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摘要:“搖指”作為古箏主要演奏技法之一,為箏樂作品中表現“線性”音響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本文將從古箏搖指的類別與技術特點;搖指的訓練途徑與方法;搖指在箏樂作品中的表現意義三個方面解決和分析古箏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古箏;搖指;訓練方法;音樂作品
中圖分類號:J63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216-01
一、引言
在箏樂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受時代背景;人文歷史;區域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孕育出的箏樂作品與文化表現出鮮明的特色,而“搖指洲乍為古箏最為重要的演奏技法之一服務于這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背景的箏樂作品的過程中,也不斷突破技術局限性,使其不斷趨于豐富與完善,為不斷發展的箏樂作品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來表達作品豐富的意境與音樂內涵,本文將探討與分析如何將這些動態變化發展的搖指技術在古箏的教學與訓練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掌握與運用,以期形成科學規范的教學訓練體系。
二、古箏搖指的類別及技術特點
縱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學者對搖指技法的分類標準與方法各有不同,比如:不同區域流派搖指分類方法,不同時期搖指分類方法,不同音響效果搖指分類方法,等。本文采用以具體手指名稱為依據的分類方式,將搖指技法進行梳理與分析如下:
1.大指搖,此種指法是古箏搖指中最為常見的搖指技法,它包括:大指托劈搖,大指扎樁搖,大指懸腕搖,扣搖,勾搖等技法。(1)大指托劈搖,分為山東箏派大指指關節托劈搖與河南箏派大指掌關節托劈搖,兩者相同之處是無名指扎樁,大指快速連續托劈,形成線性持續的連音效果,不同之處是山東箏派大指指關節托劈搖指是以大指指關節的連續快速托劈為核心,輔以大指掌關節發力,從而形成細密綿長的音響效果用以表現音色鏗鏘,明快華麗的山東箏曲,河南箏派大指掌關節托劈搖指是以大指掌關節的連續快速托劈為發力核心,輔以大指指關節,形成鏗鏘粗獷鋼勁有力的音響效果,從古箏左邊靠近箏碼之處開始搖指,逐漸向前岳山游動,借鑒大調曲子墜胡的演奏方法,用以表現幽默詼諧以及哀怨憂傷的河南箏曲。(2)食指搖:以手腕作為支點,放在所要進行搖指的前梁處,通過手腕放松的左右搖擺來帶動食指快速前后擺動而形成的一種線性連音的音響效果。(3)大指扎樁搖,是以小指作為支點,放在所要進行搖指的前梁處,通過手腕放松來帶動大指快速前后擺動而形成的一種線性連音的音響效果,此種搖指技法是當今演奏者在演奏現代箏曲較為常用的搖指方式,其優點是對搖指的力度,音色,速度,長度的把握易于控制。(4)大指懸腕搖,相對于大指扎樁搖而言,不以任何手指作為支點,而以手腕的懸空控制作為支點來帶動大指快速前后的擺動形成的一種線性連音的音響效果,有手腕微凸和手腕微凹的兩種大指懸腕演奏方式,由于以手腕懸空作為支點,所以懸腕搖比扎樁搖更需要手腕穩定的控制力,同時懸腕搖解放了手指在古箏上作支點的束縛,使得此搖指能夠與其他演奏技法更加自如的轉換,為演奏高難度技法組合樂曲提供了便利。(5)多指搖,在懸腕搖的基礎之上,大指,食指與中指或者大指與食指同時進行搖指,起到增加搖指長音的和聲,豐富與飽滿音色的效果。(6)勾搖,在懸腕搖的基礎之上,大指進行搖指的同時中指運用手腕的慣性擺動作進行勾指取音,從而單手獨立完成持續長音與短音兩個聲部同時進行的音響效果。(7)扣搖,在右手搖指琴弦的同時,左手手指(或者其他器物,如:扳手)輔以止音滑動,從而形成模擬的特殊音響效果來表達樂曲情緒。
三、搖指的訓練途徑與方法
(一)“松”與“緊”的辯證關系
縱觀以上所總結的各種搖指技術,在演奏過程中,想要得到較為理想的音響效果,其技術訓練的核心為:手腕放松,手指捏緊?!笆滞蠓潘伞奔赐ㄟ^適度放松的手腕擺動來增加搖指的慣性與動力感,以達到增強耐力,增大搖指擺動頻率,松弛長音音效等效果?!笆种改缶o”即通過手指對義甲固定緊張度和角度的把握,以達到對搖指力度和音色的控制。將“手腕放松,手指捏緊”有機地配合協調與控制,才是掌握搖指技術的關鍵所在。而在我們實際的教學與演奏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手腕放松的同時手指對義甲的控制力卻失去了應有的緊張控制力,從而造成不能自如的控制搖指的音色與音量,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手指捏緊的同時往往會出現手腕過于緊張,不能夠適度松弛的進行左右擺動,甚至出現用大臂來代替手腕擺動的情況,從而造成搖指耐力不足,頻率不高,出現斷,卡等現象。
(二)“松”與“緊”的訓練
在搖指的演奏過程中,將“手腕放松”“手指捏緊”有機的配合與協調才能達到良好的演奏效果,而在“松”與“緊”訓練步驟的先后順序中,解決“松怕勺問題是搖指訓練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
在解決“手腕放松”“手指捏緊”的教學問題上,可以采取一些輔助訓練的方法分步驟進行練習,用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找到手腕放松左右擺動的關竅,經過大量的實操訓練,從而使學生對搖指‘松與“緊”的肌肉平衡感形成記憶,并使這種感受穩定下來。以大指懸腕搖為例,在教學實訓過程中總結出幫助學生找到松緊平衡的輔助性訓練步驟,(僅供參考):
第一步:懸空快速招手動作,運用手腕的力量去左右招手擺動,解決手腕松弛以及擺動的問題。第二步:以手腕為支點,正面輕輕放在箏首上,運用手腕的力量去左右擺動,進一步解決運用手腕松弛擺動問題,并訓練手腕擺動的穩定支撐,避免手臂力量過多參與到擺動過程中。第三步,以手腕為支點,側面(手心朝向箏尾)輕輕放在箏首上,運用手腕的力量去前后擺動,解決手腕在正確的搖指方位下穩定松弛地擺動問題。第四步,以手腕為支點,側面(手心朝向箏尾)輕輕放在箏首上,運用手腕的力量帶動大指(搖指手型為食指捏住大指,其他手指自然收攏)前后大幅度擺動輕輕撥動第一根琴弦。第五步,手腕懸空,運用手腕的力量帶動大指前后擺動輕輕撥動第一根琴弦。擺動速度采用快慢相結合的訓練方式,慢速擺動要求手指捏緊,力度強,快速擺動要求手腕擺動幅度小,手指略松,力度弱,在搖指的快慢強弱相結合的交替訓練中,幫助學生找至If"松”與“緊”的協調性。第六步,搖指的琴弦轉換訓練,由于搖指技法追求的是線性的長音音效,但是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尤其是搖指在琴弦的轉換過程中會出現斷卡等不連貫的現象,這就要求演奏者在練習搖指時,先輕輕小幅度高頻率地運用手腕帶動手指前后擺動,在琴弦轉換的過程中運用大臂與小臂積極的協調配合整體平行移位,以確保搖指在琴弦轉位時的流暢自然以及大指始終能夠與琴弦保持正面觸弦。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節僅對搖指訓練中比較重要的“松”與“緊”的問題與訓練方法進行論述,對影響搖指質量的其他因素暫不作論述。
四、搖指在箏樂作品中的表現意義
搖指從根本上解決了古箏這一彈撥樂器演奏長音的問題,開拓了箏樂作品表達的多種途徑,如在箏樂作品《雪山春曉》中,運用了大量的搖指技巧輔以左手大跨度的織體伴奏來表現連綿起伏的雪山巍峨雄壯的景象以及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敬之情。在箏樂作品《秋望》的引子以及尾聲中,運用大量的多指搖技法形成較為飽滿的長音和聲效果,并輔以左手大幅度劃線演奏,來表現作者對故土的深深思念與依戀之情。在箏樂作品《瑤族舞曲》中,通過短促有力的搖指與左手和弦的快速演奏,表現瑤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結語
本論文從古箏搖指的類別與技術特點;搖指的訓練途徑與方法;搖指在箏樂作品中的表現意義三個方面分析古箏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以筆者多年的教學實戰經驗出發,對古箏搖指的“松刊J“緊,事辛證統一的邏輯關系以及訓練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慧娜.試論古箏搖指與音色構成技術[J].知音勵志,2016(24).
[2]李凡.古箏的音樂聲學特征與應用[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5.
[3]單紫桐.淺談古箏技巧”搖指”的運用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