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黎族地區傳統村落的建筑已經有千年歷史,歷史文化悠久,船形屋是代表建筑,是我國非物遺產特色之一。但隨著現代化社會的進步,黎族地區的傳統建筑已經得到有效的保護,但是仍存在較多問題。若想有效的保護黎族地區建筑文化,首先應該培養本地區人們的保護和珍惜意識,做好保護工作,利用當地特色開發旅游路線。
關鍵詞:黎族地區;傳統建筑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TU-87;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172-01
一、引言
船形屋建筑是黎族地區歷史文化沉淀,包含黎族人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已成為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因此,應該利用科學方法深入探究保護黎族地區傳統建筑問題,通過科學方法可解決保護和開發傳統文化的問題,對保護黎族地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以船形屋為研究對象,探討黎族地區傳統建筑與審美價值及歷史文化,并提出保護傳統建筑文化的策略。
二、黎族地區的傳統建筑與審美價值
搭建船形屋的材料主要包括樹干和茅草等,將樹干作為頂梁柱,多余的樹干作為裝飾器件,搭建成半圓形狀,鋪設多層茅草,這樣便可完成搭建工作。船形屋的外形猶如一條船,但是反扣的船,因此,被稱為船形屋。船形屋的特點為墻體和屋頂相結合,構建相對簡單,節約成本。船形屋的優點是冬暖夏涼。船形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面和后面分別有兩節,房子中間有三根柱子,在房子兩側分別立有六根柱子,但是比較短。船形屋的設計有一定寓意,高柱子代表男人,矮柱子代表女人,這表示黎族人們的家庭觀念。黎族地區人們建立船形屋的原因為,黎族人們祖先過著游耕生活,可在同一個地方生活1-2年,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所在地區山林稀少,便會尋找山林更加豐富的地方。在遷移中當地人們構建的房子均是船形屋,主要是為更好的適應生活環境,便于更好的生存與生活。但是隨著生產力進步,黎族人們具有預防災害的能力,并且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逐漸增多,由此開始建設船形屋。經調查,船形屋的寬度為6米、長度為14.7米、墻面寬度為4.7米、高度為3.2米。
三、黎族地區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
(一)民風民俗
黎族人們建設船形屋的原因與人們的自身特征、社會心理、民俗等有密切的關聯。當地人們在建設船形屋時,原材料主要來自大自然,并且建筑材料比較經濟適用,不會對周圍自然環境和人們造成影響。黎族人們選擇經濟適用和沒有危害材料主要體現出當地民族特點與地方性。船形屋是最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原因為:船形屋的功能與特點凸顯地方特色,并且并沒有進行附加多余的元素。
(二)文化內涵
黎族地區的船形屋主要是對后代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的標志建筑,是當地人們千年的智慧結晶與文化沉淀,促使船形屋自身蘊含著內在文化。除此之外,船形屋是黎族地方祖先的文化館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充分體現出黎族人的精神和魂魄。從船形屋中可看出黎族地區人們的生活縮影,并可看出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由此可知,船形屋是當地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
(三)美學
黎族地區傳統建筑的原材料主要是從大自然中獲取,體現出黎族地區祖先建筑觀念,通過自身方法表達對自然崇高的尊敬。同建筑尺寸和裝飾品等內部元素中得知,黎族人們需要自身建筑和自然相融合,增加生活情趣。黎族人們需要自身方法表達對自然的熱情與熱愛,表達了自身的態度與審美觀、生活態度。從黎族人們的船形屋中學習到,黎族人們具有自身價值觀與審美觀,對今天建筑設計和樹立自身價值觀尤為重要。
四、保護黎族地區傳統建筑文化的策略
(一)培養珍惜的意識
海南省成立保護傳統建筑的方案,并且在2012年針對船形屋成立保護小組,制定詳細的保護方案。黎族地區可在各個地區配備滅火器,聘請高水平的管理人員,安裝宣傳警告牌,確保各個村級水資源充足。從設計與規劃上,黎族地區傳統建筑已經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建筑形式與內涵體現了地方文化底蘊。黎族傳統建筑的選址,講究“擇吉而居”,建筑布局的基本思路為“天人合一”。船形屋既體現對黎族地區民族研究毽子,又體現出自身的審美價值。基于建筑藝術出發,文化地區不同,導致建筑風格不同,導致建筑的藝術形式也存在差距。這部分內化文化并沒有得到當地人們的高度重視,甚至可產生自卑和鄙視的心理。因此,為更好的保護建筑文化,首先應消除當地人們自鄙的心理,培養珍惜建筑文化的意識,這樣才可為保護當地建筑文化提供保障。當黎族人們正確的認識到傳統建筑的文化價值,才可更好的保護傳統文化。除此之外,當地政府還需要積極投入到保護建筑文化中,加大保護的力度,強化對建筑文化研究工作,確保黎族人們能夠正確的認識到傳統建筑的內在價值與科學精神,從自斃向自珍方向轉變。
(二)做好保護工作
黎族地區有個別建筑受到嚴重的損壞,因此必須開展修繕工作。在修繕中,需要建立在可持續性和整體性的基礎上,保護建筑的原形。當船形屋發生破損后,可對內部予以改造,但是結構與內觀必須保持原有的樣子。另外,地方修建的建筑應該和傳統建筑有一定距離,注意和傳統建筑的協調性,確保兩種建筑的風格具有和諧性,只有在合理開發的過程中保護傳建筑,才可保證傳統建筑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三)打造旅游路線
在不破壞黎族地區傳統建筑的前提下,應該還原傳統部落居民生活常態,營造適合居住的環境。讓游客真實的走入傳統部落人們生活中。不僅需要從船形屋中吸引游客的吸引力,還需要加大開發織錦工藝和釀酒技術的影響。在發展傳統部落文化旅游中,應該將旅游特色和文化體驗相融合,既引導游客正確的了解對方民俗,還需要在體現中樹立保護意識。發展傳統建筑旅游并不能“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將傳統建筑和周邊景點捆綁開發,做到有缺互補,這樣才可打造地方文化旅游圈,最終出現規模效應。例如東方市將傳統村落和水上景觀相結合,通過捆綁的方法,打造旅游風景區,促進非物遺產保護及旅游發展新格局,推動東方市經濟快速發展。當前黎族地區積極探求新的技術和方案保護當地傳統建筑。例如通過搬遷方法保護船形屋,當地政府我人們建立磚瓦房,既改善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又可保護船形屋,保證船形屋可保存現有的風貌。此外當地政府還加大培訓村民的保護意識,提升村民的技藝水平,確保人們可掌握建設船形屋的技術,確保船形屋和工藝技術可得到傳承。
五、結語
綜上所述,黎族地區傳統建筑歷史文化悠久,船形屋最具有代表性,是我國非物遺產中的重要構成。在社會科學發展的背景下,黎族地區建筑文化已得到人們的保護與開發,但仍存在建筑設施落后、開發水平等問題。若想有效的保護這些問題,則需要培養當地人們的保護和珍惜意識,當地政府極大保護力度,合理利用當地特色,打造專屬海南地區的旅游線路。本文從分析黎族地區審美價值、歷史文化兩部分出發,在深入研究后提出保護策略,對保護地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以下科研項目成果:1、2017年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海南黎族民俗與民居藝術文化保護問題研究(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基地)。項目編號:HNSK(JD)17-28;2、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省社會科院,“黎學論叢”2017年專項重大課題研究:黎族傳統建筑與特色村寨建設研究,項目編號:HNSK(ZD)17-90。
參考文獻:
[1]管歆,英浩.關于傳統村落建設中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探討[J].南方農機,2018(19).
[2]蘭東興.后現代視野下的中國少數民族村落傳統建筑文化與保護[J].民族論壇,2018(02).
[3]王沫.海南黎族地區傳統村落建筑文化的保護探討[J].藝術評鑒,2017(04).
[4]陳誠.海南黎族地區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現狀淺析[A].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特輯[C].中國民族建筑司究會: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2014.
[5]陳誠,余芳芳.海南黎族地區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現狀淺析——以海南省東方市白查村為例[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0).
作者簡介:凌秋月(1980-),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海南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