟與文化領域來看,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態勢迅猛,伴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高的同時,注重精神文化消費方向的需求也隨之提高。我國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積累大量的物質文化基礎。從三十年前,一臺電視,一臺錄音機都是奢侈品的年代,到現在,電腦,各類電子設備以及移動終端隨處可見。我們不難發現,時至今日,我國在物質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極大的發展。與此同時在音樂領域,人民對于音樂作品不再是三十年前多注重于量的要求,而是更加注重作品質量本身的需求。因此新時代的音樂作品首先需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其次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能直擊人心,能陶冶受眾者的性情,最后新時代的音樂作品需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為社會提供正能量。因此音樂文化產業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其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言也開始逐漸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而現代科技的逐步進步,更是潛移默化地使音樂成為一種更加方便快捷的使人們可以得到享受的大眾化的產品。與此同時,在文化領域形成了一種基于現代工業體系的工業化思想的音樂文化趨勢與潮流,使得音樂文化產業的市場價值急速膨脹,音樂文化產業在我國發展過程中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新時代。{3}
從當今所處時代特性而言,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世界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互聯網時代的數字技術使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各類媒介傳播渠道也變得越來越便利。值此大時代,中國不再應當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需要更加主動的參加到網絡時代的到來與全球一體化的變革的過程中。從當前來看,音樂文化產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鏈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4}而從市場本身經濟效益的引導和現代技術的創新與運用,使得音樂文化產業擁有近乎無窮無盡的發展動力,從而可以打破一切阻礙其發展的瓶頸擁有一個無限的未來,而這上述的一切都足以使音樂文化產業呈現出真正意義上的包容性與開闊性。
二、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現存問題
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為我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我們依然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問題。
第一,就本身內容上而言。我國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目前尚存的問題有很多。從國際化層面下的宏觀角度而言,我國的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目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遠遠不足,這不但體現在我國的音樂領域,在我國的其他文化產業中也同樣存在這類問題。例如在我國的電影行業之中,我國的電影演藝工作者雖然在近些年不斷參與各類所謂“好萊塢”大片,但最終的效果卻強差人義。而我國的各類電影投資廠商也在不斷的向國外影視行業投資,但最終對我國本國的優秀文化傳播來看收效甚微。而我國的音樂文化產業在此問題也幾乎一樣,雖然我國近年來有許多頂尖的音樂人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但對于我國文化傳播而言,其影響力是遠遠不夠的。而我國的音樂文化產業的各類廠商論資本在國際上數一數二,但問題在于我國現階段的文化產業發行與制造廠商依然在單純且盲目地迎合西方文化的市場,而我國文化中真正寶貴核心的優秀文化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這種問題不單單只有我國有,其他很多國家同樣的文化產業也同樣有此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單純從內容上而言,我國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和我國制造業一樣,全而不精。中國的音樂文化產業與中國的生產體系一樣,從來不存在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存在精不精的問題。這種精一方面體現在于音樂文化本身內容上的“精”,也體現在于整體產業對于需求變化的滿足能力,這就需要整個產業需要更強的全要素生產能力和靈活性滿足多方面要求的能力。現如今中國的音樂文化產業體系所能產出的音樂藝術產品非常廣泛也相對全面,不但能產出具有相當不錯質量的西方古典藝術的文化產品,也能產出大量的中國傳統高雅藝術的文化藝術產品,也能創作出為數眾多的包含有現代諸多流行元素的文化藝術產品。但與因此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創新能力稍顯不足,產出的文化藝術產品大部分依然在“拾人牙慧”,偶有驚世之作,但依然無法大量產出足以在世界舞臺上爭鋒的文化產品。這也從內容上限制了中國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第二,就目前的音樂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其顯然是無法滿足現階段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我國國民對文化精神領域所提出的更高的需求的。而這也種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心理正是我國社會矛盾變化的主要原因。而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所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極其的適宜且重要了。
第三,從音樂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影響力來看。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現今愈來愈受到我國的高度關注,其歸根結底是由于在當今時代,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衡量的一種重要的標準,不斷的在各國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我國,由于我國的各類文化產業的架構幾乎都建立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同樣需要圍繞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進行。而想要更好的并且堅定不移的建設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就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第四,從文化自信的方面來看。任何文明的文化自信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或者說任何國家或文明的文化自信都需要有一定的條件作為支撐。例如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又或是同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有大量的學者為世界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又或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有旺盛的生命力或是極強的感召力,諸如此類。而歸根結底,任何的文化上的自信最終都來源于經濟。只有生活越寬裕,對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才會開始轉而追求文化精神領域的享受。而從歷史上看,歷朝歷代,人民生活越富足,對自身文化也就會越自信,而文化上越自信,也就能越發的開放包容其他文化的精髓。
第五,從文化軟實力的角度來看。文化軟實力雖同樣需要經濟作為支撐,但同時,文化軟實力還意味著一個國家能不能生產出大量的優秀的文化產品。任何優秀的文化產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得以發揮。此外,只有當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才會開始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這也即文化產品的意義之所在。在近年來,我國的物質生產極大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人民的收入水平同樣在不斷上升,上升之后的居民收入在現階段的物質生產的情況下使居民可以越來越方便的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剩下收入就轉換成了文化產業的市場。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市場,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依然在不斷增長。而由于有了這樣的一種龐大的市場需求,就會有大量的資本注入以及數量眾多的相關從業人員參與其中,在這樣的環境下,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就會誕生大量的非優質的或是較為低劣的文化產品產出,而由于時間的推移,在海量的垃圾文化產品的積累之下,在不斷豐富的經驗的情況下,就會有相對優秀的文化產品產生。而假如沒有這許多的垃圾文化產品作為鋪墊,優秀的文化產品的誕生就相對會更加的困難。例如眾所周知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其早年間同樣也以大量的垃圾電影而聞名,這也同樣是電影行業的摸索期與經驗積累時期,直到70年代末才逐步產生出為數稀少的以“西部生活”為素材背景的較為優秀的電影。而到了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優秀電影的誕生比例逐漸開始增長,好萊塢電影工業化生產模式已然逐步產生,到了20世紀至今,好萊塢的優秀大作已經成為了各國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部分。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好萊塢每年產出的電影約在三四百余部之間,而剩下的除去那些優質電影的“基數”依然是垃圾或是低劣的文化作品。
因此任何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幾乎都要經歷這一步,我國同樣也不能例外。例如在我國的音樂文化產業方面,前段時間曾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部分內容低俗的嘻哈風格音樂作品或是所謂的“喊麥”,雖然這類作品興起之勢很快就被撲滅,但是會有部分的民眾認為這是對“思想的禁錮”或是對音樂風格的封殺。而事實則正好相反,對不好的文化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不但對于文化本身發展有良性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是對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的合理調整。因此類似此類的低質文化產品的誕生同樣也是我國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積累到的經驗。而假如將音樂文化創意產業單純作為一個經濟產業來看,這些只不過是任何經濟產業發展和產業轉型期都會經歷的摸索階段與挫折。
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音樂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并不意味著一棍子打死或是強行扭轉產業發展方向,而是更加合理的調整與指導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作為一種發展的催化劑,使我國的音樂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發展,同時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犯錯誤,積累不必要的經驗。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由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日益壯大,人民生活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人民轉而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產業方面的需求;而我國的生產體系無論是物質生產或是文化生產方面皆全而不精,而這也就導致了我國急需對整個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更大程度的滿足我國民眾為追求美好生活而提出的一系列需求、對文化精神領域所提出的更高的需求的。因此,從供給側著手進行改革是必須的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解決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單純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我國的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音樂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并不意味著限制與控制,恰恰相反,合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音樂文化創意產業而言是正確的“方向標”,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犯錯誤,同時也是對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催化劑”,使音樂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快速發展。而這也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供給側改革,以及音樂文化創意產業這三者之間的聯系與關系。
注釋:
{1}魯言.牽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J].理論學習,2016(9):60-61.
{2}鄭海江,陳建祥.從供給側發力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J].中國出版,2017(1):6-10.
{3}夏雅莉.論市場經濟下的音樂文化現狀[J].學理論,2013(23):208-210.
{4}潘文龍.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D].青島大學,2015.
參考文獻:
[1] 康虹.推動文化創意與科技融合新策略探討[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44):88.
[2] 呂亞菲,葛佳楠,夏芬,蘭淑婷.“古為今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新模式探索[J].藝海,2018(10):106-107.
[3] 方琳.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思路淺析[J].新聞前哨,2018(12):65-66.
[4] 殷越,方達,孫承啟.供給側改革與文化產業競爭力比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35(5):27-34.
[5]劉小波.社會符號學視域下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以成都“東郊記憶”為例[J].四川戲劇,2015(4):15-20.
[6]黃德俊.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的競爭策略研究——以理論模式“鉆石模型”為視角[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4):40-47.
[7]李方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產業研究活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