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之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的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梭 羅
聽說人心有兩面,一面是瓦爾登湖。這本寫于19世紀的作品,沒有維多利亞時期的散漫精細和矯情,沒有朦朧抽象的氣息,相反,全是對世間百態的思考,引人向上。
它的作者亨利·戴維·梭羅,更是作為一個自然主義者留名后世。1817年他出生于美國,20歲時畢業于哈佛大學,他并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成為政治明星。
相反,他拒絕了許多發財致富的機會。他年輕時曾研究過制造鉛筆,并制造出了一種優質的鉛筆。他展示給波士頓的化學家和藝術家,并獲得了證書,與最好的倫敦鉛筆品質一樣。做完這些,他卻對祝賀他的朋友說:“我為什么要制造鉛筆呢?我已經做過一次的事情,我絕不再做。”在我看來,這或許就是一種對金錢的淡泊,甚至于是一種對金錢的藐視。“多余的財富只能用來買多余的東西。”這或許才是對淡泊應有的態度。
許多人認為他只是在抵制現代化工業文明,相反,他是在主張將工業發揮出最大的用處,而不只是供人們娛樂、“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里消磨時光。”現代社會中繁雜的誘惑使人難以抵御,那么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簡樸、簡樸、簡樸”。這是梭羅一貫的理念,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找回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瓦爾登湖》是一本恬靜、寂寞的書,我嘗試在嘈雜的環境閱讀,但文字始終不肯開口說話,告訴我生命的真諦,又或許閱歷才是與文字交流的助手。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親口與文字交流,對《瓦爾登湖》說句你好,對梭羅說句“你好!”