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視唱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需要對視唱曲譜進行“篩選”,以發掘有價值的視唱曲。視唱曲譜的精選過程,就是發掘視唱作品中寶貴的思維資源。教師從教學前對視唱曲的“精選”,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精選曲譜的分析視唱,一切都在“注重作品質量”的前提下進行視唱教學。對視唱作品質量的把關,將成為視唱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將對視唱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論述視唱教學中“曲譜精選”的意義,并結合具體教學實例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視唱 視唱作品 音樂思維 樂譜篩選 教學實例分析
一、視唱教學定位
“視唱練耳教學是對學生進行音樂思維培育的重要課程,對學習、理解、運用音樂知識分析、理解、表達音樂語言,發展學生審美力、想象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雹僖暢虒W,除了基礎的識譜、唱譜技能訓練外,還應注重學生音樂思維的培養。
筆者在多年的本科視唱教學中,發現學生在視唱時,沒有完整樂句感,容易把樂曲唱得“支零破碎”,不會斷句,隨意換氣,表現出句法修養不夠;沒有迅速、準確的處理樂譜信息的綜合能力;不能完全理解樂曲的意思或音樂風格內涵,無從做到對音樂的精準表達。造成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與學生音樂語言匱乏、缺乏良好的音樂分析能力有關。教師應該通過唱譜這一行為,引導學生去分析曲譜,理解曲譜,學會全面看待樂譜所承載的信息內容,以發掘音樂語言特點、音樂內在的行進規律、洞察樂譜背后的樂思。通過視唱去構建學生的音樂思維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理性分析習慣,而且對音樂語言的儲備認知、對思維心理結構的完善等,都十分有價值,這是視唱教學的意義所在;并且在視唱中建立的這種音樂思維,也將有助于學生今后自覺運用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及實踐活動中去。
二、曲譜精選的意義及篩選依據
在視唱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需要對視唱曲譜進行“篩選”,以發掘有價值的視唱曲。由于音樂思維與音樂語言有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音樂思維的訓練,必須依托于呈現一定音樂語言特點的音樂作品。視唱曲譜的精選過程,就是發掘視唱作品中寶貴的思維資源,這些“有價值”的作品將成為思維培養的重要保障。教師從教學前對視唱曲的“精選”,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精選曲譜的分析視唱,一切都在“注重作品質量”的前提下進行視唱教學。對視唱作品質量的把關,將成為視唱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將對視唱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精選曲譜的過程,也是融入了自己教學思維理念、將教學思想依托作品呈現的過程。教師會根據現有學生水平、教學目標、教學要求進行視唱作品(在內容、風格、技術等)多方面的綜合質量把關,挑選出契合教師教學思維理念,同時又能夠集中呈現一定音樂語言特點、體現一定思維規律的或有一定審美價值的視唱作品。篩選的曲譜,往往短小精悍,樂思凝練,即“盡可能從音調、節奏關系、隱性和聲和復調等規律上,找到思維的軌跡”,這樣才有助于“真正提高學生的理解、表現和思維能力?!雹偎峁┑那V應盡可能是呈現音樂各要素整合訓練的片段,即需避免單一的技術訓練,應該將元素的認知視為整體音樂思維的部分,而非脫離音樂孤立的認知,需將技術與音樂融合。同時曲譜精選范圍,也應該涉及到人文、美育性等不同方向內容。學生通過視唱大量“有價值”的作品,可以加強音樂語言的積累;增加對音樂各元素構成及其組織規律的認知;可以通過接觸不同類型風格的樂譜音響,積累一定的聽覺審美經驗,也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思維和綜合音樂感知能力。對視唱曲譜的“考究”, 發掘有價值的視唱作品,是對視唱教學最有利的保障。
以下文章將結合視唱教學中篩選的幾個曲譜實例,進行具體分析說明。
三、視唱曲譜教學實例分析
譜例1
這是一條選自法國雷卡1D的單聲部視唱曲。該曲旋律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音高的旋法規律上。在旋律的陳述及延展中,運用了音程擴張、重復、模進等作曲手法,體現出嚴密的音高組織邏輯。視唱中,需要引導學生去領會樂曲內在音高語言行進規律及特點,如通過對調性因素、旋律線條走向、樂思發展技法、變化音等多方面的分析視唱,讓學生對音高旋法特點有基礎的認知。有了這個“樂思梳理”的前提,將會促使學生更明晰視唱的音準概念與意義,從而做到有效的視唱。
根據該作品的音高動態走勢,教學中可以進行分層視唱,具體從四個層次分析教學。
第一層,包含前9小節(即從第1節到第9節的開頭#d音),樂曲主題建立在e和聲小調上,伴隨音程擴張手法,勾勒出一個上行的隱伏音階線條(旋律線直達高音的中央C),并同時配合屬音B的支持。主題具有跳躍的性格,跳動音程往往會使學生視唱的音準穩定性不夠,因此,該層次音準穩定性的控制,即把控好動態的上行隱伏音階線條,此為關鍵。同時需將動態的音階“線”與靜態的屬持續音的“點”密切結合,以“點”、“線”兩個不同視角來把握這里的音高走向。 第二層為第9-15小節,一貫延展主題音程跳躍的形象特點,以突出五度音程內涵為主,包括純五度與減五度兩種不同的音程色彩。伴隨上行的連續模進,一直持續到第15節開頭的C音。這里依然需引導學生注意在連續音程的跳動中,將視角從單線條的旋律運動形態,轉向其所勾勒的兩個平行外聲部所隱伏的音階線條,感受在單線條中的多聲層次運動,引導學生學會在單聲部視唱中,運用多聲思維,學會兼顧縱橫視角來看待音高旋法規律,從而可以更有效的控制音準。第三層為第15-23節(到第23節的第一個B音),開啟于一個減七和弦(1-6-#4-#2),繼而在18-19小節進行解決(1-#2-3);緊接著第20-21節,出現了新的變化音,這里為全曲視唱調性音準的難點。由于學生對變化音#c與#a的出現沒有做到提前準備,且認識不夠,同時對第20節#c音之前的還原d音的變化(不再是#d)沒能引起重視,這些音高的“變數”,讓學生視唱時有些猝不及防,造成調性音準的不理想。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理解這里變音的意義,強調變音所處的環境,即這里變音的出現,是與調性及和弦結構密切關聯,即第19-21小節的調性已轉入b和聲小調,旋律進行框架依然是處于b和聲小調的一個減七和弦的輪廓(5-3-#1-#6)中,并在其后的22-23節完成了解決(5-#6-7)。因此,引導學生將這兩個變音歸入其所屬的b和聲小調導七和弦框架內,進行解決構唱,強化導七和弦的進行規律,以明確調性。通常面對變音的視唱,需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知變音的作用意義,待知曉其所處的語境及其進行規律后,才能更好地有助于準確視唱。第四層是第23-33小節,需注意第23-24小節所引入的e和聲小調屬七和弦,起調性轉折的過渡作用。因此第23節的開頭b音也是承前啟后、順利銜接進入屬七和弦的關鍵點。需要在明確每個音的意義后,才能對每個音的動向有積極準備,從而做到正確的視唱。全曲尾聲在6小節的補充句中結束。
通常在視唱西洋調性風格旋律時,啟發學生由于音階線條(也包括出現的隱伏線條)與和弦模式構成其主要的音高組織方式,因此學會梳理樂音動態中的“線”與加強和弦結構及其意義的認識,將會有助于綜合提升視唱的效率。選擇該作品,也是由于其音樂語言凝練,樂思延展順暢,旋律好聽,具有典型的法國視唱風格。通過這樣的曲譜分析視唱,可以加強學生對旋律內部音高邏輯、樂段句法層次以及樂思延展脈絡的整體認識,讓學生既在視唱中鍛煉了思維,也養好了“耳朵”。
譜例2
這條視唱曲,是筆者在D大調視唱教學之初所引入的一條曲譜。由于該作品短小精悍,曲式結構與聲部層次清晰,作為多聲部視唱或作為多聲思維聽覺訓練是很好的作品素材。橫向旋律聲部線條明朗,由調性的主和弦與級進形態的音高模式進行構成(包含環繞型與直線音階型兩種),且環繞型旋法在第二段的旋律及中聲部都貫穿使用;低音聲部層也呈現出清晰的主、屬功能。因此,這首作品,作為D大調視唱開篇教學,無論橫向單聲部旋律的調性視唱,還是作為多聲部視唱訓練,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教學重點是為了引導學生建立調性感的同時,也試圖理解多聲音響結構,感受和聲功能、織體形態、不同層次線條走向、聲部間對位特點等,明確調性、曲式、和聲、織體等的結構意義,以逐步提升學生多聲聽覺思維。如這里,需引導學生明確低音聲部所承擔的主、屬功能作用,不可忽視低音聲部位于各個拍點上音高的存在,啟發學生先去聆聽低音主、屬音,以進一步明確低音和聲功能意義;中間聲部層次以和弦或環繞級進音型為主,其主要意義是構成與高音旋律聲部層的和聲關系,引導學生注意聆聽內聲部旋律與高音旋律之間的平行進行所造成的和聲融合效果。通過聆聽分析,引導學生對多聲部音響音高組織特點的認知,在明確各自聲部意義之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分小組多聲視唱,學生就可以較輕松的完成該作品。應明確的是,針對多聲部的視唱訓練,并非要求學生只要管好自己聲部就行,而是應該要求每個學生學會具備指揮家的全局思維去看待整個作品,只有這樣的思維模式下的唱(奏),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譜例3
這首《舂米歌》是景頗族民歌,一種號子式的勞動歌曲。針對民歌視唱,教學應立足引導學生去感受民歌的風格特征和唱出民歌的“原汁原味”,以盡顯民族“本色”。尤其結合帶有歌詞的民歌視唱,可以更直接呈現地方方言特色及不同地區民族風情。此曲視唱前,先讓學生通過音視頻相關資料,了解一些有關《舂米歌》的背景,解釋人們在舂米時,一般可一人或也可由兩人合作。這首二聲部的《舂米歌》,反應的是兩人勞動時隨著勞動節奏先后,所構成的自然而然的二重唱形式。這里的“月薩魯”,是一種呼號虛詞,歌詞無具體含義。兩個聲部間表現出呼應的關系,體現一個聲部的短促有力的節奏呼號,另一個聲部是上下起伏的旋律,兩者相互襯托。全曲開頭節奏感鮮明,后半部分形成兩聲部間的連綿展衍的特點,也是二聲部合唱練習的重點。此曲除了在指導學生對簡單二聲部音準節奏關系的把控外,需側重啟發學生對勞動場景中的那種 “呼號”節奏的表達。起初學生會將此曲唱得比較“文雅”,或是羞于表達,不太能找到勞動時的那種短促有力的節奏感覺。于是要求學生在每小節增加強、弱拍的肢體節奏敲擊,來配合呈現這種勞動場景;同時注意位于拍頭上的如“月、薩”兩個字的字頭,應以迸發的力度感唱出,避免唱得過于柔和。在練習中,有的小組也還注意到了景頗族婦女所習慣用的細而尖亮的嗓音歌唱的聲音特點,也嘗試用類似聲音進行模仿歌唱,則更貼切的再現舂米勞動的場景。
筆者在多聲部視唱教學的不同階段,會適當引用部分少數民族音樂素材,這將有助于學生在視唱練習中了解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無論是對于民族樂理知識的學習,還是對不同民族民歌風格、生活習俗、語言文化等方面的認知,都是有幫助的。因此,視唱曲譜的篩選,也需權衡中西不同風格內容。筆者教學中,比較注重民族音樂曲譜的篩選,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內容,它們也是不可多得的優秀的視唱音樂素材,值得探究學習。
譜例4
4-1
該譜例,節選自作曲家黎英海根據《詩經》為題材所創作的一首合唱作品《關雎》。作曲家將中國古典詩詞文學與中國傳統音樂語言、現代作曲技法融合,創作了這首具有古典藝術風格的合唱曲。筆者將該曲的視唱重心,放在對作品風格的解讀與詮釋上,引導學生在理解樂曲意境風格的基礎上,學會用恰當的聲音來視唱。首先需要從歌曲的節奏、音調及詞曲結合方面的特點去引導學生理解作品。作品旋律呈現主導的五聲性音調風格,音高旋法圍繞五聲核心三音組,旋律特點呈現出音調與字詞聲調之間的緊密關聯,如上例“河”、“窈窕”、“女”、“好”等字調的結合,是一種吟誦調的特點;加上5/4拍,本略帶自由的律動感,以及節奏型的舒緩從容,作曲家巧妙的將這種古樸純凈的五聲性曲調寓于一種舒緩而又略帶自由的節拍律動中,既讓人聯想到古人吟詩作賦的自由玩味的心境,又營造出雅樂歌調所具有的內在“中正平和”的儒雅風。因此,基于此風格基調,就必須要求學生對聲音做出正確的處理。尤其針對非聲樂專業學生教學,用聲方法上,借鑒西方“美聲”發聲原理,避免“憋嗓子”唱,避免把音唱得太“白”、太“直”;同時需引導學生結合作品意境學會正確歸韻處理;針對古樸典雅的藝術作品,啟發學生對“高潔”“雅正”之音的想象,以追求一種柔和的音色,保持口腔“微打開”,聲音“立而半松緊”的狀態;咬字不可太過,注意字頭及字尾歸韻,學會依循樂曲風格選擇合適的音色及聲腔來潤飾。
4-2上例樂曲片段(這里僅截取部分小節),采用模仿復調手法,低音為高音聲部的低五度嚴格模仿,通過兩聲部之間的一唱一和,一呼一應,描摹出追求愛情的場景和熱切心情;歌唱的二聲部對位間所形成的純四、純五、純一、純八度的音程色彩以及全曲純音程的貫穿,加上融入在樂曲鋼琴伴奏簡練的音型織體中,整個音樂勾勒出一幅純然美好的景象。
4-3樂曲最終以高音區長音收尾,可結合循環呼吸控制長音;“哦”字不要唱的太“實”,結合氣息控制予以“虛”唱,以營造一種空靈、飄渺的意境。且襯詞“哦”字,也是樂曲貫穿始終的因素,并被自始至終運用在鋼琴伴奏的固定音型中,并且“哦”字結合裝飾音的表達,自然而然的體現了一種“意趣”,襯托出如兒童般的那種天真、質樸的情感。
全曲基本突出主調思維,遵從中國橫向線性思維,突出純音程輔以三度音程的五聲性和聲風格,寫作手法簡煉。視唱中,啟發學生理解音樂的處理上,有時無需太花哨的和聲,或者過于繁密的織體,僅僅運用簡煉的手法,就可以烘托出完美的音樂意境。學生通過視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既能學習到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精髓,也能通過這種“音樂詩化”題材感受到古詩詞藝術歌曲所呈現的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對于學生審美觀念的提升大有裨益。藝術歌曲的視唱,也是筆者教學中,試圖融入的重要內容之一。
全文探討了樂譜精選的意義,并重點結合部分教學曲例分析,說明從作品篩選環節到以培養學生音樂思維為目的的分析視唱環節,對于視唱教學的重要性。“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無論是“直接聽覺”還是“間接聽覺”(讀譜)都是對音樂作品所蘊藏的文化和社會信息的解讀”②。視唱和分析各類“有價值”的音樂作品,是學生直接了解音樂本質的最佳途徑。教師的教學視角應在注重技術訓練的同時,還應更多立于技術要求之上,堅持將技術訓練融入到“有血有肉”的音樂作品中,讓學生置身于“經典”的、“高質量”的音樂語境中,讓學生自主感知音樂、體驗音樂,開啟他們的音樂思維,這將更有助于激發學生最大音樂潛能的發揮。
注釋:
①任志琴. 視唱練耳課音樂思維培育的探討[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6(2).
②孫家國. 視唱練耳教學中科學思維的建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3).
參考文獻:
[1]任志琴.論視唱練耳課的本質屬性 [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3(1).
[2]孫家國.音樂表達范式與聽覺分析訓練[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9(3).
[3]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視唱練耳教研室 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龍曉勻 中國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5]程璐璐.樂譜的有效分析在視唱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當代音樂,2018(11).
[6]左佳.建立多維、整體的聽覺思維模式——20世紀音樂聽覺訓練探微[J]. 中國音樂,2005(4).
[7]謝仲達.黎英海合唱作品《詩經三首》的音樂語言及指揮詮釋[D].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2012.
[8]劉瑋. 深入體驗與獨立分析——單聲部視唱教學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2011.
[9]鄒昱.融入音樂分析的視唱練耳教學[D].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8.
[10]程璐璐.面向民樂表演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實踐研究——問題溯源、解決策略與課例解析[J].黃河之聲,2018(21).
[11]錢今幗,鄭藝.視唱練耳訓練高級階段音樂作品的遴選原則與歸類策略[J].當代音樂,2015(12).
[12]程璐璐.徜徉在豐富與靈動之間-當代箏曲《林泉》的美感印象及其創作細節探究[J].當代音樂,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